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地區志

菏澤地區志

菏澤地區修志歷史悠久。 明正德十年吳瓚修《曹州志》 ,萬曆二十二年許恩修《曹州志》,天啟元年潘永澄修《曹州志》,均已佚。清康熙十三年(1674)佟企聖纂修《曹州志》二十卷,刻本,現存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尚質修、李登明纂《曹州府志》二十二卷,刻本,現存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圖書館;嘉慶十三年(1808)朱續孜纂修《曹州府志》四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菏澤地區志
  • 開始編纂:1982年
  • 付梓時間:1997年11月
  • 上限:1840年
發展歷程,地區現狀,發展規劃,發展階段,成員名單,工作人員,

發展歷程

新編《菏澤地區志》自1982年開始編纂,至1997年11月付梓。該志上限一般起自1840年,對某些需要探源的事物,適當上溯;下限一般斷至1985年。全志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設: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經濟管理、農業、牡丹、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財稅·金融、黨派·群團、政權·政協、司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人物共23篇。 菏澤地區位於山東西南部, 境域南北長180千米,東西寬140千米,面積為13145平方千米。 南、西、北與蘇、皖、豫3省接壤,北、東同山東省的聊城、泰安、濟寧等地、市相鄰。 菏澤舊稱曹州。西周建立之初,武王封弟振鐸於今定陶,號曹國。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 ,“改西兗州為曹州,取曹國為名”。從此,“曹州”作為一處地方政區的專名,斷續使用到中華民國初期。清雍正十三年(1735),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疆域仍州之舊, 賜名菏澤”。“菏澤”作為一個縣的專名一直沿用至今。1967年3月改稱菏澤地區。1985年底,轄菏澤、定陶、曹縣、單縣、成武、巨野、梁山、鄆城、東明、鄄城1市9縣,305個鄉、鎮、辦事處,8284個村民委員會,14928個自然村,總人口749.94萬。有民族25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區總人口的0.75%。
菏澤地區志

地區現狀

菏澤地區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光熱資源為山東之冠。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屬黃河沖積平原。 水資源總量達47.6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31.7億立方米。區域內儲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鐵、礦泉水、石膏等礦產資源。鄄城、巨野、鄆城、定陶縣地下蘊藏國內不多的富鍶、含碘礦泉水,現已開採利用。 菏澤是全國著名的農、林、牧、漁商品生產基地。境內有廣泛栽培的農作物品種568個,畜禽類主要品種55個,水生動植物品種60多個,中藥材品種300個。曹州牡丹花大、 形美、色艷、香濃,名貴品種600多個。菏澤木瓜果實金黃,光澤鮮艷,香味芬芳,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東明西瓜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良,甘甜可口,被國務院命名為“西瓜之鄉”。魯西南大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並稱三大“國寶”。 198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9.58億元(1980年不變價),糧食總產29.72億千克,人均占有糧食429千克。 全區林木覆蓋率達19.3%,被國家確定為生態農業實驗區,系山東省第一、全國第二個達標的平原綠化區和全省最大的桐木生產基地。牧業產值和漁業產值分別達到3.86億元和1192萬元。自1978年開始,全區平均每年向國家提供商品糧4.6億千克,商品棉12.9萬噸,商品油95萬千克,蔬菜12億千克,瓜果7億千克,由全國有名的“三靠”(生產靠貸款,吃糧靠統銷,花錢靠救濟)地區變成了山東省糧棉雙貢獻的“大戶”。1985年全區有輕工、紡織、化工、機械、建材、電力等15個門類37個行業, 產品2400多種,其中獲國優產品1個,部優產品26個,省優產品77個;工業總產值18.7億元(1980年不變價) ;1985年,全區有商業機構55921個,從業人員121106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5.32億元。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16元,職工人均工資946元;年末個人儲蓄餘額71768萬元。 到1985年底,境內公路通車裡程達3000千米,其中瀝青路面1962千米;汽車年客運量914萬人, 貨運量425.8萬噸。新石鐵路橫貫菏澤,境內長118.7千米,沿線13個車站,年通貨量為1600萬噸。有郵電局、所196處,業務總量達752.5萬元;郵路總長2207千米。 1985年, 全區共有高等學校3所;中等專業學校12所;職業、農業中學30所;普通中學773所;國小6452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5.15%,在校生鞏固率達92.07%人;託兒所、幼稚園7134所,入學率達52.1%;各類工農業餘學校1988所。縣以上文化館、博物館、 書畫院13處,檔案館11處,圖書館7座,電影公司11個,電影院16個。各類衛生事業機構551處,其中醫院266所,床位8645張。 菏澤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古代文化。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境內的古文化遺址、名勝古蹟頗為豐富。定陶仿山墓群, 總面積3.8萬平方米,聞名遐邇;成武縣“東廟堂碑”和巨野縣“三絕碑”,當屬稀世珍品;鄆城觀音寺塔和巨野永豐塔,菏澤的冉廟,單縣百獅坊、百壽坊等,都有相當的文化價值;另外還有莊子釣台,曹植讀書台,李白、杜甫、高適三星聚會的單父琴台等。

