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奧古斯丁創作自傳體回憶錄)

懺悔錄(奧古斯丁創作自傳體回憶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懺悔錄》是公元394~400年奧古斯丁寫的一本以祈禱自傳手法所寫的自傳體回憶錄,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全書共分為13卷,在懺悔自己的同時謳歌天主之愛。卷一懺悔自己童年時代所犯的罪惡;卷二回顧的是自己少年時期的罪行;卷三記述了他在迦太基上學時期所犯的罪行;卷四批判了自己19歲到28歲的荒淫生活;卷五反思自己教書生涯的過錯;卷六寫自己從迷途中逐漸返航;卷七展現了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描述了他皈依基督教的思想鬥爭的過程;卷九再現了他受洗基督教的場景和母親去世前後的事跡;卷十記述了作者寫書時期的思想狀態;後三卷是對舊約聖經的診釋以及對天主的頌歌。

該作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回顧、評判和對信仰、思想的歌頌,還對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文化、思想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懺悔錄
  • 外文名:Confessiones
  • 創作年代:394~400年
  • 文學體裁:自傳體回憶錄
  • 作者:【古羅馬】奧古斯丁
  • 字數:295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十三卷,以內容言,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寫出作者著述此書時的情況(對於懺悔錄的成書年代,據學者考證,應在400年左右,在奧氏升任主教之後,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間)。
第一部分:卷一,歌頌天主,記述初生至十五歲的事跡;卷二、三,記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學時的生活;卷四、五,記述他赴米蘭前的教書生涯;卷六、七,記述他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則記述他一次思想鬥爭的起因、經過與承店煮結果;卷九是他信奉基督教後至母親病逝一段事跡。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書時的思想情況;卷十至十三,則詮釋《舊約創世紀》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創世的工程,在歌頌天主中結束全書。

作品目錄

第 一 卷
第 二 卷
1、讚美主的意志是由主而來
1、回憶與懺悔
2、如何尋求主,使他在自身裡面,同時使自身在他裡面
2、耽溺情慾
3、上帝以人所不知的方式充塞於天地之中
3、遊學
4、上帝的偉大與完美無法完全描繪出來
4、偷竊
5、祈求上帝的愛和赦免
5、犯罪之因
6、敘述幼年時代。讚美上帝的唯一與永恆
6、唯上帝是至善
7、幼年時代罪惡已存在
7、感恩
8、兒童如何學習說話
8、結夥為樂
9、討厭功課,喜歡遊戲,孩子們懼怕鞭打
9、近墨者黑
10、喜歡玩耍和看戲,疏忽功課
10、上帝的光輝
11、病重請求洗禮,因病情豁然而愈故延緩

12、被強迫做學問,上帝也善用這事

13、求炒頌陵學期中最熱愛的課程

14、討厭拉丁語課程

15、向上帝祈禱

16、指責青年教育的方法

17、熱衷文學

18、人們注重文法,卻對遵守上帝的戒律漠不關心

19、成長

20、感恩

第 三 卷
第 四 卷
1、重為愛欲所俘
1、誘惑他人入迷途
2、喜好悲劇
2、教雄辯術,有了情婦。輕蔑地向他保證勝利的占卜師
3、痛恨不良學生的粗暴行為
3、醉心占星術與覺醒
4、讀西塞羅《荷爾登休斯才境良》,熱衷哲學
4、談朋友的病與洗禮。為和自己一樣陷入錯誤里的朋友之死亡悲傷萬分。洗禮的密跡具有驚人效果
5、對聖經的文體單純感到失望
5、為何哭泣對於可憐的人們是甜美的
6、被摩尼教教義所惑
6、朋友的死造成極大的悲傷
7、摩尼教教義不合理之處
7、改變住處,減輕心痛
8、反對摩尼教。談惡行
8、隨時間流逝,從與朋友的交往中緩和悲傷的心情
9、罪惡的區別,上帝審判和人審判之不同
9、關於人類的友情。愛上帝的人是幸福的
10、摩尼教的邪說--地的果實
10、受造物轉眼即逝,靈魂不能在其中獲得平靜
11、母親的感嘆與夢境
11、一切的受造物皆無常,只有上帝是永恆
12、母親得知兒子會悔悟
12、只要在所愛的各事物中愛上帝,愛當不致受責罰

