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縣誌》(1986-2004)

《滄縣誌》(1986-2004)

《《滄縣誌》(1986-2004)》是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縣誌》(1986-2004)
  • 作者: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出版時間:2011年01月
  • ISBN:978751200309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力求全面系統、準確翔實地記述全縣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達到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志書斷限本志為1995年版《滄縣誌》(亦稱“前志”)之續志。記事時限與前志下限1985年相銜接,上限起於1986年,為保持記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對重要內容適當前溯,對前志缺記的記其發端,下限斷至2004年底。

作品目錄

封面
滄縣誌
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4)
滄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8)
《滄縣誌(1986-2004)》編輯顧問
《滄縣誌(1986-2004)》編輯部
《滄縣誌(1986-2004)》評審成員
《滄縣誌(1986-2004)》終審人員
序(一)
序(二)
圖片
附圖圖片一
1999年10月28日,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在副省長劉健生陪同下,視察滄縣天獅民族中學
1991年5月10日,省委書記邢崇智到滄縣視察農村工作
2002年3月,省委書記王旭東視察遠東集團
1999年9月7日,省長紐茂生視察遠東集團
2005年9月15日,副省長宋恩華視察滄縣小棗生產情況
2005年10月28日,省政協副主席郭洪歧視察滄縣便民服務中心
四星玻璃生產車間
工業新區奠基
興濟細尾毛生產車間
遠東集團生產車間
華達載紡布公司生產車間
華大實業公司生產車間
渤海重工廠景
化工廠一角
石油開採
小棗豐收
糧食豐收
金絲小棗
棉花
西紅柿
棉田
麥田
玉米、大豆
辣椒
磨菇
養鴨場
小棗製品
金絲小棗
養雞場
小麥豐收
小棗交易市場
交通管理
安裝供電設施
公路建設
變電站
道路通
公路橋
新建公路,四通八達
冀東第一集
建新大廈
貸市場管理
大紅房建材市場
小商品批發市場
繁榮的紅棗交易場景
紅棗交易市場
捐資助教
幼兒教育
安靜的教室
革命傳統教育
送科技文化下鄉
職教中心教學樓
部署教育工作
縣中校景
醫生人員熱情為病人診病
120救護車出診
先進的醫療設備
先進的醫療設備
先進的醫療設備
隨時待發
縣醫院大樓
舉辦國際武術邀請賽
武術名師郭瑞祥
老年太極拳
傳授武術
武術名家王志海
少年武術
苦練武功
劉吉舞獅團在北 演出
木板大鼓研討會
少年合唱隊
少年練習書法
油地聯歡
老年腰鼓隊
書畫展覽
南小營舞獅隊
舞獅團在國外演出
木板大鼓走出國門演出
劉吉舞獅團在省會演出
紀曉嵐文化園
石造像
礌石
古錢幣鑄塊
毛公甘泉
2010年3月11日,參加《滄縣誌》評審人員合影
中國書協副主席吳善臻宣讀命名決定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協副主席段成桂(中)向中滄縣縣委書記薛擇鄰(右)、滄縣人民政府縣長毛長軍(左)頒發“中國書法之鄉”牌匾。
①薛擇鄰
②毛長軍
③張景懷
④劉雲甲
①花鳥(吳士勛)
②山水(邢樹荃)
③書法(張道興)
④山水(滿維起)
⑤人物(紀清遠、盧平)
⑥花鳥(耿玉軒)
⑦書法(孫寶發)
⑧書法(馮玉坡)
⑨書法(劉化一)
⑩花鳥(尹默)
⑾書法(趙樹棟)
①劉慶瑞
②王智勇
③孫瑞成
④孫健
⑤馬振奇
⑥田玉洲
⑦陳金生
⑧孫炳芳
⑨婁錫文(剪紙一紀昀)
⑩馬金林(攝影)
⑾李福倉(攝影)
⑿孫忠(攝影)
⒀於澤海
滄州木板大鼓2006年分別被列入國家和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劉銀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板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王銀傑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板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為農民演出
在第三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中獲金獎
唐貴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板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農民文藝匯演中獲豐收獎
劉鳳喜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板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劉鳳鳴被河北省文化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板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天津天獅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李金元