發展規劃

1985年底,全區共有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5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 菏澤地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商代賢相伊尹,春秋時名列孔門高足“十哲”的冉耕、冉雍、冉求,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吳起、孫臏,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周,西漢開國元勛陳平、彭越,西漢末期的農學家?勝之,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家吳質,北魏文學家溫子升,唐初名將李?,唐代理財家劉晏,北宋政治家張?、張齊賢,文學家王禹?,“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等,都出生在這塊風水寶地。 菏澤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隋末農民起義的領袖孟海公在菏澤揭竿而起;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在菏澤發祥;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水泊英雄在梁山聚眾起義;明末徐鴻儒領導的白蓮教農民起義威震四方。太平天國後期的捻軍,主要活動在境內。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巨野縣人劉潤德、奚老五將德國天主教神甫能方濟和韓·理加略殺死,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巨野教案。1927年10月,菏澤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曹州支部在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前身)成立。在八年抗戰中,全區先後有6萬餘人參加了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及民兵作戰1300餘次。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出動民工16萬餘人,大小車8萬餘輛,運送小米3250餘萬千克。 菏澤地區向有“書山曲海”之譽。流傳至今的戲劇有山東梆子、大平調、兩夾弦等十餘種,曲藝有琴書、花鼓、墜子等十餘種。傳統民間藝術有獅子舞、商羊舞、花傘舞、 高蹺、竹馬、旱船、龍燈等。1985年,全區有各類劇團375個,其中縣以上專業劇團13個。菏澤籍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崔蘭田、李艷珍等馳譽四方,擂琴演奏家王殿玉、古箏演奏家趙玉齋、韓廷貴蜚聲海內外,當代著名歌唱家賈世駿、彭麗媛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向稱“牡丹之鄉” 的菏澤,1985年種植牡丹1000多公頃,6種花型,9大色系,600多個品種。出口日本、法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菏澤已成為全世界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菏澤市於1982年建成60多公頃的曹州牡丹園,為菏澤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樑。 新編《菏澤地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發展階段

1982--1984年為組織發動階段。1982年4月,地委、行署根據省政府的要求,成立了菏澤地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及其辦公室,行署副專員李恆逵任編委會主任。1984年機構改革時,菏澤地區地方史志辦公室定為副縣級單位,編制15人。編修志書是建國以來的一項新工作,大家對此都比較陌生,我們首先開展了以強化修志意識為目的的宣傳活動。地區地方史志編委會先後3次召開地直各部門負責人會議,強調修志“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重大意義,提出了部門編寫專業志的任務和要求。同時,我們還編印了《史志動態》,宣傳修志意義,交流修志經驗。經過廣泛宣傳和深入發動,到1984年底,地直有修志任務的83個單位和部門,全部成立了專業志辦公室,修志人員達300多人,為全面開展地區志的編纂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其次,我們先後組織編輯人員到聊城、德州、泰安、惠民、淄博、臨沂和河南省的商丘、許昌、洛陽、鄭州、開封等地、市參觀學習,開闊了視野,取得了經驗,增強了編修社會主義新方誌的信心。第三,加強專業理論學習,提高修志工作能力。我們先後舉辦了《資料蒐集、整理、鑑別和使用》、《如何編寫專業志》和《如何審定志稿》等業務理論講座,系統地講授了方誌的起源和新方誌的編纂,提高了修志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
1985--1987年為資料徵集階段。為了獲取大量翔實的志書資料,我們一是著力抓了專業志的編修。一方面,通過編委會檢查進度,表揚先進,督促落後;另一方面,將編輯人員分派到各個部門,幫助他們制訂篇目,篩選資料,解決編寫中的具體問題。由於措施得力,到1988年底,各專業志基本完成。二是整理舊志。1984年底,我們聘請四位離退休的老教師幫助點校了清乾隆二十一年本《曹州府志》,1988年由齊魯書社出版。三是組織人員查閱文獻資料。我們除先後到北京、濟南、南京、鄭州、開封、濟寧等地蒐集文字、口碑、實物資料外,又於1987年夏,集中查閱了地區檔案館的4800多卷檔案,抄錄資料100多萬字。
1988--1994年為分工編寫階段。1989年8月,辦公室升為正縣級單位。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採取了雙管齊下的方法:一是將地區志中部分編章的篇目印發給各有關專業志辦公室,請他們按照篇目的要求提供資料;二是組織編輯人員分工試寫。試寫前,我們在梁山縣組織召開了《梁山縣建置沿革志》評議會,交流總結了編寫經驗和體會。1989年上半年,各分志初稿陸續形成,我們又在體例、資料及編寫方法上進行了修改完善。到1990年10月,除概述、附錄外,《菏澤地區志》徵求意見稿全部完成並列印成冊,分發到有關單位和個人徵求意見。1991年上半年始,各承編人根據陸續反饋的意見,對各自承編的志稿進行了修改;1993年下半年又交換志稿,相互審閱。此間,概述和附錄的初稿擬就。至1994年初,一部150多萬字的《菏澤地區志》評審稿基本完成。之後,修志工作進展緩慢。
1997年5月底,地委、行署調整了地方史志辦公室領導班子,修志工作重新啟動。上任伊始,新班子立即著手籌備《菏澤地區志》稿的評審工作。經過緊張的準備,於6月22日至26日,召開了《菏澤地區志》稿評審會。與會人員在對評審稿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會後,對評審會上各位專家學者提出的意見進行了細緻的梳理研究,並制訂了修訂方案。7月初,總纂修訂工作全面展開。時值盛夏酷暑季節,史志工作者頂酷暑,戰炎熱,白天不怕流汗水,晚上不顧蚊蟲叮咬,不休星期天,不過節假日,加班加點日夜奮戰。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志稿的總纂和修訂工作順利完成。
在《菏澤地區志》的整個編纂過程中,省史志辦、地委、行署領導和社會各界給予了很大關心和支持。省史志辦公室主任張守富、縣誌指導處處長馬福震對菏澤地區史志工作給予了熱情指導和鼓勵。地委、行署領導多次聽取編纂工作情況匯報,及時研究解決了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地直各修志單位和菏澤地區檔案局、統計局、黨史委、地名辦等單位及各界人士提供了大量寶貴資料,原行署顧問田秀山、行署秘書長韓廣潔,行署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李順廣,副秘書長、調研室主任田學詩,菏澤師專教授呂克勤,菏澤教育學院教授何項,菏澤地區地名辦公室副編審韓復綬,或不顧年老體弱,或放棄休息時間,幫助修訂了志書的部分編章。最後,行署各位專員又分別審閱了志稿,對志稿的進一步完善、提高,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