13、愛從何處誕生

14、將《美與均衡》一書獻給希埃利烏斯。為什麼敬愛這個人

15、被物體的形象蒙蔽的人,當無法理解靈性的事物

16、以自己的能力理解亞里斯多德的《範疇論》和有關自由學藝的書
第 五 卷
第 六 卷
1、提起精神讚美神
1、不是摩尼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的聖奧古斯丁
2、不義之人不能逃避上帝的眼睛,必須回到端多他身邊
2、殉教者墳墓的貢物和聚飲
3、關於摩尼教徒法斯托斯,及被造物而不承認創造主的哲學家們之盲目
3、安普羅修斯的忙碌與研究
4、唯有認識上帝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4、從安普羅修斯的傳教中了解教會的教誨
5、由於摩尼教對天體一無所知講說府,揭穿了它在其他方面也不可信賴
5、關於聖經的權威及其必要性
6、法斯托斯雖然雄辯,但關於自由學術是無知的
6、以愉快的乞丐為例,說明為野心奔走得人們如何悲哀
7、脫離摩尼教
7、使對鬥劍狂熱的亞里比斯清醒
8、違逆母親的意思前往羅馬
8、亞里比斯對以前厭惡的鬥劍瘋狂般的熱愛
9、罹患熱病,呈彌留狀態
9、亞里比斯以盜竊罪嫌被逮捕
10、接受福音之前的錯誤
10、亞里比斯的品德完整性,以及涅布里迪斯的到達
11、與天主教徒交往的情形
11、不安而企圖重建生活
12、羅馬學生的狡詐程度
12、與亞里比斯爭論有關結婚和獨身生活
13、派往米蘭教雄辯術,受到安普羅休斯的歡迎
13、母親為兒子覓親
14、聽過安普羅謎蜜乘駝修斯的話後,逐漸脫離錯誤
14、企圖與朋友們共同生活

15、與情婦分手後又有新愛人

16、對死亡和審判的恐懼未消失
第 七 卷
第 八 卷
1、認為神是在無限空間裡擴展的某種物體
1、受到想改善生活的熱情驅使,決心去找辛普利亞努斯
2、涅布里迪斯反駁摩尼教徒的論據
2、關於雄辯學家維克托利努斯的悔悟
3、歸諒您棕罪惡的根源是自由的意志
3、對罪人的悔悟,上帝與天使都非常高興
4、上帝是永恆存在的
4、為什麼對高貴人的悔悟應更高興
5、繼續探討罪惡從何處產生,其根源在何處
5、什麼事使悔悟緩慢
6、排斥占星家
6、朋提齊亞努斯談安東尼的生涯
7、尋求罪惡之源,同時非常痛苦
7、因朋提齊亞努斯的話而苦惱
8、上帝的憐憫與用什麼方法援助
8、逃到庭院後發生的事情
9、在柏拉圖派的書中發現永恆的寓言有神性,可是未發現道成肉身的寓言有人性
9、靈魂對自己下命令,可是又遭到自己的反抗,為什麼呢?
10、比以前更清楚的了解神聖的事物
10、駁斥摩尼教認為有兩個相反意志,故有兩個相反本性的主張
11、受造物在何種意義下存在或不存在
11、內心產生靈與欲的搏鬥
12、一切存在的東西皆善
12、聽到某聲音而完全悔悟
13、一切被創造的東西都讚美主

14、有健全理性的人,對上帝的任何被造物都不會產生不滿

15、真實與虛偽以什麼方式存在受造物中

16、一切的事物皆善,即使是不適合的事物也一樣

17、妨礙認識神性的事物

18、基督是獲救的唯一道路

19、對基督之道成肉身有何看法

20、柏拉圖派的書增長知識,但同時也助長傲慢

21、什麼是柏拉圖派的書中找不著,而能在聖經中找到的

第 九 卷
第 十 卷
1、一面看到自己的慘狀,一面讚美神的恩慈
1、惟有上帝能帶來希望和喜悅
2、辭去修辭學教職一事,延至葡萄收穫季的假期
2、上帝知道隱瞞的事情,那么為何還要向上帝坦承一切
3、借用維爾坤都斯的山莊
3、其次,為什麼告白的不是自己過去是什麼人而是現在是什麼人
4、關於在卡西奇亞克姆寫的書,及寫給涅布里迪斯的信件。虔誠的朗談《詩篇》時,劇烈的壓痛突然消失
4、這樣的懺悔也有很大的效果
5、與安普羅修斯商談應讀的書
5、人無法完全了解自身
6、與亞里比斯、亞德奧達托斯一起去米蘭受洗
6、在愛上帝時,人的愛是什麼?是否能從受造物中認識上帝?
7、在米蘭成立教會聖詩班。發現普羅達西斯與格爾瓦西斯的遺體
7、以身體的感覺性能力無法發現上帝
8、西渥鳩斯的悔悟,談幼年時代母親的教育
8、記憶力
9、繼續談母親值得讚美的行為
9、關於學問的記憶
10、與母親交談天國的事情
10、各種學問不是從感覺進入記憶中,而是從記憶深處取出來
11、母親之死
11、所謂學習是什麼
12、悲慟母親之死,追悼死者
12、關於數學的記憶
13、為去世的母親祈禱
13、我們用記憶記住記憶的事情

