劇情簡介
故事主要是圍繞一艘名叫邦蒂的船展開。邦蒂於1789年離開
波特毛斯港口,前往南美,此次的任務就是前往大溪地某座島嶼,從那裡得到一種像麵包一樣的水果品種,並把它運回英國。故事的主人公弗萊切·克里斯坦是船上的大副。他性格剛烈,很不滿威廉姆·布萊斯船長的作風。而船長是一個極度剛愎自用的人,他聽不僅下屬們的建議和意見,反倒是百般折磨他們,就連喝水都被當作是一種懲罰:如果不服從他,就不給水喝。剛開始大家總是默默忍耐,敢怒不敢言。但是布萊斯船長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加重處罰措施,最後甚至用鞭子抽打那些犯了錯的船員。整艘船上的人都再也無法忍受了。於是在弗萊切·克里斯坦的帶領和組織下,他們進行叛變,把船長流放,隨後自己在大溪地的一個島嶼上住了一段時間,過著天堂一般的生活。但是畢竟紙包不住火,醜聞最終還是被抖了出來。這些船員們會面臨什麼樣的審判和處罰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幕後花絮
波瀾壯闊的大海、驚心動魄的戰鬥、如世外桃源的人間天堂,無一不吸引那些熱衷於冒險的人們,或許這就是原著小說一再翻拍成電影而且始終經久不衰的奧秘。《叛艦喋血記》,1962年一部名聲大噪長達三個小時的影片,翻拍自1935年查爾斯·勞頓和克拉克·蓋博聯袂主演米高梅首次製作的經典同名影片(獲得1936年
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除了這兩部影片之外,還有一部是1984年羅傑·唐納森執導的英美合拍片《叛逆巡航》(The Bounty),主演有梅爾·吉勃遜、安東尼·霍普金斯和
丹尼爾·戴-劉易斯等。
查爾斯·萊德改編了查爾斯·諾德
霍夫和詹姆斯·霍爾撰寫的小說,講述的是18世紀英國一支海軍在開往南美的航線中發生叛亂的故事,影片由劉易斯·麥爾
斯通執導。重拍片《叛艦喋血記》可謂是多災多難,特別是當它的主角為五十年代
好萊塢最炙手可熱的大牌
明星馬龍·
白蘭度,他被譽為是“電影教父”。白蘭度主演的《教父》、《
巴黎最後的探戈》、《現代啟示錄》、《欲望號街車》都是後人無法超越的豐碑,而他獨創的精準表演方法深深影響了後人。
在《叛艦喋血記》中,馬龍·白蘭度扮演年輕正義的大副克里斯坦,因看不慣殘暴的船長布萊斯虐待船員,為此拋棄個人前途、推翻了艦長的統治,並帶領船員來到與世隔絕的
塔希提島,企圖在此尋找幸福,然而這偏偏卻是悲劇的開始……叛逆永遠讓人熱血沸騰,而烏托邦總是虛無飄渺,當滿身是血的大副克里斯坦闔上雙眼時,英雄的倒下意味著信仰的幻滅。
一開始,白蘭度考慮的是拒絕接拍本片,不過他還是開出了條件,包括必須重寫劇本以及他本人要當顧問,結果
米高梅公司全部同意了。白蘭度開始三番四次要求修改劇本,加上專門定製的軍艦推遲了兩個月才運到塔希提、連續發生兩起火災、眾多船員病倒,以致於開拍伊始就無法如期進行。雪上加霜的是,白蘭度還想要換角色,而塔希提島的雨季又一直影響拍攝進度,終於,連導演也無法忍受於是拂袖而去。接替導演工作的是大牌導演路易斯·麥爾斯通,代表作品有《西線無故事》(1930)、《孤星淚》(1952)、《十一羅漢》(1960)等。但麥爾斯通對白蘭度的方法演技非常不認同,兩人常常爭吵不休,以致於到了後來,麥爾斯通只導其他演員,白蘭度則自己導自己,甚至還有傳聞說白蘭度在自己耳朵里塞了耳塞,不管別人自己演自己。數月過後影片終於殺青,白蘭度看了初剪的片子後要求重拍結尾,麥爾斯通沒有反對。但事實上,最後幾場戲根本就沒有導演,麥爾斯通唯一做的事情就是一言不發地坐在角落裡,而白蘭度已接受了執導筒的權力。
就連血液里都流淌著叛逆精神的馬龍·白蘭度,在他的不合作和有意破壞下,1962年的《叛艦喋血記》成為了最慘不忍睹的犧牲品,就連當時的
甘迺迪總統都在打聽“這劇組到底出了什麼事情”。總而言之,這部1962年版的《叛艦喋血記》準備了一年,拍攝了11個月,有三名工作人員死亡,製作費用超出了6百萬美元,是當時電影界繼《
埃及豔后》一片最令人咋舌的燒錢大片。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上映之後獲得不少好評,1963年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效果、最佳音樂提名,雖然米高梅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擺脫巨大的財務包袱。白蘭度雖然飽受媒體詬病,指責他行徑荒謬,但又立即跟環球簽了1百萬美元的新片契約《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但是依舊沒有電影公司敢請他參與大製作,直到十年後科波拉向派拉蒙公司堅持要他主演《教父》。
·在本片中使用到的船,後來還用到了《金銀島》Treasure Island (1990)的拍攝中。
·1962年,白蘭度在塔希提島拍攝影片《叛艦喋血記》時,喜歡上了
南太平洋這片美麗的海域。拍完片,他出手數百萬美元,買下了南太平洋上的這座小島。1979年,白蘭度向
卡梅爾提議,要和他合作創作一部關於南太平洋海盜的書。
·馬龍·白蘭度臭名昭著的古怪行徑在這部電影拍攝期間可謂是到達了極致。根據他的傳記,白蘭度每當醞釀出一些蠻橫無理的想法時,米高梅公司向來都是承諾一一兌現,例如說他把劇組全體人員拉到塔希提島上幫忙裝飾和設計一個朋友的婚禮,還有一次只是為了舉辦宴會要求用飛機運送香檳、火雞和火腿到塔希提。
