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燈(清代李海觀著長篇白話小說)

歧路燈(清代李海觀著長篇白話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歧路燈》是清代李海觀(李綠園)編著的長篇白話小說,成書於清乾隆後期。

《歧路燈》以祥符世家譚府為中心,講述了世家子弟譚紹聞在父親去世後,經受不住匪人的誘惑,逐漸墮落,一步步地走上歧路,以致家業敗落,後又浪子回頭,重興家業的故事。故事內容假託明朝嘉靖年間為歷史背景,實際反映的是清代初年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中原地區處於社會中下層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該小說是以浪子回頭為主線,用現實主義的筆法,通過記載一人之浮沉、一家之盛衰來反映18世紀的中國社會不同階層民眾的生活風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歧路燈
  • 作者李海觀
  • 創作年代:清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69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譚孝移,譚紹聞,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歧路燈》的故事是假託明代發生在河南省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的一個“極有根底的人家”。父親譚孝移乃四代書香之後,早年入庠食餼,選拔貢生;不幸卻生下了一個不肖的紈絝子弟,也即該書的主人公譚紹聞。他不聽父訓,交結匪類,不務正業,竟把父親活活氣死。後又在母親的溺愛之下,勾結一些浮浪之輩,整日吃喝玩樂,鬥雞走馬,出入花柳之地,沉迷賭博之場,最終弄到傾家蕩產,連祖墳上的百十株大楊樹也賣了,真是一敗塗地。後來在家人、親友及義僕的大力規勸下,“又虧他良心未盡”,於是毅然悔過自新,走上一條讀書上進之路,後來竟和兒子譚簣初一起赴考,得“中副車”,並且因有軍功,還“面君得恩旨”,授了一個黃巖縣令。全書在譚簣初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中了進士、點了翰林的高潮中結束。