14、記憶以何種方式包含感情?在我們不高興時,用什麼方法想起高興的事

15、我們記憶現在不存在的事情

16、也有忘卻的記憶

17、記憶力雖然偉大,但為了體悟上帝的存在,必須超越記憶前進

18、如果不能保存在記憶中,失去的東西將找不回來

19、所謂想起是什麼情形呢?

20、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因此首先要了解幸福的意義

21、什麼樣的記憶方法能使幸福的生活存在於記憶中

22、所謂幸福的生活是什麼情形,它又在哪裡

23、更進一步追求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以及在哪裡的問題

24、感謝和喜悅自己的記憶中有上帝存在

25、在記憶的哪一階段能發現上帝

26、何處能發現上帝

27、上帝的美如何占據人心

28、此世的生活悲慘

29、一切的希望在上帝

30、懺悔受到情慾的誘惑

31、對食慾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2、對嗅覺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3、對聽覺的快樂應採取何種態度

34、對視覺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5、對第二種誘惑,也就是好奇心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6、對傲慢這第三中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7、對人們的讚美會如何動心

38、出於虛榮的德行是危險的

39、自愛的力量與本性

40、在自己的內心及其他事物中

41、三種欲望

42、很不幸的,有些人認為魔鬼是回到神身邊的中介者,所以跑到魔鬼的身邊

43、基督才是真正的仲介者
第 十 一 卷
第 十 二 卷
1、我們為什麼要向知道一切的上帝懺悔
1、探討真理是很困難的
2、向上帝祈求了解聖經的力量
2、天與地的雙重意義
3、如果沒有上帝的恩賜,就無法了解摩西記載的關於創造天地之事
3、黑暗的深淵之上是何物
4、受造物呼求創造主上帝
4、什麼是眼睛看不到而無法形容的「地」
5、世界是從無創造出來的
5、對無形物質的稱呼有何想法
6、為了使世界誕生,上帝用什麼方法談話
6、關於無形物質,曾和摩尼教義有何共同想法,現在又有何想法
7、上帝的道和上帝永遠共存
7、上帝從無中創造出天,即天使們,以及地,即無形物質
8、上帝之道是我們學習一切真理的原始依據
8、從無中誕生無形物質,又從這個物質誕生一切可見的事物
9、上帝之道如何進入心裡
9、沒有提到創造天地的日期,僅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其原因何在?
10、人們反問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前做什麼
10、向上帝祈求教誨
11、以上帝的永遠是不知道時間的異論作為回答
11、從神處學到的事情
12、在創造天地之前,神完成什麼事
12、無時間性的兩個受造物
13、上帝在創造時間之前,沒有任何時間
13、聖經未提及日期,僅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是為什麼?
14、時間的三種差異
14、聖經的深奧
15、時間的尺度在何處
15、反對者也不能否認聖奧古斯丁對上帝、天使、無形物質所持的觀點
16、何種時間能測量,何種時間不能測量
16、不想和反對上帝真理的人們爭論
17、所謂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在何處
17、天和地有各種意義的解釋
18、所謂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為何是現在
18、在對聖經的解釋中,何種錯誤是無害的
19、無從了解上帝告知未來的方法
19、清楚而真實的事情
20、對於時間的差異應如何命名
20、「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含有各種意義
21、怎樣才能測量時間
21、所謂「混沌空虛的地」,也可做各種解釋
22、向上帝祈求解開這個謎
22、對聖經的解釋有兩種不同意見
23、何謂時間
23、《創世記》中並沒談及關於其創造,但可肯定的是上帝創造了一切事物
24、時間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運動
24、不可武斷地認定摩西有什麼想法
25、再一次向上帝祈求
25、反駁輕易排斥別人的解釋方法的人們
26、我們如何測量時間
26、何種話適合聖經
27、如何測量繼續存在於思想里的時間
27、謙虛而單純的話適合聖經
28、我們用思想測量時間
28、聖經只能由有教養的人做各種意義的闡釋
29、向時間性事物分散的自己,希望在上帝那裡集中統一
29、談論聖經的人們意見雖不相同,但對愛與真理的熱情必須一致
30、再度駁斥對上帝在創世之前做什麼事有異議的人
30、在那句話中發現的所有真理,應可認為是摩西的意見
31、上帝是以何種方法了解,受造物是以何種方法了解
31、聖經的真正意義是由聖靈給予啟示
第 十 三 卷
1、呼求上帝承認上帝的善是在自己之前
20、什麼是有生命的物?什麼是飛鳥?
2、受造物是由於上帝本性的善得以完成、存在
21、解釋「有生命的靈魂」
3、一切來自上帝的恩典
22、解釋「照我們的形象造人」
4、上帝是不需要被創造的
23、解釋「管理海中的魚」
5、從《創世記》第一章的話中理解上帝的三位一體
24、解釋上帝教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全地」
6、為什麼說靈是運行於水面上
25、解釋「我把所有的……給你們作食物」
7、聖靈的果效
26、從對鄰居的善舉,產生喜悅和利益
8、對理性的受造物而言,次於上帝的任何東西均不足以作為幸福的安息
27、「鱗介和鯨鯢」代表什麼意義
9、為什麼只有聖靈運行在水面上
28、 解釋「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10、一切事物是從上帝的恩典中誕生
29、神將其所做的工,八次看出善,這應該怎么解釋
11、在人類內在的三位一體之意義
30、摩尼教徒們的妄想
12、創造天地是預先表示教會之形成
31、虔誠的人們認同上帝認為善良的一切東西
13、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還沒有完全新生
32、概略敘述上帝所做的事
14、信仰和希望能使我們堅強
33、萬物從無誕生,還是從同時創造的物質中誕生
15、什麼是天,上面的水又是什麼
34、對天地的創造做比喻性說明
16、惟有上帝本身才能完全了解上帝
35、祈禱平安
17、說明什麼是海,什麼是陸?
36、為什麼第七天沒有晚餐
18、劃分晝和夜的光體
37、上帝為了我們何時休息
19、關於「光體的誕生」
38、上帝與人對受造物的認識方法不同

