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拾遺

《本草拾遺》,本草著作,一名《陳藏器本草》,10卷。唐·陳藏器撰於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以《神農本草經》雖有陶弘景、蘇敬補集之說,然遺逸尚多,故為《序例》一卷、《拾遺》6卷、《解紛》3卷,總曰《本草拾遺》。原書已佚,其文多見於《醫心方》《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引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修本草》 《陳藏器本草》
  • 作者:陳藏器
  • 成書年代:唐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新修本草》成書數十年間,民間單方驗方大批湧現出來,加上《新修本草》的內容只是憑著政府命令各州縣,由百姓圖寫藥物形狀而匯集,撰者並未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所以在內容上還有些遺漏和錯誤,有必要進行整理編輯。陳藏器便以收集《新修本草》遺漏的藥物為主,著成《本草拾遺》一書,對《新修本草》作了補充。

流傳版本

原書已佚,其文多見於《醫心方》《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引錄。

校注、整理

今有尚志鈞輯校本(1983年),考校頗詳。

作者簡介

陳藏器,約生活於公元8世紀,生卒年不詳,四明(今浙江鄞縣)人,唐代本草學家。

內容簡介

《本草拾遺》分為《序例》1卷、《拾遺》6卷、《解紛》3卷。在《序例》中,陳氏提出了方劑學上著名的“十劑”之說。“十劑”即“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皮之屬;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這是根據病理在實踐中確定藥物作用,並以此來進行分類的辦法,一直為中醫界廣為套用。《拾遺》部分專拾《新修本草》遺逸之品,據現存佚文,含遺藥692種。部類同《新修本草》,參引經史百家之書110餘種。各藥次第介紹性味、功效、主治、用藥法、別名、形態、生境、產地、混淆品種考訂等。《解紛》為解除舊本草內容紛亂而設,舉凡性味功效、品種產地,有誤必糾,頗多新見。

影響評價

明代李時珍評價此書“藏器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