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中國作家巴金創作小說)

滅亡(中國作家巴金創作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滅亡》是近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

作品以1925年軍閥孫傳芳統治下的上海為背景,通過小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杜大心反抗軍閥的鬥爭及其悲慘命運,控訴了軍閥鎮壓工人運動和革命黨人的罪行,歌頌了革命黨人和工人領袖為理想獻身的犧牲精神。

《滅亡》既表達了對杜大心為理想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的讚賞,又說出了作者內心對杜大心行為的“反對”態度,還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無比憎惡的心情。在書中,作者寫出了一代小資產階級革命者的反抗、追求和犧牲精神,表現了他們的愛與憎、快樂與痛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滅亡
  • 作者巴金
  • 創作年代:近代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發表時間:1929年
  • 字數:約117000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革命者杜大心,由家鄉來到S城從事工會工作。他是個有革命幻想的知識青年,自稱是“一個立誓犧牲個人幸福來拯救人類的人”。他到S城不久,就信仰了所謂“自由的社會主義”,希望有一個“不會再有不平等的事,沒有了圧迫人的事,也沒有了廠主和工人這一類的差別”的理想社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他沒有找到那引向未來的革命力量,他的理想只能是渺茫的幻想。他要改変這個世界,又感到自己勢單力孤,陷入愛與憎、理智與感情、革命與戀愛的矛盾中,逐漸失掉了鬥爭的勇氣,跌入絕望痛苦的深淵。他曾經愛過他的表妹,表妹卻嫁給了有錢人;他愛母親,母親卻病故離開了他。於是,他以憎的哲學代替了愛的哲學,認為只有憎恨,起來摧毀舊世界,才能改変人們的命運。可是就在這時,他又結識了出身於官僚家庭,以一種贖罪的感情要為窮苦人謀福,篤信愛的哲學的李冷、李靜淑兄妹倆。他愛上了李靜淑,李靜淑也愛他,理智與感情發生了衝突。後來,他看到在他影響下進行革命活動的張為群,被捕後因不願出賣組織和同志,而被反動派所殺害,深受刺激。他“開始覺得這長久不息的苦鬥應該停止了”,認為“死”才能獲得“永久的休息”、“心境的和平”。他覺得,張為群死了,而自己仍然活著,這是不應該的,要用自己的生命來替他復仇。他還鼓吹與敵人同歸於盡:“我滅亡時至少也要和一切共同滅亡”。最後,他刺殺戒嚴司令未遂而自殺。

作品目錄

章節
名稱
編者說明


七版題記

第一章
無邊的黑暗中一個靈魂底呻吟
第二章
夢景與現實
第三章
四年前
第四章
女人
第五章
一個平淡的早晨
第六章
李冷和他底妹妹
第七章
生日的慶祝
第八章
一個愛情的故事
第九章
杜大心與李靜淑
第十章
愛與憎
第十一章
立誓獻身的一瞬間
第十二章
杜大心底悲劇
第十三章
張為群
第十四章
危機
第十五章
革命黨被捕
第十六章
八日
第十七章
殺頭的盛典
第十八章
兩個世界
第十九章
決心
第二十章
最後的愛
第二十一章
“淑,我去了!”
第二十二章
滅亡
附錄:

《滅亡》作者底自白

談《滅亡》

沙多-吉里

創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處於上海的蔣介石在白色恐怖及國共合作崩潰之後,無力在兩派之間再作為左翼反對派來開展活動。當時無政府主義運動在上海的社會影響力僅限於工會組織內的工團主義,影響極為有限。巴金在此情況下主要負責發行、編輯刊物,進行啟蒙活動。巴金出發赴法前一年,即1926年,以翻譯克魯泡特金及愛瑪·高德曼等外國無政府主義者的文章為中心,致力於在《民鐘》及《民眾》等無政府主義刊物上介紹無政府主義的歷史和原理。之後他離開了可謂處於末期的無政府主義運動的現場與同志們,而前往法國,開始了孤獨與憂愁的留學生活,在之後的法國留學中完成了關於《滅亡》的創作。