成員名單

一九八二年
主任:李恆逵
副主任:梁彥貴 張登坤 魯秉峨
委員:張化廣 張德隆 穆新民 朱啟佩 李文斌
王鳳彩 張亦棣 李玉祥 張守運 張同霖
祝清源 張寶光 王德謨 王炳煥 馬漢英
孫建江 張登玉 於希臣 謝捷挺 閻世海
楊偉航 周仲昭 林英燦
一九八四年
主任:耿德祥
副主任:田秀山 張亦棣 黃紹正 趙永文
委員:孫念敬 劉慶亞 李清和 張守運 徐元澤
鄒學信 朱兆田 劉傳道 張風羽 邊家亭
王志遠 馬 濤
一九八九年
主任:劉延謨
副主任:魯秉峨 劉文軍 張亦棣 朱瑞林 馬 濤
委員:尹 亮 黃紹正 成書勤 陳好孔 王宗朴
劉慶亞文廷良盧效玉鮑占武張文朴
李民馬漢英王潤德王志遠
一九九四年
名譽主任:林廷生
主任:李明先
第一副主任: 潘興璽
副主任: 韓廣潔 邵好學 宋紹先 孫世民 黃紹正
成書勤 朱瑞林 馬 濤
委員: 張 勇 田浩存 范新印 劉蕊蘭 張文朴
張秋冬 張惠梅 王思倫 張子聯 王鳳安
邵延義 徐繼華 張振和
一九九七年
名譽主任:董昭合
主任:李明先
第一副主任:盧效玉
副主任:李延良 韓廣潔 李順廣 邵好學 張海峰
張伯元 成書勤 馬志偉 王伯濤
委員:步偉利 田浩存 范新印 劉蕊蘭 劉愛欽
張秋冬 張惠梅 王思倫 王鳳安 於少華
徐繼華 張振和 呂憲聚

工作人員


(一九八二年四月)
主任:魯秉峨(兼)
副主任:楊偉航
工作人員:許明華 任孔閃
(一九八四年五月)
主任:楊偉航
工作人員:許明華 任孔閃
(一九八四年八月)
主任:趙永文
副主任:馬濤(副縣級)
工作人員:許明華 任孔閃 牛光芝 杜慶倫 陳曉華
(一九八六年七月)
主任:馬濤
副主任:任孔閃
秘書科科長:張煜
科員:陳曉華 王萬友
資料科科長:牛光芝
科員:張紅岩
編輯科科長:張文青
科員:許明華 晁中繼 喬方輝 鄭玉民 張漢祥
王憲軍
(一九八九年八月)
主任:馬濤
主編:張文青
副主編:任孔閃
秘書科科長:張煜
科員:陳曉華 王振江
資料科科長:牛光芝
科員: 張紅岩
年鑑科科長:王憲軍
編輯科科長:任孔閃
副科長:許明華
科員:晁中繼 喬方輝 鄭玉民 張漢祥
(一九九七年)
主任:王伯濤
副主任:呂憲聚
副主編:任孔閃
秘書科科長:張煜
科員:王振江 李雁
資料科科長:牛光芝
科員: 張紅岩
年鑑科科長:王憲軍
編輯科科長:任孔閃
副科長:許明華
科員:晁中繼 喬方輝 鄭玉民 張漢祥 陳百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