創作背景

公元394年~400年,奧古斯丁創作《懺悔錄》的時候,正值古文化解體、基督教文化逐漸盛行的轉折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奧古斯丁創作了這部作品。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尋求幸福,得到上帝的恩惠
在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一書中,奧古斯丁以“神”為假想讀者,以第一人稱“我”為懺悔主體,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聰穎過人,卻痴迷異教、耽於情慾的年輕人,從懷疑主、發現主到信仰主、服侍主的精神歷程。不過,這條漫漫途程卻是起步於欲望的紛擾。對奧古斯丁而言,此種紛擾實乃源於他對暫時的有限的存在不滿足所產生的內在焦慮和困惑。為試圖改變這種境況,他轉向探求不朽的永恆,進而尋求真理即上帝,並最終實現理解上帝和服侍上帝。在奧古斯丁看來,追尋上帝目的只有一個,即尋求幸福,得到上帝的恩惠。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只是為了人能正當、正義地生活。要相信,上帝給人自由意志不是為了人能借自由意志犯罪。沒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當地生活,這是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的充分理由。人若利用自由意志犯罪就要遭神意安排的懲罰。上帝是世界萬物的唯一的來源和塑造者,他是至善的,所以世界從根本上是善的。從本體論即創造本性上說,意志本身是自由的。從道德選擇層面上說,自由意志本性的運用則是善,否則是惡。基督教認為善存在,惡是小存在,是善的缺失。其強調了上帝創世中,因其最愛人,賦予人以自由是出於善,自由本身是善的;且唯獨人具有自由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本身也是善的,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既然自由意志是善的,自然濫用自由而犯罪的責任不在於上帝。奧古斯丁認為罪惡最初就是由於人不聽上帝的話,濫用了自由意志。所以罪惡的即小是上帝造就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結果,而是人濫用自由意志的結果。即惡的來源是意志的敗壞。在意志的選擇上,上帝創造一切,包括意志,包括善。《懺悔錄》中的“光照說”的例子則可充分說明上帝對善的選擇。世間有惡,那是由於人濫用了自由的結果。上帝是至善,是唯一的本體,惡小具有本體性,惡不是本質,而是善的缺乏。聽上帝的話就是善,否則就是缺乏善。如原罪,亞當和夏娃會犯罪,是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意志。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意志的能力這裡,奧古斯丁引出了自由意志,因為自由意志說明罪惡的原因。
贖罪觀念
人既然有罪,就要贖罪。奧古斯丁通過《懺悔錄》向世人言說他的罪行,同時也通過書中對上帝的懺悔祈求上帝的原諒,同時他也讚美了上帝,虔心皈依主,皈依上帝。承認上帝的偉大是懺悔的第一步,作者在書中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狀況,不斷地向我們證明,上帝是至大至善、全知全能、至仁至義、全隱全顯、登美之峰、造強之極的。而且上帝也“不忍心自己親手創造的一切趨於下流,而是以恩典之光照啟受造物向善的心靈,讓受造物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向善避惡,充盈自己的靈魂世界,讓理性的意志控制激情衝動的肉體”而這又顯示了上帝的仁慈。對每一個虔心悔過的罪人都張開雙臂來擁抱他,正如《聖經》中浪子的比喻“只是你這個兄弟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人們想要祈求上帝的原諒,就要先認識上帝。當一個不信基督的人想要尋求這樣一個偉大而崇高的主的幫助時,應當要先認識再信奉,有了虔誠的信仰之後才能去祈求他,但是只要認識主的人,最後都會走向信奉之路,及至走向最後對上帝的祈禱,到達精神的彼岸。
