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男人(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戀愛中的男人(201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戀愛中的男人》是德國作家馬丁·瓦爾澤創作的一部小說,取材於真人真事。人非普通人,事非平常事,講述的是晚年歌德的最後一段傳奇戀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戀愛中的男人
  • 作者馬丁·瓦爾澤(德) 
  • 譯者:黃燎宇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01日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220 頁
  • 字數:156000
  • ISBN:9787020077236 
  • 類別:小說
  • 定價:17 元
  • 開本:大32開
內容梗概,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80歲的德國老作家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2月29日出版了小說新作《戀愛中的男人》(Einliebender Mann),赫然以大文豪歌德為主人公,寫他在1823年,古稀73歲,戴著面具參加溫泉城馬里昂巴德的異裝舞會,對19歲少女烏爾麗克一見傾心。
戀愛中的男人
戀愛中的男人
“他看到她時,她早已捕獲了他的目光”。老翁少女眉目傳情,歌德神魂顛倒,再也不能自拔,先是百般勾引,繼而發動連番情書攻勢,欲娶少女入門。孰料女兒妒意橫生,從中作梗,壞了老詩人的好事。歌翁傷心作別,回到魏瑪,終日鬱鬱寡歡,至1832年去世。時光如梭,烏爾麗克亦成老婦,臨終前將歌德的情書付之一炬,一段奇特的祖孫戀情就此深埋。
這段黃昏戀並非作家杜撰,而是大體上實有其事。烏爾麗克·馮·萊維措(1804-1899)據說才貌雙全,年輕時一度與晚年歌德關係密切,歌德曾動過娶她的念頭,還因為她寫了不少情詩,最有名的是《瑪麗昂巴德悲歌》。
出版商為《戀愛中的男人》打出廣告詞,稱此乃“歌德最後一愛――馬丁·瓦爾澤首部歷史小說”。評論界大舉鼓譟,推動此書在市場上快馬加鞭。截稿前,我看了一下本周《明鏡周刊》的暢銷書榜,《戀愛中的男人》仍然穩穩地排在第十名的高位。
在德國,老瓦爾澤是國寶級的作家,畢希納獎和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得主,論文筆,論閱歷,絕對不在任何人之下。為歌德代寫情書一事,他做起來遊刃有餘,足可亂真,而老翁鐘愛少女時的迷亂春心,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他寫德國史上頭號文豪晚年春情上頭,十分有趣――如果不是讓老無所依的翁叟們略感心酸的話。書中歌德裸身對鏡自賞,驗證是否雄風猶存――結論是:還行。而少女烏爾麗克花枝招展,刁蠻可愛。一老一少,共譜戀曲,其音調必是古怪別致,妙趣橫生。
瓦爾澤曾應邀在讀書會上朗讀新作,聯邦總統親自到場,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大作家開讀不久,席間即爆出笑聲,稍頃復笑。這可是德國,不是美國。更何況台上是瓦爾澤,台下是總統。聽眾笑場一事遂成媒體津津樂而道之的花邊新聞。3月25日出版的《法蘭克福匯報》還特地為此專訪了當時也在現場樂不可支的老評論家約阿希姆·凱澤(Joachim Kaiser),主題是:瓦爾譯的新作有那么可笑嗎?德國人怎么會笑成這樣?老先生說:那實乃發自內心的笑聲,瓦爾澤寫得好,尤其是歌德與少女互施媚術的部分,實在令人愉悅。
笑歸笑,也有女讀者就書中的情慾描寫向瓦爾澤發問,比如,他為啥反覆使用“那話兒”(Iste)一詞?瓦爾澤從容回答,他寫的不是德語,而是個拉丁語詞,且無具體詞義。的確,在拉丁語中,Iste是個陽性代詞,以“那話兒”譯成中文,大抵不錯。
大部分評論家認為,瓦爾澤的小說不會令他們心目中的歌德形象發生改變。曼弗雷德·奧斯滕(ManfredOsten)說,瓦爾澤準確描寫了老翁春心重萌時的心理,寄託了人類對生命回春和永存不朽的渴望。托馬斯·安茨(Thomas Anz)則通過書中歌德對法國革命的關注,注意到了一個政治化的歌德,以及一個政治化的瓦爾澤。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書大唱讚歌。沃爾夫岡·弗呂瓦爾德(Wolfgang Frühwald)便說:“這是瓦爾澤的歌德,不是我的。至多是1823年的歌德。……我心目中的歌德不會改變,但我心目的瓦爾澤變了。”他指出,年齡總是讓作家感到困擾,瓦爾澤晚年作品的性成分越來越多,這也許是因為越是老人,越要表現出年輕的感覺。韋爾納·弗里岑(Werner Frizen)則認為,瓦爾澤寫的不是歌德,而是維特;躲在面具後面的也不是歌德,而是瓦爾澤。

作者簡介

馬丁·瓦爾澤(1927年3月24日-2023年),二戰期間在德軍防空部隊服役。據2007年6月公開的檔案顯示,他可能曾於1944年1月30日加入過納粹黨。戰後瓦爾澤在雷根斯堡和圖賓根求學。1951年以關於卡夫卡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同時開始文學創作,並加入了先鋒文學團體四七社。他以1978年出版的《驚馬奔逃》(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過鄭華漢、朱劉華等人的譯本)廣獲文壇承認。中國內地還出版過他的《迸涌的流泉》、《愛情的彼岸》、《菲城婚事》等書。
瓦爾澤得到過聯邦德國的多種文學獎項,如1957年的黑塞獎,1981年的畢希納獎,1998年的德國書業和平獎。
他也是個多次引起爭議的作家。1998年,在接受書業和平獎時,他因口出“奧斯維辛不應該被工具化為道德俱樂部”一語而闖禍,為此受到猶太人團體的攻擊,但得到了諾貝爾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的聲援。
代表作有《菲城婚事》(1957)、《驚馬奔逃》(1978)、《進涌的流泉》(1998)、《批評家之死》(2002)等。曾獲畢希納獎等多項文學大獎。《戀愛中的男人》曾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