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WIKI狂》第21期

《我為WIKI狂》第21期,講述人物為李安科,《遊戲基地》月刊總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為WIKI狂》第21期
  • 人物:李安科
  • 職位:《遊戲基地》月刊總編輯
  • 人物:雷軍
我也要加入《我為WIKI狂》,萬人共寫一本書!
[本期維客]李安科
一、李安科自白:
《我為WIKI狂》第21期《我為WIKI狂》第21期
李安科,曾用網名“南宮昭儀”。最正宗的獅子座,缺點多多,優點也頗有幾個。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現任移動個人空間總編輯。曾任央視東方時空編導、《遊戲基地》月刊總編輯、《多媒體世界》月刊總編輯、部落格網執行總編。
自白:
曾經是一個跳槽狂人,一個典型的職場失敗者。原因有二:一來情商太低,不懂如何與人相處;二來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缺乏規劃,是那種“躺著撒尿,流哪兒算哪兒”的主兒。現在年歲漸長,時長處於反思狀態:怎樣才能“成功”而不是“成仁”?
金山的雷軍在很多年前曾經跟我說過:安科,你很聰明,但天下聰明人太多了。那時還不明白這話到底啥意思,碰壁多了,才漸漸領會。
聰明是一回事,做事是另一回事;想到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這二者之間的距離是長是短,取決於如何“做人”,或者還取決於機遇。懂做人,懂做事,再有合適的機遇,那離成功就不遠了。
而現在我離成功還是很遙遠。只能瘋狂加油、慢慢修煉。
二、李安科大作:
WIKI潛力亟待發掘
李安科/文
在絕大多數關於Web 2.0的綜述文章當中,提及Web 2.0的諸種套用,你都會發現WIKI這個詞兒,與Blog、Podcast、SNS等並列。但其他幾種套用都很常見,至於WIKI,相比而言還顯得有些陽春白雪。
研究一下wiki與blog的發展歷史,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WIKI比Blog出現得更早,也更早邁入實用階段。1997年,Userland公司CEO,Dave Winer運作的Scripting News被認為是最早的部落格;而在兩年前,極限編程理論的創始人Ward Cunningham為了方便社群的交流所建立的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就是最早的WIKI。
從本質上來說,WIKI是一種共筆系統,也就是多人協同創作工具。WIKI也就與生俱來地具備社區概念,同時也有了SNS、BBS的特性。一些開源的Wiki軟體還具備圖片、音視頻等多媒體功能。因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WIKI是Web 2.0諸種套用的集大成者,具備無窮的套用潛力。
但現實是,無論中外,大多數網民心目中都沒有WIKI,即便有,也只是將其當作“百科全書”。之所以會有這種局面,我認為,Wikimedia基金會難辭其咎。該基金會旗下的開源項目MediaWiki是目前套用最廣的WIKI系統軟體,在2002年2月份被用作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系統軟體,開始了引導公眾遠離WIKI真正價值的序幕。在很多源於他們的文稿中,我們不難的表述;並自Wikipedia開始,引發了諸多關於WIKI在百科全書套用方面的討論:WIKI是不是就應該匿名?如何做到辭條的客觀與公正?等等。時至今日,Wikipedia的辭條不過區區百萬,但微軟將Encarta上線並作為MSN網站的一部分,辭條多達數千萬;大英百科全書也歷經艱辛實現了數位化,辭條也在千萬數量級。Wikipedia作為WIKI理念套用之下的百科全書,好歹也顯示出了自己的優勢:在對於最新概念的解釋上面,比那些傳統百科全書的線上版更為快捷,當然,也更容易出是非。讀者如果有條件,可以去Wikipedia看看Web 2.0相關的辭條——或許不能稱作是辭條,是個專項討論區。
其實,Wikimedia基金會使用MediaWiki這個系統軟體,運營著諸多項目,如辭典、文庫、名人名言錄、新聞、物種、教科書、共享資源等等。之所以他們要主打“百科全書”這張牌,是因為這樣便於宣傳,有利於吸引眼球。我相信,在客觀上造成WIKI與百科全書的等同,這並非Wikimedia的初衷。
MediaWiki軟體,雖然市場占有率大,但絕非最好的WIKI系統。其弱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模板功能差,導致使用該系統建立的WIKI,面孔大同小異,絕大多數都是換個LOGO了事。第二,還在使用類似於UBB的WIKI語法,客觀上提高了WIKI套用的門檻。第三,非線性的內容發展方式,在內容多到一定級數之後,會顯得零亂、難於管理。第四,許可權功能較弱,因而無法控制惡意纂改現象。這些缺點限制了MediaWiki的發展,同樣也阻止了WIKI的興旺發達。
