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周刊,中國現代民俗學、民間文學刊物。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刊行。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編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俗》周刊
- 創刊時間:1927年11月
- 編輯:董作賓、鐘敬文
- 停刊時間:1930年4月
《民俗》周刊,中國現代民俗學、民間文學刊物。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刊行。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編印。
《民俗》周刊,中國現代民俗學、民間文學刊物。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刊行。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編印。沿革其前身是《民間文藝》周刊。《民間文藝》周刊1927年11月創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
《福建民國日報副刊:民俗周刊》1930年3月創刊於福建福州,周刊,[ 王文寶著:《弘揚祖國的民俗文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5月,第56頁。]每星期日發行一次,由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福州分會發行,通訊處即福州第一高中。館藏...
《民俗周刊(福州1930)》創刊於1930年1月,是國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福州分會發行的民俗刊物。該刊為福建民國日報副刊。刊登內容 該刊主要刊登福州地方的民俗與迷信、福州的喪葬陋俗、福州俗語以及民間情歌之類的鄉村通俗文化題材 。
“《民俗》周刊創刊九十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已於2018年11月30日 ~ 2018年12月02日在珠海市舉辦。活動背景 1928年3月21日,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辦的《民俗》周刊正式刊行。創刊號以“同人”的名義在《發刊詞》中宣示民俗學...
先後出版了《民俗》周刊(100多期),《民間月刊》(12期)等。這些刊物主要發表關於各地風俗、信仰、民間娛樂活動等材料和各類民間文學作品。還出版過“月光光歌謠專輯”、“老虎外婆故事專輯”(《民間月刊》)、“歌謠專號”、“巧女...
《民俗周刊》也就應啉生。本書集《民俗周刊》上的文章編成冊。 【目次】 尿屎民俗譚 來自民間‧人人相習‧代代習傳 如何讓傳統節慶與現代生活結合 臺靜農與淮南民歌的一段因緣 中國民俗研究論著的守護神—婁子匡 ...
《民俗研究》創刊於1985年,雙月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山東大學主辦的民俗學理論期刊。據2019年11月第05期期刊內頁顯示,《民俗研究》編輯委員會擁有委員43人、海外委員3人,編輯部有責任編輯8人,設主編1人、副主編3人...
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volkskunde),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湯姆斯在寫給《雅典娜神廟》雜誌的信中,提出用folklore一詞來概括此一新興的學科...
為了提高中國民眾的地位,理解民眾的風俗、信仰和觀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把民俗學也列為它的四項研究門類之一(其它三項為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於1927年成立了民俗學會,並創辦了《民俗周刊》。
可以說,婁子匡從一踏上民間文學、民俗學的道路開始直到現在,其從事的工作都是與編輯、組織工作分不開的。從編輯《民俗周刊》始,直到在台灣創立東方文化供應社和擔任《台灣風物》編委,中間經過了近十種刊物。柏林民族博物院艾伯華教授〈...
他協助顧頡剛等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民俗學研究組織——民俗學會,創辦民俗學講習班,編印《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及民俗學叢書,積極宣傳與推進民俗學這門新學問。這一時期鐘先生出版了《荔枝小品》《民間文藝叢話》等文藝與學術專集,在...
1927年在廣州中山大學創辦了《民間文藝》周刊,次年更名為《民俗周刊》,發表了很多關於民俗和民間文學研究方面的文章,葉德均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開始走上學術道路的。葉德均出版的第一部書《淮安歌謠集》,就是蒐集、整理的家鄉淮安的...
[16] 理性策略,非理性表達——《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中的風水現象與風水功能,《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17] 郭德綱及其傳統相聲的“真”與“善”,《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18] 《民俗周刊》,...
鐘敬文在中山大學的《民俗周刊》著文讚揚劉策奇“對於民俗學的工作是特別熱情與努力的人”,稱他是“中國民俗學開倡時代的致力者”。劉策奇還在魯迅先生主編的刊物《莽原》上發表文章。在雜文《一本通書看到老》中,他批評了當時一些“大...
1936年9月,主持恢復曾一度停刊三年的《民俗》周刊,改為《民俗季刊》(16開本),任主編之一。1944年冬,由教育部選派赴美,先後訪問了華盛頓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紐約自然博物院人類學部、波士頓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芝加哥自然博物院人類學...
第四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上)——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348 (一)中山大學民俗學會與《民間文藝》 /348 (二)《民俗》周刊 /354 (三)民俗學者群的民間文學研究 /358 (四)羅香林《粵東之風》 /364 (五)貢獻與局限 /367 ...
1927年11月,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史上的第一個“民俗學會”在中山大學宣布成立,他參加了該學會。在中山大學作為中國民俗活動中心的影響、帶動下,南方許多省市的民俗學工作者,不僅積極參與中山大學民俗學會活動,為《民俗》周刊、民俗學叢書...
1927年春,廈大國學研究院停辦,容肇祖回廣州,到中山大學擔任了預科國文教員兼哲學系中國哲學史講師,並與先後來該校任教的顧頡剛、鐘敬文等人,於是年冬天發起成立了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同時創辦了“民間文藝"(後改為《民俗》周刊)等刊物...
第四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上)——廣州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一)中山大學民俗學會與《民間文藝》(二)《民俗》周刊 (三)民俗學者群的民間文學研究 (四)羅香林的《粵東之風》(五)貢獻與局限 第五節 民俗學派的崛起(下)——...
第一節傳說研究與《歌謠》周刊 第二節傳說研究與《民俗》周刊 第三節傳說研究與其他報刊 結語:報刊使傳說研究從分散走向集中 第五章 海外學者的中國傳說研究及影響 第一節歐美學者的中國傳說研究及影響 第二節日本學者的中國傳說研究及...
2018中國民俗學會第九屆代表大會暨2018年年會,中國民俗學會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協辦。2018“《民俗》周刊創刊九十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辦。2018國際學術研討會“...
方紀生字念慈,出生於日本(當在1908年前後),中國大學文學士,後在日本明治大學留學,主攻經濟,但主要興趣則在民俗方面,一度作為顧頡剛助手,編輯《民風周刊》《民俗周刊》《謠俗周刊》等,曾任華北大學“民俗學”教授,1937年起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