作品目錄

第一回 念先澤千里伸孝思 慮後裔一掌寓慈情
第二回 譚孝移文靖祠訪友 婁潛齋碧草軒授徒
第三回 王春宇盛饌延客 宋隆吉鮮衣拜師
第四回 孔譚二姓聯姻好 周陳兩學表賢良
第五回 慎選舉悉心品士 包文移巧詞漁金
第六回 婁潛齋正論勸友 譚介軒要言叮妻
第七回 讀畫軒守候翻子史 玉衡堂膺薦試經書
第八回 王經紀糊塗薦師長 侯教讀偷惰縱學徒
第九回 柏永齡明君臣大義 譚孝移動父子至情
第十回 譚忠弼朝天瞻聖主 婁潛齋借地慰良朋
第十一回 盲醫生亂投藥劑 王妗奶勸請巫婆
第十二回 譚孝移病榻囑兒 孔耘軒正論匡婿
第十三回 薛婆巧言鬻婢女 王中屈心掛畫眉
第十四回 碧草軒父執讜論 崇有齋小友巽言
第十五回 盛希僑過市遇好友 王隆吉夜飲訂盟期
第十六回 地藏庵公子占兄位 內省齋書生試賭盆
第十七回 盛希僑酒鬧童年友 譚紹聞醉哄孀婦娘
第十八回 王隆吉細籌悅富友 夏逢若猛上廁新盟
第十九回 紹聞詭計謀狎婢 王中危言杜匪朋
第二十回 孔耘軒暗沉腹中淚 盛希僑明聽耳旁風
第二十一回 夏逢若酒後騰邪說 茅拔茹席間炫艷童
第二十二回 王中片言遭虐斥 紹聞一諾受梨園
第二十三回 閻楷思父歸故里 紹聞愚母比頑童
第二十四回 譚氏軒戲箱優器 張家祠妓女博徒
第二十五回 王中夜半哭靈柩 紹聞樓上嚇慈幃
第二十六回 對僕人誓志永改過 誘盟友暗計再分肥
第二十七回 盛希僑豪縱清賭債 王春宇歷練進勸言
第二十八回 譚紹聞錦繡娶婦 孔慧娘栗棗哺兒
第二十九回 皮匠炫色攫利 王氏舍金護兒
第三十回 譚紹聞護臉揭息債 茅拔茹賴箱訟公庭
第三十一回 茅拔茹借端強口 荊縣尊按罪施刑
第三十二回 慧娘憂夫成鬱症 王中愛主作逐人
第三十三回 譚紹聞濫交匪類 張繩祖計誘賭場
第三十四回 管貽安作驕呈醜態 譚紹聞吞餌得勝籌
第三十五回 譚紹聞贏鈔夸母 孔慧娘款酌匡夫
第三十六回 王中片言箴少主 夏鼎一諾賺同盟
第三十七回 盛希僑驕態疏盟友 譚紹聞正言拒匪人
第三十八回 孔耘軒城南訪教讀 惠養民席間露腐酸
第三十九回 程嵩淑擎酒評知己 惠養民抱子納妻言
第四十回 惠養民私積外胞兄 滑魚兒巧言誆親姊
第四十一回 韓節婦全操殉母 惠聖人虧心負兄
第四十二回 兔兒絲告乏得銀惠 沒星秤現身說賭因
第四十三回 范尼姑愛賄受暗托 張公孫哄酒圈賭場
第四十四回 鼎興店書生遭困苦 度厄寺高僧指迷途
第四十五回 忠僕訪信河陽驛 賭奴撒潑蕭牆街
第四十六回 張繩祖交官通賄囑 假李逵受刑供賭情
第四十七回 程縣尊法堂訓誨 孔慧娘病榻叮嚀
第四十八回 譚紹聞還債留尾欠 夏逢若說媒許親相
第四十九回 巫翠姐廟中被物色 王春字樓下說姻緣
第五十回 碧草軒公子解紛 醉仙館新郎召辱
第五十一回 人匪場幼商殞命 央鄉宦賭棍畫謀
第五十二回 譚紹聞人夢遭嚴譴 董縣主受賄徇私情
第五十三回 王中毒罵夏逢若 翠姐怒激譚紹聞
第五十四回 管貽安罵人遭辱 譚紹聞買物遇贓
第五十五回 獎忠僕王象藎匍匐謝字 報亡友程嵩淑慷慨延師
第五十六回 小戶女攙舌阻忠僕 大刁頭弔詭沮正人
第五十七回 刁棍屢設圇鳥網 書愚自投醉猩盆
第五十八回 虎兵丁贏錢肆假怒 姚門役高座惹真羞
第五十九回 索賭債夏鼎巧關切 救縊死德喜見幽靈
第六十回 王隆吉探親籌賭債 夏逢若集匪遭暗羞
第六十一回 譚紹聞倉猝謀葬父 胡星居肆誕勸遷墳
第六十二回 程嵩淑博辯止遷葬 盛希僑助喪送梨園
第六十三回 譚明經靈柩入土 婁老翁良言匡人
第六十四回 開賭場打鑽獲厚利 奸爨婦逼命赴絞樁
第六十五回 夏逢若床底漏嗽 邊明府當堂施刑
第六十六回 虎鎮邦放潑催賭債 譚紹聞發急當群房
第六十七回 杜氏妾撒潑南北院 正心夫調護弟兄情
第六十八回 碧草軒譚紹聞押券 退思亭盛希僑說冤
第六十九回 廳檐下兵丁氣短 杯酒問門客暢談
第七十回 夏逢若時衰遇厲鬼 盛希僑情真感訟師
第七十一回 濟寧州財心親師範 補過處正言訓門徒
第七十二回 曹賣鬼枉設迷魂局 譚紹聞幸脫埋人坑
第七十三回 炫乾妹狡計索賻 謁父執冷語冰人
第七十四回 王春宇乘怒發侃論 張繩祖邀客沮片言
第七十五回 譚紹聞倒運燒丹灶 夏逢若秘商鑄錢爐
第七十六回 冰梅婉轉諫家主 象藎憤激毆匪人
第七十七回 巧門客代籌慶賀名目 老學究自敘學問根源
第七十八回 錦屏風辦理文靖祠 慶賀禮排滿蕭牆街
第七十九回 淡如菊席問遭晦氣 巫翠姐簾內徹笑聲
第八十回 訟師婉言勸紹聞 奴僕背主投濟寧
第八十一回 夏鼎畫策鬻墳樹 王氏抱悔哭墓碑
第八十二回 王象藎主僕誼重 巫翠姐夫婦情乖
第八十三回 王主母慈心憐仆女 程父執侃言諭後生
第八十四回 譚紹聞籌償生息債 盛希僑威懾滾算商
第八十五回 巫翠姐忤言沖姑 王象藎侃論勸主
第八十六回 譚紹衣寓書發鄞縣 盛希僑快論阻荊州
第八十七回 譚紹聞父子並試 巫翠姐婆媳重團
第八十八回 譚紹衣升任開歸道 梅克仁傷心碧草軒
第八十九回 譚觀察叔侄真誼 張秀才兄弟至情
第九十回 譚紹衣命題含孝思 程嵩淑觀書申正論
第九十一回 兩文武南縣拿邪教 五生童道署領花紅
第九十二回 王象藎報主獻忠謀 盧學台為國正文體
第九十三回 季刺史午夜籌荒政 譚觀察斜陽讀墓碑
第九十四回 赴公筵督學論官箴 會族弟監司述家法
第九十五回 盛希僑開樓發藏板 譚紹聞入闈中副車
第九十六回 閻楷謀房開書肆 王中掘地得窖金
第九十七回 重書賈蘇霖臣贈字 表義僕張類村遞呈
第九十八回 王象藎醫子得奇方 盛希僑愛弟托良友
第九十九回 王隆吉怡親慶雙壽 夏逢若犯科遣極邊
第一百回 盛希瑗觸忿邯鄲縣 婁厚存探古趙州橋
第一百一回 書經房冤鬼拾卷 國子監胞兄送金
第一百二回 王象藎赴京望少主 譚紹衣召見授兵權
第一百三回 譚念修籌兵煙火架 王都堂破敵普陀山
第一百四回 譚紹聞面君得恩旨 盛希瑗餞友贈良言
第一百五回 譚念修愛母偎病榻 王象藎擇婿得東床
第一百六回 一品官九重受命 兩姓好千里來會
第一百七回 薛全淑洞房花燭 譚簣初金榜題名附錄