人物介紹

姓名
人物介紹
杜大心
杜大心是一個出身封建地主家庭的青年,他憎恨封建制度,信仰了所謂“自由的社會主義”,相信“要用革命的方法推翻人世間一切的不平,創造出美滿的世界來”。現實中的他想要推翻壓迫卻又非常的勢單力薄。在小說後期,看到革命同志張為群被捕並被殺害之後,心中的矛盾更加激化,刺殺戒嚴司令未遂而自殺。
李冷
大學生,是主人公杜大心的好朋友,信奉著“愛的哲學”,相信世間愛的存在,在知曉杜的憤恨思想時,還抱有期望用“愛”來感化他。最終被杜的行為舉動有所影響,改變了一些思想觀念。
李靜淑
李冷的妹妹,與哥哥一樣主張以愛來對待人生,與主人公杜大心互相喜歡,但是由於思想觀念的不同以及一些現實因素的影響未能在一起。
張為群
出身貧苦,在紗廠作工,常向杜大心請教一些革命問題。後在取傳單和《工人旬刊》雜誌的途中,被孫傳芳的士兵逮捕。他慘遭軍閥的嚴刑逼供,仍拒不低頭,被處死刑。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小說以北洋軍閥統治下,沾滿了“猩紅的血”的上海為背景,描寫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尋求社會解放道路的知識青年的苦悶和抗爭。響徹全書的是這樣的呼聲:“凡是曾經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應該滅亡。”這也是小說的主題。主人公杜大心懷有“為了我至愛的被壓迫的同胞,我甘願滅亡”的決心,最後,他為“信仰”而英勇獻身。
小說通過杜大心革命與戀愛的故事,以他的死,表示了對舊社會邪惡勢力、醜惡現象的否定,讚美了追求光明未來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但杜大心又是一個充滿矛盾的病態的革命者,他身上帶有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種種局限,特別是他無政府主義的個人奮鬥方式,使他至死也沒有找到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但杜大心畢竟發出了英勇反抗的槍聲,畢竟震醒了人們去思索正確的革命道路。小說在說明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要滅亡的同時,也流露出最先起來反抗的人也要滅亡,革命與反革命都要滅亡的傷感虛無的情調。

藝術特色

《滅亡》作為巴金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開端,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初步顯示了其特有的基本風格。小說具有充沛熾烈的激情,態肆雄勁的筆力,在緊張的情節中,依據人物性格自身發展的邏輯,逼真、 細緻、綿密地刻畫細節,展示人物矛盾的思想和複雜的心理,而且富有詩劇般的結構和清麗流暢的語言,以及簡潔的筆觸。就整體來說,它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滅亡》不僅具有充沛熾烈的感情和敘寫自如的筆力,而且能在張弛相宜、波瀾起伏的情節之中,依據主人公杜大心的性格自身發展的邏輯,比較細緻逼真地展示他的矛盾思想和複雜心理。同時,巴金那時而舒緩、時而急峻不失流暢清麗的語言,也為作品增多加彩。

作品影響

《滅亡》正式出版之前曾在上海出版的《小說月報》1929年第一至四期上連載。《滅亡》出版後即在文壇上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反響,1930年10月開明書店就再版該書。從1929年到1951年,開明書店本《滅亡》總共印行了28版,其發行量僅次於《家》的35版。此後《滅亡》曾先後再版,重版數十次,是現代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暢銷書之一。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現代作家,翻譯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間,他接觸了一些無政府主義者,在巴黎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1928年底他回國,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抗戰前的作品主要有《愛情三部曲》(《》《》《》)、《》以及短篇小說集《復仇》《光明》等。抗日戰爭期間,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火》《憩園》《寒夜》和《第四病室》。解放後,巴金歷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上海作協主席、中國作協主席等職。出版的《隨想錄》《探索與回憶》等,具有極高思想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新時期文學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巴金於1982年獲義大利但丁文學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
滅亡(中國作家巴金創作小說)
巴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