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府志是專門記載曹州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
曹州府志是專門記載曹州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
曹州府志是專門記載曹州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氣候等的志書。作品編著據《清史稿·第二十七卷》載:由曹州知府周尚質主持纂修、內閣學士劉藻編纂的《曹州府志》,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問世,總計22卷。198...
《乾隆曹州府志》是一本書。乾隆曹州府志,清周尚質修,李登明等纂。二十二卷。乾隆二十一年刻本。周尚質,字典三,號野堂,江蘇吳縣人,曹州府知府。李登明、字俊朗,菏澤人,舉人,曾任山西平魯知縣。曹州原隸屬兗州府,清雍正十三年升府制,領十一州縣,治地菏澤。此志始修於乾隆十六年,二十一年修成付梓...
《皇覽》說“甲申歲生於三阿南伊長儒家”,相傳在今鄄城縣境。《曹州府志》載:“堯十五封唐侯,國於陶丘(今菏澤市定陶區),故稱陶唐氏。”堯在位98年,117歲去世,葬於谷林(今鄄城富春鄉谷林寺),當地民眾尚有“堯王虛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傳說。湯王陵 湯王陵坐落在曹縣城南10公里的閻店樓...
金天會八年(1130年)復為曹州,屬山東西路。大定八年(1168),河決,曹州及濟陰縣治左城毀圮,州、縣北遷四十里,治於北魏時乘氏故址(今菏澤城區)。記載 《曹州府志》載:“左山南有舊州治”。《讀史方輿紀要》載:左“岡西南去濟陰城五里”。唐《傳異記》云:“濟陰郡東北六里左山,有龍興古寺。
菏澤地區修志歷史悠久。 明正德十年吳瓚修《曹州志》 ,萬曆二十二年許恩修《曹州志》,天啟元年潘永澄修《曹州志》,均已佚。清康熙十三年(1674)佟企聖纂修《曹州志》二十卷,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尚質修、李登明纂《曹州府志》二十二卷,刻本,現存...
閆家河是出自《曹州府志》的古河流。閆家河 公元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載:自菏澤雙河口分支,東流為清河;至許家樓入臣野縣界為閆家河。東北至支家屯,有蔣家河水入之。又東北經董官電橋、田家橋,繞城而北,經瀦水口,至安家橋南,有黃沙河水入之。按此記載,閏家河是瀦水河一流段,因...
《曹州府志》:“漆園城在故冤句縣北七十里,莊周為蒙漆園吏,城北有釣台。”羅志儒《重修莊子廟碑》:“去台百武,有祠巍然。”(按:步、武均為古代長度單位,,六尺曰步,半步曰武。百武不是確切數字,而是不遠之意。)都說明台與園不是一個地址而是相距不遠的兩個地址,同時也說明了莊子廟不是《州志...
劉藻(1701年-1766年),初名玉麟,字麟兆,山東巨野人。清朝雍正帝時期舉人。官累至雲貴總督、貴州巡撫、湖廣總督。曾任觀城教諭。主編《曹州府志》。人物生平 康熙40年(1701年),出生於今山東省巨野縣萬豐鎮鎮政府所在地的蘇集村。乾隆元年(1736年),經山東巡撫岳浚推薦,詔試博學鴻詞,定二等第三名,授...
武從,字行之,元末明初山東曹州大石潭東(今山東曹縣普連集鎮武老家)人。明洪武年間舉賢良方正科進士,官河南河南府宜陽縣知縣,敕封文林郎,《曹州府志》《曹縣誌》為其列傳。武從,字行之,元末明初山東曹州大石潭東(今山東曹縣)人,明洪武年間舉賢良方正科進士,任官河南宜陽縣知縣,敕封文林郎,《...
冉子祠,是冉子的奉舍。冉子曾為魯國貴族季孫氏的家臣,唐貞觀年間被封為徐侯。據《曹州府志》載:"鄆城東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錢嶺,嶺上有故祠址,老樹頹然如數百年物"。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當地曾出一斷碑,崇禎三年(1630年),洛人郭子光博學好古,辨此碑為唐貞觀年間所立"冉子徐侯...
據《曹州府志》記載,公元876年夏,濮州(今鄄城縣)發生地震,社會一片大亂,災民怨聲載道。此時,王仙芝、黃巢等人號召十幾萬受災百姓一路西行,十多個縣、州、府被攻破。這也是黃巢第二次與“點將台”結緣。 公元877年,黃巢第三次與“點將台”結緣。876年年底,起義軍一路征戰到蘄州(今湖北蘄春東北),...
據《山東通志》記載“仲子子路墓,在觀城縣東南負瑕村。”,相關記載在《觀城縣誌》《曹州府志》中也有。該墓封土較早,宋代即有文字記載,明朝尤詳。但由於該縣建制屢次興廢,此墓很少為人注意,甚至仲氏族人也很少知曉,直到清代中期才被收入《仲子書》。由於該縣位置較偏,且文人墨客足跡罕至,故而今天並沒...
碾槽、碾輪均有明顯的磨損痕跡,該碾原有兩個大小不等的碾輪,均呈鐵餅狀,其中較小的碾輪直徑約1米,被埋入地下,現置於碾圈中間的是較大的一個,直徑1.7米。據清乾隆年間所修《曹州府志》載,該碾為“後漢史弘肇屯軍所遺,今碾尤存,在邑東北二十里。”距大碾東一里許有大井村,村內有大井一眼,原...
這樣的任職經歷為其在曹州創建重華書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重華書院主要的建築有正堂三間,名“精一堂”,為講學的地方; 後樓一座,名“文昌閣”;小亭一座,名“木石居”;此外,還有東西齋舍6間。據《曹州府志》記載,李天植創建重華書院後,集諸生講學其中,一時文風大盛。萬曆三十四年丙午科山東鄉試,曹州即...