創作背景

李綠園在乾隆十三年(1748)約四十二歲時開始寫《歧路燈》,近十年時間寫完主要部分,因出仕和週遊海內而輟筆二十年,直至近七十歲才開始續寫完成《歧路燈》,前後歷時約三十年之久。
很顯然,這是寫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所謂“歧路燈”,它的意思自然是說譚紹聞乃是封建社會士族人家的不肖弟子,在邪道歧路上改邪歸正的一盞指路明燈,是這類人的榜樣。它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該書最後一回結尾有一段話說:“譚紹聞父子,雖未得高爵厚祿,而俱受皇恩,亦可少慰平生,更可以慰譚孝移於九泉之下。孔慧娘亦可瞑目矣。倘仍前浮浪,不改前非,一部書何所歸結?”也就是說,如果不寫到這個浪子的最後回頭,這部書是無法“歸結”的。這也清楚地表明了作者寫作此書的最終目的。

人物介紹

譚孝移

譚孝移,名忠弼,字孝移,號介軒,作品中多以字稱,開封府祥符縣人。出身於縉紳世家,十八歲入祥符座,二十一歲補廩,三十一歲拔為貢生。為人端方耿直,博學醇正,忠君主孝,言行循禮,結交者均為有學識的正人君子。他助金修繕文廟,深客群人稱許,得祥符縣學贈“品卓行方”牌匾,並因此為地方保舉,進京候選。他在京守候年余,時值亂世,他不願屈膝於內臣監軍,又怕受“廷杖”之責,不想出仕為官,只求保住人品家業,遂上疏告病,請準終養,嘉靖皇帝賜他正六品銜榮歸。他原有胸胃疼之疾,自京回家後,發現家中為兒子譚紹聞請的塾師,居然以《西廂記》《金瓶梅》的章法,講授八股制藝,內心憂憤,因此舊病復發,又醫治不當,遂撒手而去。臨死前留下八字遺言:“親近正人,用心讀書”,告誠兒子,“保住這八個字,就不至覆家敗門。”譚孝移是作者心目中的恪守名教的正人君子形象。