遠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生產車間一角
河北建新集團董事長 朱守琛
滄州德普印製電路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上官承謙
生產車間
滄州市玻璃製品有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宋立新
部分產品
滄州偉業電子制板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樹偉
滄縣舊州大亨實業公司董事長 寵鳳岐
滄州獅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李瑞生
生產車間
滄州市福林印製電路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炳臣
生產車間
滄縣紀家窪磚廠廠長 徐樹明
滄縣康復藥用包裝材料廠廠長 李福衡
滄縣在河北省的位置圖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建置區劃
第一章 地理位置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三章 黨政軍機構及企事業單位分布
第一節 黨、政、軍機構
第二節 企事業單位
第三節 文化教育機構
第四章 鄉鎮概況
第二編 自然環境
第一章 氣候
第一節 四季特徵
第二節 氣候要素
第三節 氣候資源
第二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第三節 地質、生物資源
第三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病蟲害
第二節 氣象災害
第三節 地震災害
第三編 居民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總量、分布與變動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素質
第二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宣傳教育
第二節 計畫生育管理
第三節 優生優育
第四節 計畫生育工作機構
第三章 第五次人口普查
第一節 普查機構
第二節 普查內容
第三節 普查手段
第四節 普查結果
第四章 居民習俗
第一節 生活習俗
第二節 禮儀習俗
第三節 傳統節日
第四節 社會節日
第五節 其他節日
第六節 命名習俗
第七節 休閒愛好
第八節 陋俗歪風
第五章 民族宗教
第六章 家庭
第一節 家庭結構
第二節 家庭生育
第三節 家庭成員及老人贍養
第四節 親職教育
第五節 家族、親戚及鄰里關係
第四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城區建設與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縣城區公共設施建設
第二節 城區住宅建設及管理
第三節 機構
第二章 鄉(鎮)村建設
第一節 重點鄉鎮建設
第二節 農村建設規劃及實施
第三節 村民住宅建設
第三章 油田礦區建設與生活物業管理
第一節 礦區建設
第二節 生活物業
第五編 交通運輸
第一章 公路
第一節 高速公路
第二節 國道
第三節 省道
第四節 縣道
第五節 鄉級路
第六節 村級路
第七節 專用路
第二章 橋涵
第一節 橋樑
第二節 涵洞
第三章 運輸
第一節 貨運
第二節 客運
第一節 公路養護及路政管理
第二節 運輸管理
第五章 機構
第六章 鐵路路段
第一節 京滬鐵路滄縣段
第二節 滄港地方鐵路
第三節 朔黃鐵路滄縣段
第六編 水利
第一章 水務機構
第二章 農田灌溉
第一節 地上水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三章 防汛除澇
第一節 河流整治
第二節 防汛抗洪
第四章 非農業用水
第一節 人畜飲水
第二節 生活用水
第三節 工業用水
第五章 水利工程管理
第一節 縣管工程
第二節 鄉管工程
第三節 村管工程
第六章 水資源管理
第一節 水資源費收繳
第二節 水文觀測
第三節 水利投資
第七編 電力
第一章 電力設施
第一節 輸變電設施
第二節 電網改造
第二章 電力供應
第一節 農業用電
第二節 工業用電
第三節 生活用電
第三章 電業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計畫調度
第三節 安全用電
第四節 節約用電
第五節 電費收繳
第八編 郵電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郵政機構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郵件傳遞
第二章 電信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電信業務
第三節 通信電路
第四節 通信設備
第九編 環境保護
第一章 環境污染
第一節 水污染
第二節 大氣污染
第三節 噪聲污染
第二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水質監測
第二節 噪聲監測
第三節 排污申報與環境治理定量考察監測
第三章 環境治理
第一節 污染源治理
第二節 污染控制
第三節 油田污染防治
第四章 環保法規宣傳與執法
第一節 環保宣傳
第二節 環保執法
第一章 民主政治建設
第一節 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第二節 完善政治協商制度
第三節 建立政務公開制度
第四節 實行村民自治