從全書來看,整本書就是對自己皈依天主之前所有惡行的赤裸裸的披露和懺悔,在坦誠的基礎上搭建和天主溝通的橋樑,除了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探索和展示外,對整個西方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上帝創造一切,並非毫無秩序可言,其也是按照自然序列進行的。上帝按照一是天使,二是人,三是動物,四是植物,最後是礦物及非生命的無機物的先後順序創世,並指出動物、植物、礦物及非生命的無機物都是為人服務的,人根據意志的愛好越來越接近天使,服務於上帝。因此,奧古斯丁認識到,在尋求上帝的道路上需要生存著的人的一種意志做出選擇,這樣最終才有可能與上帝發生根本的聯繫。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清楚地表明,人作為宇宙中的一種存在,他的裡面也存在這樣一種秩序。人與萬物不同之處在於,他具有靈魂。人的靈魂高於他的肉體,但低於上帝。因此,靈魂要主宰肉體,服從上帝。因此,上帝是至高至真的,他以不可違抗、永恆不變的法則主宰著宇宙萬物,使肉體服從於靈魂,靈魂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服從於他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但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他,但不是一切的意志都出自於他。意志能選擇不順從,是因為意志中有一種違背自然的缺陷。人因為是從無中被造的,所以會被這種缺陷所敗壞。當人的意志選擇了不順從,惡便產生了。從創造論的角度來說,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萬物在本體上都是善的,惡在本體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們說墮落是指一個事件;而原罪是因為亞當和夏娃的墮落,二者的墮落使最初的全善變得有缺陷。亞當和夏娃不聽從上帝的命令,致使從始祖那裡人類一出生就有了罪。即意志的背念是原罪的結果。
時間觀念
奧古斯丁通過對簡質的例證的分析而提示出人在時間中的歷史,人有其時間,人的時間的每一時刻、每一瞬間都充滿意義。而歷史的最本質的意義在於,即使某些事物、某些已經成為者看似是必然而不依賴於人的,但是人依然有其與生俱來的自由意志及其由此而做出的自由的決定。在這個意義上,已經成為者並非是必然的,並非是諸多法則所限定的,以至於他們是如此這般而非如彼那般的,而是恰恰由於他是已經成為者而能夠被測量,之所以能夠這樣說,是因為已經成為者的處所並非在別的什麼地方,而是在人的記憶和回憶之中,對於他的測量則在人的自由的靈魂(精神)之中、在人的自由的人格之中。由此,所有成為者都在人的自由中是可能的,成為的過程就是變化的過程,變化是此間世界的現實,如果談及必然性的話,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一種必然性存在於變化過程的持續之中。
所謂時間已經不在,或時間尚未存在,並非意味著取代“尚未存在”以及“已經不在”的必定是從靈魂反射而出、投射而出的作為靈魂的現象的某物,而是恰恰意味著被回憶者就是被回憶者,被觀想者就是被觀想者,被期待者就是被期待者;時間在靈魂中有其隱匿和遮蔽(靈魂隱匿在靈魂之中),但卻並未成為靈魂、並非是靈魂。也就是說,在奧古斯丁的時間分析中,即使時間在靈魂中有其隱匿、有其遮蔽,但是時間卻並非因此而是靈魂的流溢,靈魂的內在性並非吸附此在的存在者於自身之中,儘管世界被靈魂的行為(靈魂的活動)所關照、並被靈魂保持在此在之中,但是世界依然是被納人感覺、思維和存在秩序之中的“外在者”(處於靈魂之外者),而且世界的客觀存在方式自身也隸屬於這一整體的綻放過程,人必須以秩序觀念理解在整體的宇宙發展過程中的世界。
在此,靈魂對內在、外在世界對象的觀照以及靈魂對他們的攝取,不乏神秘主義之色彩,人對世界的理解不乏客觀目的論的色彩,奧古斯丁不愧同時為占典哲學的承繼者和教父哲學的集大成者,不愧同時為中世紀神秘主義和理性哲學之開啟者;姑且不論對奧古斯丁的這些評價而返回到我們的時間概念:無論如何,靈魂在建立起了與超驗者、與上帝的聯繫,或者說,通過靈魂對於時間的測量暨認知,奧古斯丁在邏輯上收束了他對於時間問題的思考,並且將時間視為靈魂與上帝關係的直接表述,視為倫理宗教中人格行為和神人關係的核心本質。