譚紹聞

譚紹聞,小說的主人公。乳名端福兒,出身世宦之家,是譚孝移四十歲時方得的獨生子。自幼備受父母珍愛,由於父親嚴格要求和悉心教誨,七歲時發蒙讀書,到十二歲就會背《五經》,在學院考試經書時名列前茅,被譽為“玉堂人物”。後因其父被保舉賢良方正進京,其母王氏請了不務正業的塾師,對其影響很壞。父親死後,無人管束,學業荒疏,開始在街頭市面遊蕩,又與盛希僑、夏逢若結為兄弟。為其所誘,沉溺於嫖賭,開始走上歧途。雖有父輩朋友的斥責,妻妾的規勸,老僕的苦諫,但經不住夏逢若、張繩祖等人多方誘逗哄逼,加之其母見利忘義,溺愛慫恿,縣官顧及其父名望,袒護包庇,遂致越陷越深,完全墮落。他公然在家開賭場,養妓女。惡霸管貽安強占民女,造成人命案,他竟參與匿奸,甘為幫凶。他還私設熔爐,自行鑄錢,乾起無法無天的事來。最後把全部家產敗光,連父親墳上的一百二十棵楊樹,也都砍去抵債。到此地步,經父執苦口婆心一再規勸,才決心改轍更張,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他與夏、張等徒斷絕往來,接回被攆的義僕王中,自己發憤讀書,並悉心教育兒子。他參加鄉試,得中副榜,又入國子監深造。新任浙江左布政使的族兄譚紹良,被派往沿海抗倭,邀他同行。他為報國恩,並重振家聲,毅然前往。他在海疆探查敵情,製做火箭,使明軍於普陀大捷,立下戰功,因此被嘉靖皇帝召見,授以黃岩知縣之職。後因母病,告終養歸家。兒子簣初亦從秀才、舉人、進士,直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可請“貴蘭繁衍”,家聲恢宏。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品雖稱是寫明嘉靖年間的故事,而實際卻真實地記錄了18世紀中後期清代的社會生活,所反映的社會內容豐富,並具有一定的積極思想。《歧路燈》通過潭紹聞的墮落,總結了青少年失足的嚴重教訓,說明了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這三個方面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具大作用。同時,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諸如當時各級政府中普遍盛行的行賄受賄,統治階級子弟成批地腐化墮落,流氓賭棍和其他幾人的行惡肆無忌憚等都充分地表露於作品中,並給予了尖銳的批判和辛辣的諷刺,此外,作品還通過對正直官由如譚紹衣、婁潛齋、季偉等人的熱情讚揚,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愛護,通過寫海瑞抗倭鬥爭。又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
作品揭示出,像譚紹聞這樣的世家子弟墮落,並不是個別現象。當時那些世家子弟們,成才的十無一二,墮落的倒是十有八九。譚紹聞的義兄盛希僑,出身比譚紹聞還高貴:祖父做過雲南布政使,父親做過廣西向武州的州判,給他弟兄二人留下了四五十萬銀子的家產。他的父祖在時,擔心子孫走下坡路。祖父六十歲大病纏身時,拼著老命寫了一副木對聯:“紹祖宗一點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曰讀曰耕”,掛在大廳兩邊,當中是當朝尚書贈的匾“古道照人”。十分滑稽的是,這些東西出現在讀者的面前時,那個大廳做了盛希僑的戲台,幫閒夏逢若還說:“這匾與戲台意思相近。”在“慎思亭”,盛希僑又喝酒,又打牌,又玩妓女,結果將家產盪盡。開賭場的張繩祖,在書中出現時已是個地地道道的地痞流氓。但是他原先是個知縣的兒子,家產“也夠十幾輩子吃用的”。只因他愛賭博,輸光了家產,便自己開賭場,再去坑害別人。無賴夏逢若,父親也當過官,也有過錢。只因他好吃懶做,又好嫖妓,花光了錢,毛病卻一樣也沒改,詐欺別人的錢財滿足他的生活欲望。書中所寫後來成才的人,只有兩個,一是婁潛齋的獨生子婁朴,也只是個秀才;另一個是譚紹聞的兒子,是個生下來見書就喜,又過目不忘的人,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作品還進一步揭示出世家子弟墮落的原因。首先,封建階級教育的內容,即仁義禮智信,在當時複雜的環境中,已經失靈。這一點,在譚紹聞墮落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譚紹聞的父親譚孝移是個正人君子,也是譚紹聞的表率。但他自己也不能適應當時那個環境。他唯一的辦法是守在家裡,只交結和自己同一個類型的人。他被推舉為“賢良方正”,進京引見時,在路上雇了一個長隨,幾句話後,就在長隨心中印下了一個“迂”字。