第二章 黨政機構改革
第一節 1983年機構改革
第二節 1996年機構改革
第三節 2002年機構改革
第三章 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節 幹部考核制度
第二節 公務員制度
第三節 目標管理
第四節 幹部選拔任用
第五節 職稱評聘
第四章 檢察審判體制改革
第一節 檢察工作改革
第二節 審判工作改革
第十一編 中共滄縣地方組織
第一章 組織機構
第一節 縣委領導機構
第二節 縣委工作機構
第三節 縣委直屬事業機構
第四節 工委、黨委、黨組
第五節 基層黨總支、支部
第六節 中共滄縣紀律檢查委員會
第二章 黨員
第一節 黨員發展
第二節 黨員基本情況
第三節 黨員分布
第四節 組織生活
第三章 黨的代表大會和代表會
第一節 滄縣黨員代表大會
第二節 滄縣黨員代表會議
第四章 組織工作
第一節 幹部管理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雙評”活動
第四節 知識分子工作
第五章 宣傳工作
第一節 黨員教育
第二節 社會宣傳
第三節 新聞宣傳
第六章 紀律檢查工作
第一節 違紀案件查處
第二節 黨風黨紀教育
第三節 廉政制度建設和專項治理工作
第七章 農村工作
第一節 深化農村改革
第二節 小康建設
第三節 農民負擔監督管理
第四節 村務公開
第五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八章 統一戰線工作
第一節 理論研究與宣傳
第二節 同黨外人士合作
第三節 對台工作
第四節 經濟統戰工作
第五節 光彩事業
第六節 落實政策
第九章 政法工作
第一節 政法隊伍建設
第二節 基層基礎工作
第三節 普法工作
第四節 排查調處工作
第五節 嚴打和重點治理
第六節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十章 老幹部工作
第一節 設立老幹部工作職能部門,建立老幹部工作制度
第二節 開展敬老尊賢教育,弘揚敬老、助老、養老的社會風尚
第三節 落實離退休幹部的政治待遇
第四節 全面落實老幹部生活待遇
第五節 豐富離退休幹部精神文化生活
第六節 發揮離退休幹部作用,為發展經濟、建設和諧社會作貢獻
第十一章 政策研究和黨史研究
第一節 政策研究
第二節 黨史研究
第十二章 機要工作
第十三章 信訪工作
第十四章 縣委重大決策
第一節 “以工興滄”戰略
第二節 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畫要點
第三節 加強黨的建設
第四節 最佳化經濟結構
第五節 “開放興縣”、“科教興縣”戰略
第六節 制定“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
第七節 調整農業結構
第八節 深化企業改革,推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
第九節 “綠色滄縣”戰略
第十二編 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
第一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組織情況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二章 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主要活動
第三章 工會
第一節 代表大會
第二節 工會建設
第三節 主要工作
第四章 青少年組織
第一節 代表大會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共青團員
第四節 組織活動
第五節 希望工程
第六節 少年先鋒隊
第五章 婦女組織
第一節 代表大會
第二節 機構
第三節 主要活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主要活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九章 個體勞動者協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十一章 老齡委員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十二章 紅十字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主要活動
第十三章 消費者協會
第十三編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人大代表
第一節 代表的產生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章 人大常委會
第一節 常委會的產生及人員構成
第二節 常委會會議
第三節 工作機構
第三章 主要活動
第一節 聯繫代表和組織代表視察調查
第二節 代表評議活動
第三節 代表議政日活動
第四節 受理代表、民眾來信來訪
第五節 執法檢查
第六節 辦理代表批評、建議和意見
第七節 加強個案監督
第四章 鄉鎮人大
第一節 代表選舉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主席團與辦事機構
第四節 法律和工作監督
第十四編 政府
第一章 縣人民政府
第一節 政府組成人員
第二節 政府工作機構
第二章 鄉鎮政府
第三章 施政方法
第一節 分工與會議
第二節 制發公文
第三節 其他施政方式
第四章 施政綜述
第一節 夯實農業基礎,推進“以工興滄”
第二節 擴大對外開放,加速“開放興縣”
第三節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富民強縣”