藝術特色

風格
除了信仰和精神的塑造外,《懺悔錄》在文學和藝術上也有較高的造詣。總結起來有三方面的藝術成果:一是開創從心理層面創作的傳統,相比之前的歐洲文學,展不描寫的多是生活化的場景,很少有關注心理、精神層面的文學作品,即使有也只是簡單地進行心理描述,沒有深層次的精神剖析。而奧古斯丁的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描寫和特殊的情節烘托,全篇都是自我的心理獨白,創造出獨特的心理寫實主義作品。
二是塑造出了獨特的藝術形象。雖然是反映心理層面的作品,但是並不妨礙作者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一個勇於批判、心思細膩、思想活躍的自己。在表達對天主虔誠的信仰,袒露自己過去所犯的過錯時,作者表現出了十分豐富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些心理活動,我們看到了真實、虔誠的奧古斯丁;還有他無所畏懼的反思精神,脫離現實存在的自己,以客觀的評價體系,進行反思、懺悔,這種精神上的高度,因為文學作品的渲染而更具價值。
三是創造出通俗而個性化的語言。通讀過這部作品後,可以發現奧古斯丁的語言非常的通俗易懂,並且富於激情。雖然是反思自己的作品,但卻得到極高的文學地位,這和作者自覺的文學創作意識是分不開的,比如說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更多的人能讀懂並且理解和接受,這樣才更有利於作品的流傳。奧古斯丁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已經有意識地使用了這種創作理念,用樸實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字,達到傳播的目的。
敘事
文本中除敘述者“我”外,還存在著多種人物、多種聲音,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聲音(也就是引自《聖經》中他的話)、母親和朋友們的聲音。前者充斥整個文本,後兩者時而夾雜在祈禱者“我”的話語中,構成了某些章節里的主要話語,如卷六、卷九分別主要是對“我”的好朋友阿利比烏斯和母親言行的追述。有時,這些多種聲音偶爾會獨自出現在一些段落,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交替出現的,主要存在著三種模式:
“我”—上帝:指“我”的敘述與上帝的話前後相續。
“我”(或我們)—“她”或“他”(也可以是人名等):“我”的敘述或行為與所敘者的前後相續。
“他”(“他”或人名等)—上帝:指所敘者的敘述或行為與上帝的前後相續。

作品影響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中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另一名稱。
奧古斯丁在書中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感,而且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中的代表作,列為古代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克里夫頓·費迪曼:奧古斯丁歇斯底里地想要告訴人們真理,他不僅講述其在生活中經歷的那些身外之事,也講述他的靈魂。《懺悔錄》是一部經典的精神自傳體,在文學界沒有一部與之類似的作品。