武韜以忠烈載入《清史》忠義傳。《清史稿.忠義傳》、《清史列傳》、《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曹縣誌》都為武韜立傳。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七列傳二百七十四》《清史列傳•卷六十五武韜傳》《大清世宗章皇帝實錄•卷四十五》《山西通志•卷五十三》《曹州府志•武韜傳》《曹縣誌•武韜傳...
為黃河泛濫而奪流和淤塞的菏水,被府志、縣誌作為黃河故道記載了。 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曾疏浚成武境北傅家潭一帶的河道,以泄積水。這次疏浚的河道大致沿古菏水道東行,只是名稱改為柳林河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藻修《曹州府志》載:“柳林河,自定陶縣西南古河匯流東北,經河濱寺至北寶乘塔,...
7、清乾隆年《曹州府志》記載:"澭河上源為賈魯河,本黃河決口故道,自河南儀封黃陵崗東北,由祥符縣界至劉家莊入山東省曹縣界,入菏澤縣界。又東北經金堤集,至縣城東折而北至雙河口……"云云。按此,菏澤城東之趙王河即澭水無疑,該志的曹州全圖和菏澤縣地圖皆稱此河為趙王河,可證澭水即趙王河,且在...
趙州禪師,唐曹州郝鄉人,幼在曹州扈通院出家,80歲雲遊河北趙州府觀音院從諗,直到120歲圓寂(去世),朝廷頒謚“真際大師”,後人稱之為趙州古佛。據《中國佛學大詞典》載,“趙州,趙州觀音院從諗,南泉普願之法嗣也。唐曹州人,姓郝氏,童稚本州扈通院披剃(出家)”另據清版本《曹州府志》載,“唐趙州和尚...
《大清一統志·唐堯陵》載:“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上有廟” 。堯廟始修於東漢永康元年(167年),為濟陰太守孟郁所建,有“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為證。碑文900字,《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濮州志》和《金石錄》均有記載。其後四修堯陵:(1)東漢建寧五年(172年)濟陰太守審晃修堯...
宋代《太平寰宇記》宋州·楚丘縣:“伊尹墳。在楚丘縣西北十四里。按《書》云:“沃丁既葬伊尹於亳都。”《城冢記》云:“梁國有二亳,南亳,谷熟城;北亳,在蒙城西北,屬睢陽郡。”今驗墳西十里有亳城,在東京考城縣界。”清乾隆《曹州府志》:“伊尹墓,在(曹)縣東南境,《皇覽》曰:‘己氏城...
唐屬曹州(治濟陰,今曹縣西北)。宋改宛亭縣,金圯於河。冤句故城 地理方位 范文瀾《 中國通史》、《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菏澤縣誌》(光緒本)、《菏澤縣鄉土志》(民國本)等皆記載在菏澤西南;《清一統志》、《山東通志》、《 曹州府志》、《 曹南文獻錄》、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葉珪綬《...
因此,《輿地廣記》載,南華縣下有莊子釣台。其實,早在晉書《華譚傳》中就記載“莊子釣台在鄄城。”華譚時為鄄城令,曾憑弔莊子於濮水之濱,並作《莊子贊》。至明《曹州府志》載:“莊子台,在縣(今菏澤市)西北四十里,南華之左,相傳莊周所居,亦曰釣台。”《濮州志·古蹟》亦載:“釣台,莊子常釣...
清乾隆年《曹州府志》則不同意《曹州志》之說:“陶丘在(定陶)西南十里,古曹城中。”《爾雅》曰:再成為陶丘。《後漢志》:古陶堯所居。《帝王世紀》曰:“舜陶於河濱,丘,曹州國西南陶丘亭是也。今縣西南十里有河濱寺。《禹貢》導濟水,東出於陶丘北。《地理志》: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
晉人伏滔《北征記》曰:“望蒙、亳間,成湯、伊尹、箕子之冢,今為丘墟也。”《漢書·地理志》晉傅瓚注曰:“湯居亳,今濟陰亳縣是也。今亳有湯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近也。 ”《曹州府志·古蹟志》載:“故亳城在縣南20里塗山之陽。其旁為蒙城。”《曹縣誌·疆域志》上又載:“在湯陵東南三里,...
《商丘縣誌》卷之一 山川:“楚丘在商丘城北四十里。按楚丘春秋時為宋邑,漢置己氏縣,隋改楚丘縣,自隋迄金俱屬宋郡,至元始改屬曹州,明初縣省。其故境今入曹縣者半,而入商丘者半,是以唐宋人物兩縣並志。”《曹州府志》:楚邱故城【在曹縣東南,春秋時己氏邑,左傳哀公十七年衛侯入於戎州己氏,...
在山東省的古代地方志中,有很多關於善卷的記載。如清乾隆二十一年周尚質、李登明、謝冠等編的《曹州府志》,清康熙五十六年王鏞秦寅等編的《單縣誌》,清乾隆二十四年普爾泰、傅爾德等編的《單縣誌》,民國十八年項葆楨、李經野等編的《單縣誌》,明崇禎七年米嘉穗、孫鯨編的《鄆城縣誌》,清康熙五十五年張盛...
唐《括地誌》載“漆園故城在曹州宛句縣北十七里,莊周為漆園吏,即此”。明《一統志》載:“漆園城在東明舊縣(今東明集村)東北二十里,今名漆園村,內有莊子廟,以其嘗吏於此也” ,此論亦見於明《濮州志》 、清《山東通志》 、 《曹州府志》,據考東明縣陸圈鎮裕州屯為漆園遺址。山東省東明縣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