第四節 堅持“四大戰略”,建設“綠色滄縣”
第五章 重要政事實錄
第一節 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第二節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第六章 人大議案和政協提案辦理
第一節 辦理程式
第二節 辦理制度
第三節 辦理效果
第十五編 政治協商會議
第一章 政協委員
第一節 委員構成
第二節 委員的產生及其職責
第二章 政協委員會議
第一節 第六屆政協會議
第二節 第七屆政協會議
第三節 第八屆政協會議
第四節 第九屆政協會議
第五節 第十屆政協會議
第六節 第十一屆政協會議
第三章 常務委員會及工作機構
第一節 常務委員會成員構成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會議及主席會議
第三節 工作機構
第四章 主要工作
第一節 參與重大決策協商
第二節 辦理提案
第三節 視察與考察
第四節 建言獻策、發揮優勢
第五節 統戰工作
第六節 聯誼交往
第七節 文史資料征編
第十六編 綜合政務管理
第一章 勞動人事
第一節 人事管理
第二節 勞動管理
第三節 社會保障
第二章 民政
第一節 民政機構
第二節 農村村民自治
第三節 擁軍優撫
第四節 救災工作
第五節 社會福利
第六節 退伍安置
第七節 婚姻登記管理
第八節 地名管理
第九節 勘界
第十節 殯葬管理
第十一節 紅白理事會
第三章 外事僑務
第一節 外事
第二節 僑務
第十七編 綜合經濟管理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體制
第三節 計畫編制
第四節 計畫實施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統計內容
第三節 普查
第四節 專項調查
第五節 統計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市場管理
第三節 工商企業登記
第四節 商標廣告管理
第五節 契約管理
第六節 經濟監督檢查
第七節 3·15投訴服務台
第四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價格管理
第三節 收費管理
第四節 監督檢查
第五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技術監督機構
第二節 計量
第三節 標準化
第四節 質量監督與管理
第六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審計
第三節 財務審計
第四節 企業審計
第五節 基建審計
第六節 法紀審計
第七節 離任審計
第八節 社會審計
第七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地籍管理
第三節 建設用地管理
第四節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第五節 土地開發與土地保護
第六節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七節 土地監察
第十八編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收支
第三節 財政管理
第四節 國債發行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收體制
第三節 稅種稅率
第四節 稅收管理
第五節 稅源培植
第十九編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金融業務
第二節 金融調控
第三節 金融機構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險種
第二節 保費
第三節 費率
第四節 理賠
第二十編 公安、檢察、審判與司法行政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與隊伍
第二節 刑事案件偵查與打擊犯罪
第三節 經濟案件偵查
第四節 預審工作
第五節 看守關押
第六節 政治保衛
第七節 治安管理
第八節 戶政管理
第九節 出入境管理
第十節 公安工作改革
第十一節 交通監理
第十二節 消防工作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檢察機關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經濟檢察
第四節 法紀檢察
第五節 監所監察
第六節 控告申訴
第七節 民事行政檢察
第八節 訴訟監督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審判機關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行政審判
第六節 執行
第七節 審判監督
第八節 審判制度
第四章 司法
第一節 司法機關
第二節 法制宣傳
第三節 民事調解
第四節 法律服務
第二十一編 軍事
第一章 人民武裝機構
第一節 滄縣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鄉鎮武裝部和縣直機關、縣直企業武裝部
第二章 民兵
第一節 民兵組織
第二節 民兵訓練
第三節 民兵活動
第四節 政治教育
第五節 民兵教育陣地
第六節 預備役
第三章 徵兵
第一節 對象和條件
第二節 審查批准
第三節 新兵接送
第四章 國防教育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國防教育活動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六章 駐軍
第二十二編 經濟綜覽