出版信息

在中古時代(公元500年—1500年),歐洲印刷術尚未發明,該書傳抄極多,歐洲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中所藏舊抄本尤為繁夥。1506年始有奧氏全集出版,以後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時羅文大學本,1679年法國巴黎出版的本篤會本(後收入米涅輯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Latina)和1896年奧地利維也納出版的《教會拉丁作家叢書》本。至1926年法國拉布利奧勒(Labriolle)教授復據維也納本,參考了十八種第七至十一世紀的古抄本和四種印本校訂,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蘭西大學叢書》。

作者簡介

奧古斯丁(354~430年),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奧古斯丁生於羅馬帝國,幼年時即加入基督教。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布道、組織修會、反駁異端異教的活動。其思想體現在《懺悔錄》、《上帝之城》等著作之中。
奧古斯丁把哲學用在基督教義上,使哲學與宗教結合,創立了基督教哲學,後來成為經院哲學依據的權威。
第 五 卷
第 六 卷
1、提起精神讚美神
1、不是摩尼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的聖奧古斯丁
2、不義之人不能逃避上帝的眼睛,必須回到他身邊
2、殉教者墳墓的貢物和聚飲
3、關於摩尼教徒法斯托斯,及被造物而不承認創造主的哲學家們之盲目
3、安普羅修斯的忙碌與研究
4、唯有認識上帝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4、從安普羅修斯的傳教中了解教會的教誨
5、由於摩尼教對天體一無所知,揭穿了它在其他方面也不可信賴
5、關於聖經的權威及其必要性
6、法斯托斯雖然雄辯,但關於自由學術是無知的
6、以愉快的乞丐為例,說明為野心奔走得人們如何悲哀
7、脫離摩尼教
7、使對鬥劍狂熱的亞里比斯清醒
8、違逆母親的意思前往羅馬
8、亞里比斯對以前厭惡的鬥劍瘋狂般的熱愛
9、罹患熱病,呈彌留狀態
9、亞里比斯以盜竊罪嫌被逮捕
10、接受福音之前的錯誤
10、亞里比斯的品德完整性,以及涅布里迪斯的到達
11、與天主教徒交往的情形
11、不安而企圖重建生活
12、羅馬學生的狡詐程度
12、與亞里比斯爭論有關結婚和獨身生活
13、派往米蘭教雄辯術,受到安普羅休斯的歡迎
13、母親為兒子覓親
14、聽過安普羅修斯的話後,逐漸脫離錯誤
14、企圖與朋友們共同生活

15、與情婦分手後又有新愛人

16、對死亡和審判的恐懼未消失
第 七 卷
第 八 卷
1、認為神是在無限空間裡擴展的某種物體
1、受到想改善生活的熱情驅使,決心去找辛普利亞努斯
2、涅布里迪斯反駁摩尼教徒的論據
2、關於雄辯學家維克托利努斯的悔悟
3、罪惡的根源是自由的意志
3、對罪人的悔悟,上帝與天使都非常高興
4、上帝是永恆存在的
4、為什麼對高貴人的悔悟應更高興
5、繼續探討罪惡從何處產生,其根源在何處
5、什麼事使悔悟緩慢
6、排斥占星家
6、朋提齊亞努斯談安東尼的生涯
7、尋求罪惡之源,同時非常痛苦
7、因朋提齊亞努斯的話而苦惱
8、上帝的憐憫與用什麼方法援助
8、逃到庭院後發生的事情
9、在柏拉圖派的書中發現永恆的寓言有神性,可是未發現道成肉身的寓言有人性
9、靈魂對自己下命令,可是又遭到自己的反抗,為什麼呢?
10、比以前更清楚的了解神聖的事物
10、駁斥摩尼教認為有兩個相反意志,故有兩個相反本性的主張
11、受造物在何種意義下存在或不存在
11、內心產生靈與欲的搏鬥
12、一切存在的東西皆善
12、聽到某聲音而完全悔悟
13、一切被創造的東西都讚美主