以後,他就像個傀儡一樣,凡事都聽長隨的。後來,朝廷給他個六品官,他也不敢做。因為如果遇到壞人壞事,他不直言進諫對不起君父,也對不起祖宗,父祖給他取了個字“忠弼”,就是叫他忠心於王室的;如直言進諫,惹怒了君父,殺頭他是不怕的,就怕廷杖,因為“士可殺不可侮”,而且惹怒了君父本身也是一種不忠。左思右想,不得主意,原先考了許多年也沒考中功名,現在給了一個官,又不敢做,就告病回家了。回家之後,見王氏給譚紹聞請的老師不是正經人,又愁得沒了主意。按僕人王忠的意思,乾脆辭掉老師。他卻想了整整一夜,說:這事行不得,祖上也沒做過這樣刻薄的事。就這樣進亦憂,退亦憂,最後鬱悶而死,至死他也未能給孩子換一個好老師。譚孝移是仁義忠信觀念的信奉者、實踐者。他的碰壁,說明這一套道德觀念在那個社會裡,已沒有多少實用價值了。
譚紹聞本質上也不是個壞人。在墮落的過程中,他幾次想改,有時就像一個落水的人一樣,想抓住一個牢固的東西,不讓自己下沉,但他沒有能抓住什麼。有一次,他花了很大的功夫,請來了一個名師智周萬,懇切地告訴他,自己想改好,卻管不住自己,求他做一份淺顯易懂、讀來順口的銘文,自己天天讀,以抵禦外界的誘惑。果然,夏逢若等來找他,他閉著眼睛念銘文,居然抵抗了一陣子。這伙光棍知道是智周萬作的銘文,略施小計,就把智周萬趕跑了。對付智周萬比對付譚紹聞還簡單:一個尚未成親之人說智周萬偷看他媳婦解手,智周萬便以為自己近視,迴避得不徹底,含羞告病而歸。可見,名師也不是無賴的對手。譚紹聞遇到難題時,如戲子訛詐他,一個商人因賭吊死,他為此受牽連,自己沒有辦法。那些正人君子的前輩和義僕王忠,除了訓斥外,誰也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在這種情況下,譚紹聞明知夏逢若結交不得,但還得去找他。這都說明,儒家仁義忠信那一套,和當時的現實距離太遠了。
其次,封建階級的人生理想,諸如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等,對青年也已經失去了吸引力,追求今世的享樂成為最重要的人生目標。這充分說明,以往的封建階級傳統的人生理想,已無法抵制社會上因商品經濟發展而越來越盛的奢華的風氣。
再有,封建社會裡,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歧路燈》對此也進行了反思。譚紹聞之所以墮落得那么快,和譚孝移封閉式的教育方法有重要關係。譚紹聞七歲之前,還不曾出過大門。一次,從老家丹徒來的人,見小孩子可愛,想抱出去玩玩,家裡大人趕忙阻止。因是遠客,不好太駁他的面子,只是在大門的樓門底下站過一站。如王氏所說:“把一個孩子,只想鎖在箱子裡,有一點縫絲兒,還用紙條糊一糊。”(第三回)兒子十幾歲時,譚孝移上朝晉見。臨走前,只求王氏一件事,就是把兒子看管起來;把先生請到家裡來吃飯,在家裡上學;放了學母親趕緊接管,“離了老師,休叫他離了你”,因為“這城市之地,是了不成的,你不懂得”。(第六回)城市環境複雜,整個社會人情險惡,這都是事實。但是,像這樣把孩子看守起來,不叫他經風雨、見世面,是個長遠的辦法嗎?譚紹聞後來吃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見過世面,沒有社會經驗。譚紹聞走錯的第一步是結識盛希僑,但他的表兄王隆吉認識盛希僑比他還早。表兄比他只大一歲,因是個小商人,見過世面,和什麼樣的人都打過交道。儘管開始結交這些人也感到新鮮,等新鮮勁兒一過就變得很理智,什麼人可交,什麼人不可交,什麼事對自己有利,什麼事不利,一下子就看得清清楚楚。後來,王隆吉藉故店裡忙,退出了這個是非之地。譚紹聞剛和盛希僑等人一塊飲酒、看戲時,也感到臉紅、心跳,甚至感到內疚。但是他閱歷淺,臉皮薄,掙脫不開那些壞人的糾纏。無賴夏逢若,又看準了這一點,把他死死地纏住,再也不容他脫身。賭場老闆張繩祖一見譚紹聞也認定他:“是個初出學屋的人,臉皮兒薄,那是罩住的魚,早取早得,晚取晚得。”(第三十四回)總之,傳統的教育方法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也失靈了。
作品還將市民文化給人的精神教育和封建教育作了對比。譚紹聞的髮妻孔慧娘出身於詩禮之家,接受的是三從四德的教育。婆婆糊塗,丈夫不務正業,但遵循“婦以夫為天”的古訓,她連勸也不敢認真地勸,後憂鬱而亡。後娶的巫翠姐是商人的女兒,最愛看戲,她的道德觀全是從戲上來的。
總之,封建倫理觀念的衰敗,傳統教育方法的失靈,社會的混亂,世情的險惡,使得大批世家子弟墮落,而這些世家子弟的墮落,又使得世道更加險惡。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歧路燈》揭示出了封建階級後書無人,從而也揭示出封建社會的必然沒落。