第一章 國民經濟發展
第一節 “七五”(1986-1990)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概況
第二節 “八五”(1991-1995)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概況
第三節 “九五”(1996-2000)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概況
第四節 “十五”( 2001-2005)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概況
第二章 國民經濟構成
第一節 經濟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
第三節 投資與發展
第四節 投資結構
第五節 質量與效益
第三章 經濟運行水平
第四章 橫向經濟排位
第二十三編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章 巨觀調控體制改革
第一節 計畫體制改革
第二節 財政體制改革
第三節 稅收體制改革
第四節 金融體制改革
第二章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三章 工業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簡政放權
第四章 流通領域體制改革
第一節 商業體制改革
第二節 供銷系統改革
第三節 外貿體制改革
第五章 改革機構設定
第二十四編 對外開放和對外貿易
第一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招商引資環境建設
第二節 外資企業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一節 產品出口企業
第二節 出口產品
第三節 經營管理
第四節 機構
第二十五編 農業
第一章 農業開發
第一節 開發項目
第二節 農村經濟發展動態調查
第三節 機構
第二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農作物及種植結構調整
第二節 科學種田
第三節 植物保護
第四節 科技服務
第五節 成本效益
第六節 農業機構
第三章 養殖業
第一節 畜禽種類
第二節 畜禽飼養
第三節 飼草飼料
第四節 疫病防治
第五節 技術推廣
第六節 水產養殖
第七節 畜牧水產機構
第四章 林果業
第一節 林木種類與分布
第二節 林木培育與種植
第三節 林木管護
第四節 林果經營
第五節 花卉栽培
第六節 林業機構
第五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種類和經營
第二節 隊伍和作業
第三節 農機管理
第二十六編 金絲小棗
第一章 生產條件
第一節 氣候
第二節 土壤
第二章 栽培管理
第一節 栽培方式
第二節 棗苗繁育
第三節 土肥水管理
第四節 整形修剪
第五節 促花促果
第六節 小棗採收
第七節 生產成本
第三章 病蟲害防治
第四章 小棗品種
第一節 制乾型品種
第二節 鮮食型品種
第三節 加工型品種
第四節 乾鮮兼用型品種
第五節 觀賞型品種
第五章 小棗加工與銷售
第一節 小棗加工
第二節 小棗銷售
第六章 小棗科研
第一節 小棗科研機構
第二節 民眾科技組織
第三節 科技推廣體系
第四節 科研成果
第二十七編 工業
第一章 所有制結構
第一節 縣屬企業
第二節 合資企業
第三節 縣直部門企業
第二章 工業門類
第一節 農業機械修造
第二節 化工、建材、陶瓷、橡膠
第三節 冶金製品
第四節 玻璃製品、服裝、工藝品
第五節 電子元件、儀表
第六節 食品、飼料加工
第七節 印刷
第八節 建築業
第九節 其他種類
第三章 企業選介
第四章 主要產品簡介
第五章 企業經營管理
第一節 勞動人事管理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三節 技術、質量管理
第四節 物資管理
第五節 產銷管理
第六節 經營效益
第六章 管理機構
第二十八編 油田
第一章 勘探開發
第一節 油田勘探
第二節 油田開發生產
第二章 油田建設
第一節 棗園油田
第二節 王官屯油田
第三節 舍女寺油田
第三章 油區管理
第一節 工農關係
第二節 油區電氣管理
第三節 落地原油淨化管理
第四節 輸油管線管理
第二十九編 鄉鎮企業
第一章 企業結構
第一節 企業分布與類型
第二節 工業小區
第三節 體制結構
第四節 產業結構
第二章 支柱產業
第一節 食品
第二節 線路板
第三節 包裝
第四節 化工
第五節 飼料
第六節 機電
第七節 建材
第八節 鑄造
第三章 重點企業、知名企業家及名優產品
第一節 重點企業
第二節 知名企業家
第三節 名優產品
第四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管理形式
第二節 經營機制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五章 經營效益
第一節 經濟效益
第二節 社會效益
第三十編 商貿服務業
第一章 商業經營
第一節 國有商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第三節 私營個體商業
第四節 日用商品經營
第五節 市場
第二章 糧油經營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糧油購銷
第三節 管理機構
第三章 物資供應
第一節 經營體制
第二節 經營管理
第三節 管理機構及所屬企業
第四章 飲食服務業
第一節 飲食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三十一編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節 “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