與此同時,WIKI也在沿著另一個方向發展著。Google、Motolora等大企業的內部網,都架設有WIKI系統,供大家共享信息,共同編輯文檔。WIKI所帶來的便利令人吃驚,據說傳統的企業內部群件象Lotus Notes,都因此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從這個角度出發,Jotspot公司開發了一整套面向企業內部套用的WIKI系統,據說銷量不錯,是屈指可數的有大量現金流的Web 2.0企業。
JotSpot展現了WIKI在企業套用方面的潛力,這給同業者以極大啟示。適逢Web 2.0盛世,半年之內,關於WIKI的套用大量浮現。WIKI終於開始展現了自己的潛力。
PBWIKI,這個由3位史丹福大學學生創建的、位於矽谷灣區的私人企業,於2005年6月旗幟鮮明地提出了WSP(WIKI Service Provider)的概念。在開站的48小時之內,用戶蜂擁而至,創建了超過1000個WIKI。一年後的今天,該站擁有55000個WIKI,以及上百萬個用戶創建的頁面,內容從電子遊戲到時尚風情,成為用戶共享信息與創建社區的又一個選擇。與PBWIKI類似的網站還有Wikispace。他們都已經清除了MediaWiki的諸多不足,把初級用戶與WIKI之間的門檻降到了最低。總之,會寫BLOG的人,就會可以去玩WSP。
Wetpaint所選擇的道路與上述兩個不同,倒是與Wikimedia類似。他們開發了一套全可視化操作、具備頁面層級組織功能、結合了TAG/標籤套用的WIKI系統,並由此運作了寵物狗、癌症、Xbox 360、達文西密碼等幾個主題WIKI。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新鮮的WIKI套用讓人倍感親切,對WIKI的未來充滿信心。但對於WIKI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WIKI與BLOG殊途同歸
文/ 李安科
現在很多朋友都擁有了自己的BLOG網頁,儘管他們可能並不打算走木子美那種寫私人日記的路子,但彰顯個性、張揚自我的目的,大都類似。其實在這個時候,中國的許多技術迷們已經把目光投向了WIKI.
歷經了網路反黃與木子美,中國的網友們對BLOG已經耳熟能詳了。作為一種新興的網路理念,配以成熟技術的支持,BLOG大大降低了網站製作的難度。現在很多朋友都擁有了自己的BLOG網頁,儘管他們可能並不打算走木子美那種寫私人日記的路子,但彰顯個性、張揚自我的目的,大都類似。其實在這個時候,中國的許多技術迷們已經把目光投向了WIKI.
WIKI是什麼?說得"學術"一些,這是一種內容的創建、更新、監控、審查和檔案管理都非常自由開放,同時遵循一定技術規則和文化的網站。說得通俗一些,這是一種任何人都可以上去新增、修改、刪除網頁的網站。聽上去有些恐怖吧?有人亂改怎么辦?宣傳黃賭毒怎么辦?喔,你這擔憂也不是沒道理。這樣吧,如果你有條件,請馬上登錄zh.wikipedia.org(Wikipedia,維基百科),你會發現,你想改哪一個頁面都行。"編輯本頁"或者"Edit this page"這些字詞,就像是一面旗幟,高高地飄揚在每一個WIKI頁面上。但是,你敢在那上面發點歪理邪說或者其他任何不適宜的內容嗎?反正我是不敢的,儘管我一直是個惡作劇愛好者。我一見到那個頁面上所宣講的WIKI理念,就馬上嚴肅正經起來,並且為這個地方做點事的衝動就油然而生。那時中文維基百科剛剛開張,主頁上所列的結構我並不認同,我翻了翻手頭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還認真地冥思回想大學時老師教的類書辭書構架策劃課,鄭重其事地略微調了調結構設定。但是,過了兩天我再上去看,結構又變了。看樣子是又被人調整過了。仔細品味,比我上回調的,要更為合理。現在這個頁面呢,架構是更為成熟了。
後來我還在上面增加了"電子遊戲"類別,因為我是個骨灰級玩家。當我陰錯陽差,在"遊戲廠商"子類下面添加"智冠公司"時,錯把大宇的一款產品給列上去了(不是《仙劍奇俠傳》喔,我可不會弱智到那種程度)。過了兩天想起這事兒,後悔不迭,馬上就去改。但我發現已經被人修改過了,整個辭條都重寫了一遍,比我寫得漂亮多了,簡單明了。
嗯,WIKI就是這個樣子的,是一個共同創作的社區。在這裡,你可以幹壞事,但你不會去做。儘管WIKI的技術架構裡面並沒有等級分明的許可權設定,不會讓你註冊然後輸用戶名和密碼,也不會記錄你的IP.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不可能一樣。所以,WIKI不適合用來承載一些非常有爭議的內容,比如對木子美的看法一類。我認為到現在為止WIKI最成功的套用要算是百科全書了。百科全書裡面記載的,都是一些對於事物的客觀平實的描述,目的在於知識普及而不是觀點的交鋒。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 電影卷》里對"導演"的解釋是:把文學劇本搬上銀幕使其成為影片的主要藝術家。你對這個有意見嗎?我的一位朋友就非要認為"導演都是大流氓",也許這有他自己的道理,但這……上百科全書合適嗎?