藝術特色

作品結構不枝不蔓,布局、謀篇組織得嚴密緊湊。作品中出場的人物200個左右,其中不少人物寫得詡栩如生,頗具特點。語言方面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簡練、形象、風趣,但作品也有不足之處,它缺乏對人物內心活動的具體刻畫。且對事物的敘述盛過對人物的描寫,造成塑造人物方面,觀象重於形象,形象缺乏思想。從而使作品缺乏應有的思想深度。
《歧路燈》的藝術價值,前後不平衡。小說前十三回主要寫譚孝移教子,說教氣息很濃。對譚孝移及其他正人君子形象的刻畫,也不鮮明。作者塑造這一類人物,極力理想化,小心翼翼,生怕不高大,結果成為正確觀點的化身,文學價值不高。這是這部作品不能吸引人的原因。第十四回往後,直到第八十五回,寫譚紹聞的墮落,寫那些三教九流,才見特色。看來作者熟悉這些東西,寫時又很少顧忌,所以就寫得深刻、生動,人物形象也比較鮮明。如,同樣是糊塗、不知勸誡譚紹聞上進的人,王氏與巫翠姐不同。王氏是護短、溺愛不明。聽說一個姓竇的青年因還不起賭賬自殺,牽涉到她兒子,說:“這竇家小短命羔兒,輸不起錢就休要賭,為什麼吊死了,圖賴人。”一聽說譚紹聞要吃官司,趕快跪下求人幫忙,“要親戚做啥哩,我就是這一個孩子,千萬休叫他受累”。(第五十一回)巫翠姐是市民習氣,好熱鬧。譚紹聞在家設賭,她看著熱鬧、好玩。把妓女送到她那裡,她不僅不嗔怪,反動了“猶憐”之心,天天和這幾個妓女打牌。再如,同是墮落的世家子弟,盛希僑、譚紹聞、管貽安也有所不同。譚紹聞幼稚、軟弱,他的墮落,主要是由於外面惡勢力的引誘拉攏;盛希僑身上有股匪氣,也有義氣、豪氣,他的墮落,是因為自己的恣情任性,揮霍無度;管貽安身上有野蠻氣,也有鄉氣,他的敗亡,既有自己的惡行,也因為環境的險惡。同是坑害人,夏逢若害人又滿口義氣話,張繩祖則比較赤裸裸地害人。總之,這些人物都刻畫得很有特色。

作品評價

現代文學家朱自清: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畢,《一般》第六卷第四號。)

版本信息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抄本,藏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河南省圖書館、鄭州市圖書館、開封市圖書館;1924年洛陽清義堂石印本,藏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27年北京朴社排印本,藏國家圖書館;1937年上海明善書局本,藏廈門大學圖書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中州書畫社排印清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影印清抄本。

作者簡介

季海觀(1707—1790),字孔堂﹐號綠園﹐亦號碧圃老人,汝州寶豐(今屬河南)人。乾隆元年(1736)恩科舉人,三十七年(1772)官貴州印江縣知縣。著有《拾裙錄》《綠園文集》《綠園詩抄》《家訓諄言》《歧路燈》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