第三節 公民道德教育
第四節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第五節 法制教育
第二章 創建活動
第一節 共建活動
第二節 創建文明單位活動
第三節 創建文明行業活動
第四節 創建文明戶活動
第五節 創建文明村鎮活動
第三章 文明新風
第一節 見義勇為
第二節 捨己救人
第三節 扶貧濟困
第四節 拾金不昧
第五節 尊老敬老
第六節 捐資助教
第七節 愛崗敬業
第八節 奉獻餘熱
第三十二編 教育
第一章 教育改革
第一節 教育結構改革
第二節 考試制度改革
第四節 課程改革
第五節 學校管理體制改革
第六節 德育教育改革
第七節 專項教育改革
第二章 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第一節 學前教育
第二節 初等教育
第三章 中等教育
第一節 國中教育
第二節 高中教育
第三節 職業中學教育
第四節 中等專業教育
第五節 社會力量辦技工學校
第四章 高等教育
第二節 高等職業教育
第五章 其他教育
第一節 採油三廠學校
第二節 特殊教育
第三節 掃盲工作和職業技能培訓
第六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經費投入
第二節 經費使用
第三節 捐資助教
第四節 勤工儉學
第七章 教育科研
第一節 教研管理網路
第二節 教科研方式
第三節 教學方法研究與推廣
第四節 教科研成果
第八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教師結構
第二節 教師管理
第三節 業務培訓
第四節 教師待遇
第九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學校管理
第二節 學生管理
第三節 教育督導
第十章 機構
第三十三編 科技
第一章 科研管理
第一節 科技體制改革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技普及
第四節 科技經費
第五節 專利管理與成果
第六節 機構
第二章 科技項目及成果
第三章 科技推廣套用
第一節 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套用
第二節 工業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套用
第三節 新能源技術推廣套用
第四章 專業技術服務
第一節 氣象測報
第二節 地震測報
第三節 測繪服務
第三十四編 文化與廣播電視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民眾文化
第二節 圖書售閱
第三節 電影
第四節 文物考古
第五節 文化管理
第六節 檔案
第七節 著述
第二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有線電視
第四節 管理
第三十五編 武術
第一章 武術門類
第二章 武術教育
第一節 家傳
第二節 師徒授受
第三節 拳社
第四節 武術學校和學校武術隊
第三章 武術活動
第一節 舊時民眾武術活動
第二節 武術交流
第三節 武術比賽
第四章 武術世家
第五章 武術大師及武術傳人
第一節 武術大
第二節 武術傳人
第六章 武術習俗
第七章 器械、服飾
第一節 器械
第二節 服飾
第三十六編 體育
第一章 民眾體育
第一節 學校體育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四節 老年體育
第五節 城鎮居民健身活動
第六節 殘疾人體育
第二章 競技體育
第一節 田徑
第二節 球類
第三節 棋類
第三章 場地與設施
第四章 運動會
第一節 縣內運動會
第二節 縣外運動會
第五章 體育機構
第一節 體育運動委員會
第二節 體育團體
第三十七編 醫藥衛生
第一章 衛生改革
第一節 職能改革
第二節 醫院改革
第二章 醫療機構
第一節 縣屬醫院
第二節 中心衛生院
第三節 鄉鎮衛生院
第四節 衛生所(室)
第五節 駐縣單位醫療機構
第三章 醫療隊伍
第一節 結構
第二節 分布
第四章 醫療技術
第一節 西醫
第二節 中醫
第三節 醫學論文
第四節 驗方秘方
第五章 醫療制度
第一節 幹部公費醫療
第二節 職工醫療保險
第三節 農村合作醫療
第六章 衛生防疫
第一節 愛國衛生
第二節 防疫滅病
第七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機構設定
第二節 婦女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四節 婦幼衛生管理
第八章 醫政藥政管理
第一節 醫政管理
第二節 藥政管理
第九章 農村衛生
第一節 衛生宣傳與衛生支農
第二節 農村衛生改革
第三節 農村衛生人員管理
第十章 管理機構
第三十八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
楊俊普
尹玉文
高毓嵋
季雲龍
張坪
於世海
孫文勃
釋迦寶山
白鳳翔
李穹
張植友
張崇年
王智濤
潭寶山
權潤西
張岱年
張仁鏡
張鈞
白芳禮
馮書楷
孫明遠
李德倫
韓芳崗
紀烈耀
蘭丕煒
崔德友
羅華臣
楊夢義
錢錫侯
高德志
王玉敏
王明柱
粱雲蘭
姜志華
李崇盛
第二章 人物表
第一節 烈士英名錄
第二節 模範人物名錄
第三節 滄縣籍在外地任職黨政軍界領導幹部名錄
第四節 滄縣籍在外地任職高級知識分子名錄
第五節 滄縣籍在外地任職經濟界名人錄
第六節 滄縣離休幹部名錄
前志勘誤
限外輯要
《滄縣誌》供稿人員名錄
編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