·在拍攝《叛艦喋血記》期間,馬龍·白蘭度的體重急劇增加,數月內增加了40磅,於是他經常會把穿在身上的褲子的後檔裂開。服裝設計師最終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在白蘭度的褲子中加上可以伸縮的布料。
·拍攝於1962年的《叛艦喋血記》,預算為1千9百萬美元,換算成現在的貨幣大約是1億1千7百萬美元,毫無疑問是一部燒錢的巨製。同年另一部電影《
阿拉伯的勞倫斯》,拍攝時間比《叛艦喋血記》的8個月還要長,為期17個月,總的花費卻要比它少了大約5百萬美元。製作《叛艦喋血記》對於米高梅而言,是一次巨大的失敗,最終只是賺回了連成本一半都差很遠的一小筆票房。這部影片的嚴重虧損,從而也宣告了馬龍·白蘭度在銀幕前後呼風喚雨的時代已經結束。
·1963年,馬龍·白蘭度和
伊莉莎白·泰勒受到無數媒體的譴責,原因是兩人均導致各自參與的史詩影片《叛艦喋血記》和《埃及豔后》嚴重超支。根據當時的記錄,白蘭度的片酬為一百二十五萬美元,略微比
泰勒的一百萬美元高一些。媒體認為兩位明星這種好比是“歌劇中女主角”似的大牌作風才導致他們的電影公司米高梅和
二十世紀福克斯陷入財政危機之中。事實上,雖然這兩部電影都造價昂貴而且票房慘敗,以虧本收場,《埃及豔后》的總預算卻是《叛艦喋血記》的兩倍(泰勒的電影耗資4千4百萬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相當於現在的2億7千萬美元)。正當米高梅經濟上嚴重受挫,《埃及豔后》卻讓
福克斯徹底崩潰,因而白蘭度後來有理由站出來為自己辯解,宣稱米高梅還花了5百萬美元用於支付這部1930年代中期誕生的原著小說的兩位作者,這種說法更像是好萊塢在盈虧賬目上慣常使用到的伎倆,值得懷疑。當然了無論真相怎樣,白蘭度在拍完《叛艦喋血記》之後事業明顯下滑,而泰勒依舊贏取了奧斯卡的第二個小金人,並且把自己的名字永遠刻在了1960年代電影史上片酬最高的演員名單上。
·1962年,在拍攝《叛艦喋血記》的外景地,白蘭度墮入19歲
夏威夷少女泰麗坦的情網,但兩人生下三個孩子後最終分道揚鑣。
·影片結尾的時候
休·格里夫斯的表演顯得十分粗魯無理,實際上是由於他醉酒而被製片方掃地出門。這也就是為何影片中大部分時候都沒有出現他飾演的角色的原因。
穿幫鏡頭
·事實錯誤:在這部電影中,邦蒂被燒毀之後克里斯坦死於海灘上。實際上,在
皮特凱恩(Pitcairn)群島根本就沒有海灘,而且克里斯坦也是後來在島上由於和
塔希提人發生衝突才死在了他們手裡。
·事實錯誤:布萊斯船長被塑造成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但是在真實的航海期間,布萊斯當時只有三十多歲。
獲獎記錄
奧斯卡金像獎 Academy Awards
第35屆 (1963)
提名
·奧斯卡獎-最佳影片 Aaron Rosenberg
·奧斯卡獎-最佳攝影(彩色) Robert Surtees
·奧斯卡獎-最佳藝術指導(彩色) George W. Davis , J. McMillan Johnson , Henry Grace , Hugh Hunt
·奧斯卡獎-最佳電影剪輯 John McSweeney Jr.
·奧斯卡獎-最佳視覺效果 A. Arnold Gillespie (visual), Milo B. Lory (audible)
·奧斯卡獎-最佳原創歌曲 Bronislau Kaper (music), Paul Francis Webster (lyrics) For the song "Love Song from Mutiny on the Bounty (Follow Me)"
·奧斯卡獎-最佳配樂 Bronislau Kaper
美國金球獎 Golden Globes, USA
第20屆 (1963)
提名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電影類-最佳電影配樂 Bronislau Kaper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塔麗塔 Tarita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Arcola Pictures (美國) | 2. 米高梅電影公司 (美國) |
上映日期
國家 | 日期 | 國家 | 日期 |
---|
美國 | 1962年11月8日 | 芬蘭 | 1963年2月15日 |
西德 | 1962年12月20日 | 丹麥 | 1963年8月20日 |
瑞典 | 1962年12月26日 | 匈牙利 | 1973年2月15日 |
影片評價
The greatest adventure ever lived becomes the greatest adventure ever filmed!
那些宛如明信片一樣優美的電影畫面始終無法掩飾影片本身的乏味和無趣。
——爛番茄影評網
《叛艦喋血記》兩次拍成電影我都看過,第一次除了卻爾斯·勞頓(即查爾斯·勞頓)演船長還已經有點記得,已經沒什麼印象。大致是照三十年代的暢銷書《邦梯號上的叛變》——諾朵夫、霍爾合著——寫叛艦“覓得桃源好避秦”之後,就不提了。馬龍·白蘭度這部影片卻繼續演下去,講大副克利斯青主張把船再駛回英國自首,暴露當時航海法的不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