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秋(孫盛著晉代斷代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晉陽秋》是晉代斷代史,三十二卷,東晉孫盛撰。隋書經籍志注曰:訖哀帝。孫盛撰。該書記述兩晉史事,久佚。今輯本有《說郛》(宛委山堂本)、《黃氏逸書考》等。今從《古今說部叢書》整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陽秋
  • 內容:三十二卷
  • 作者孫盛
  • 記述:兩晉史事
作者介紹,作品簡介,

作者介紹

著名的東晉史學家孫盛(約302年—374年),字安國,晉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人。孫盛出身仕宦家庭,祖父孫楚曾為馮翊太守,父親孫恂曾任潁川太守。他從小便受著良好的文化教育。成年之後,曾任多種官職,最高至長沙太守、秘書監加給事中。

作品簡介

著述
孫盛一生著述頗豐,多為史籍。見於記載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晉陽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晉陽秋》早已亡佚。今天我們能見到的部分佚文,分別留存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全晉文》、《三國志裴松之注和《世說新語》等書中。
史德
孫盛作史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據載,他著的《晉陽秋》“詞直理正,鹹稱良史”。孫盛曾為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帳下參軍,受到桓溫關注。他對桓溫第三次北伐前燕時,在枋頭的敗績,如實記載於《晉陽秋》中。桓溫得知此事大怒,遂對孫盛的兒子說:“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以殺身滅族相威脅。當時的桓溫,執持東晉朝政,內外大權,結於一身。孫盛諸子聞訊大懼,皆哭泣跪拜於地,請父親刪改。那知孫盛拒不屈服於桓溫淫威,堅持按實書史,不退半步。僅此一斑,足見孫盛史德。
逸事
孫盛一生酷愛讀書,博學多聞,反對神鬼迷信,尤長於辯論。他對漢董仲舒以來盛行的符瑞迷信,極為反感。曾著書斥孫權說:“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又斥趙達說“《吳史》書達知東南當有王氣,故輕舉濟江”,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怎么能說他“能逆睹天道,而審帝王之符瑞哉?”從這兩段評論,可以看見孫盛反對迷信鬼神的無神論觀點。同時他還深刻地指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眾之力,乃是一種敗亡的徵兆。
文風
在魏晉盛極一時的名理派中,孫盛是其佼佼者之一。從論述事由的條理嚴謹,論證清晰,能言善辯來看,他與西晉以來的裴顧、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論辯邏輯知識。當時擅名一時的殷浩,“為風流談論者所宗”,談言善辯無出其右者。但是,與孫盛在一起論辯事理時,亦頗感吃力,難占上風。在《晉書·孫盛傳》以及《世說新語》中都載,有一次殷浩與孫盛辯論,飯冷復熱四次,從天明一直辯到月出,也沒有將孫盛難倒。
孫盛正是靠著這種實事求是的品德,據理力爭的性格,不畏強霸的膽識,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學觀點,才成為垂於青史的著名史學家的。
史載
《晉書·卷八十二》
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祖楚,馮翊太守。父恂,潁川太守。恂在郡遇賊,被害。盛年十歲,避難渡江。及長,博學,善言名理。於時殷浩擅名一時,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醫卜及《易象妙於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貧親老,求為小邑,出補瀏陽令。太守陶侃請為參軍。庾亮代侃,引為征西主簿,轉參軍。時丞相王導執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蠻校尉陶稱讒構其間,導、亮頗懷疑貳。盛密諫亮曰:“王公神情朗達,常有世外之懷,豈肯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間內外耳。”亮納之。庾翼代亮,以盛為安西諮議參軍,尋遷廷尉正。
會桓溫代翼,留盛為參軍,與俱伐蜀,軍次彭模,溫自以輕兵入蜀,盛領贏老輜重在後,賊數千忽至,眾皆遑遽。盛部分諸將,並力距之,應時敗走。蜀平,賜爵安懷縣侯,累遷溫從事中郎。從入關平洛,以功進封吳昌縣侯,出補長沙太守。以家貧,頗營資貨,部從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與溫箋,而辭旨放蕩,稱州遣從事觀採風聲,進無威鳳來儀之美,退無鷹鸇搏擊之用,徘徊湘川,將為怪鳥。溫得盛箋,復遣從事重案之,髒私鋃籍,檻車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遷秘書監,加給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篤學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釋卷。著《魏氏春秋》、《晉陽秋》,並造詩賦論難複數十篇。《晉陽秋》詞直而理正,鹹稱良史焉。既而桓溫見之,怒謂盛子曰:"枋頭誠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說!若此史遂行,自是關君門戶事。"其子遽拜謝,謂請刪改之。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白,而庭訓愈峻。至此,諸子乃共號泣稽顙,請為百口切計。盛大怒。諸子遂爾改之。盛寫兩定本,寄於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異聞,始於遼東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書遂兩存。子潛、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