是網際網路的源本精神給予WIKI以力量:免費、自由、共享,或者還應該有"信任".從2001年1月上線至今,英文Wikipedia已經有了187340個詞條(中文的只有3538個)。這增長速度不能說是"WIKI"的(WIKI一詞來源於夏威夷土語Wee Kee Wee Kee,意為"快")。據很多接觸過Wikipedia的朋友說,那裡面的內容,還說不上特別有用??微軟的Encarta,現在6張CD已經裝不下了。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現在還相當強大的微軟,其力量必然還不能和"全民"來抗衡。現在的Wikipedia呈現出來的一個特色,就是對新興詞語的反應速度。像Wi-Fi、MMS之類的詞語,在這裡能找得到,Encarta裡面就不會有。Wikipedia的成長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加入到WIKI的行列,你需要做的,僅僅是花10分鐘時間了解一下它獨特的語法,然後,把你所知道的內容給添加上去就行了。
除了在百科全書之外,WIKI還在文檔創建與維護、團隊溝通協調、文檔的備份等方面,多有成功範例。摩托羅拉公司很早就把WIKI用於公司內部的知識管理了,很有成效;在很多人都景仰的Google公司里,就同時架設著BLOG和WIKI兩套系統,前者用於工作日誌與總結,後者用於公司的內部交流。
WIKI與BLOG雖然同屬線上內容生產的網路技術,都簡單易用、花很低的成本就可以維護管理;但從精神氣質上來說,BLOG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一個人寫,很多人來看。對於讀者來說,這是一種被動的信息接收過程。如果對BLOG主人的某個觀點不滿,最多也不過在文後附上幾句話的評論而已。而在WIKI里,每個人都是瀏覽者,同時又都是寫作者。參與或者說貢獻,在這裡顯得特別重要。即便你做出來的內容很出色,但沒有人會知道這個詞條或那段內容是你寫的,他們會認為這是WIKI帶來的。如果BLOG發達了,它能造就很多英雄,也能造就很多暴君;如果WIKI發達了,我們迎來的則是知識共產主義。
但二者共生共長是最完美的。WIKI用於舊有知識的普及,BLOG則用於新知識的創新。英雄在前面衝鋒,人民在後面補給,這豈不是一場可以預見的知識大革命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敬請期待下期《我為WIKI狂》!
加入《我為WIKI狂》賺取我的稿費!
查看《我為WIKI狂》所有精彩內容!
加入《我為WIKI狂》的步驟如下:
1、先加入這個小組,成為我們的一員;
2、寫出你與WIKI的故事,範圍可以很廣,只要牽扯到WIKI都行;或者寫出你對WIKI的認識、使用心得,甚至批評。具體先看這兒,例子請參考這兒;
3、創建幾個屬於你的條目,這個很自由,比如條目可以是百科知識,可以是你的某篇blog,可以是你的原創文章,也可以是日記。如不了解創建規則,請看新手幫助;
4、寫出自我介紹,推銷你自己或者你喜歡的東西。我們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成為作者和明星,並與他人形成交友圈子。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創最大的百科全書,共享屬於全人類的知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