14、有健全理性的人,對上帝的任何被造物都不會產生不滿

15、真實與虛偽以什麼方式存在受造物中

16、一切的事物皆善,即使是不適合的事物也一樣

17、妨礙認識神性的事物

18、基督是獲救的唯一道路

19、對基督之道成肉身有何看法

20、柏拉圖派的書增長知識,但同時也助長傲慢

21、什麼是柏拉圖派的書中找不著,而能在聖經中找到的

第 九 卷
第 十 卷
1、一面看到自己的慘狀,一面讚美神的恩慈
1、惟有上帝能帶來希望和喜悅
2、辭去修辭學教職一事,延至葡萄收穫季的假期
2、上帝知道隱瞞的事情,那么為何還要向上帝坦承一切
3、借用維爾坤都斯的山莊
3、其次,為什麼告白的不是自己過去是什麼人而是現在是什麼人
4、關於在卡西奇亞克姆寫的書,及寫給涅布里迪斯的信件。虔誠的朗談《詩篇》時,劇烈的壓痛突然消失
4、這樣的懺悔也有很大的效果
5、與安普羅修斯商談應讀的書
5、人無法完全了解自身
6、與亞里比斯、亞德奧達托斯一起去米蘭受洗
6、在愛上帝時,人的愛是什麼?是否能從受造物中認識上帝?
7、在米蘭成立教會聖詩班。發現普羅達西斯與格爾瓦西斯的遺體
7、以身體的感覺性能力無法發現上帝
8、西渥鳩斯的悔悟,談幼年時代母親的教育
8、記憶力
9、繼續談母親值得讚美的行為
9、關於學問的記憶
10、與母親交談天國的事情
10、各種學問不是從感覺進入記憶中,而是從記憶深處取出來
11、母親之死
11、所謂學習是什麼
12、悲慟母親之死,追悼死者
12、關於數學的記憶
13、為去世的母親祈禱
13、我們用記憶記住記憶的事情

14、記憶以何種方式包含感情?在我們不高興時,用什麼方法想起高興的事

15、我們記憶現在不存在的事情

16、也有忘卻的記憶

17、記憶力雖然偉大,但為了體悟上帝的存在,必須超越記憶前進

18、如果不能保存在記憶中,失去的東西將找不回來

19、所謂想起是什麼情形呢?

20、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因此首先要了解幸福的意義

21、什麼樣的記憶方法能使幸福的生活存在於記憶中

22、所謂幸福的生活是什麼情形,它又在哪裡

23、更進一步追求什麼是幸福的生活,以及在哪裡的問題

24、感謝和喜悅自己的記憶中有上帝存在

25、在記憶的哪一階段能發現上帝

26、何處能發現上帝

27、上帝的美如何占據人心

28、此世的生活悲慘

29、一切的希望在上帝

30、懺悔受到情慾的誘惑

31、對食慾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2、對嗅覺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3、對聽覺的快樂應採取何種態度

34、對視覺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5、對第二種誘惑,也就是好奇心的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6、對傲慢這第三中誘惑,應採取何種態度

37、對人們的讚美會如何動心

38、出於虛榮的德行是危險的

39、自愛的力量與本性

40、在自己的內心及其他事物中

41、三種欲望

42、很不幸的,有些人認為魔鬼是回到神身邊的中介者,所以跑到魔鬼的身邊

43、基督才是真正的仲介者
第 十 一 卷
第 十 二 卷
1、我們為什麼要向知道一切的上帝懺悔
1、探討真理是很困難的
2、向上帝祈求了解聖經的力量
2、天與地的雙重意義
3、如果沒有上帝的恩賜,就無法了解摩西記載的關於創造天地之事
3、黑暗的深淵之上是何物
4、受造物呼求創造主上帝
4、什麼是眼睛看不到而無法形容的「地」
5、世界是從無創造出來的
5、對無形物質的稱呼有何想法
6、為了使世界誕生,上帝用什麼方法談話
6、關於無形物質,曾和摩尼教義有何共同想法,現在又有何想法
7、上帝的道和上帝永遠共存
7、上帝從無中創造出天,即天使們,以及地,即無形物質
8、上帝之道是我們學習一切真理的原始依據
8、從無中誕生無形物質,又從這個物質誕生一切可見的事物
9、上帝之道如何進入心裡
9、沒有提到創造天地的日期,僅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其原因何在?
10、人們反問上帝在創造天地之前做什麼
10、向上帝祈求教誨
11、以上帝的永遠是不知道時間的異論作為回答
11、從神處學到的事情
12、在創造天地之前,神完成什麼事
12、無時間性的兩個受造物
13、上帝在創造時間之前,沒有任何時間
13、聖經未提及日期,僅記載「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是為什麼?
14、時間的三種差異
14、聖經的深奧
15、時間的尺度在何處
15、反對者也不能否認聖奧古斯丁對上帝、天使、無形物質所持的觀點
16、何種時間能測量,何種時間不能測量
16、不想和反對上帝真理的人們爭論
17、所謂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在何處
17、天和地有各種意義的解釋
18、所謂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時間為何是現在
18、在對聖經的解釋中,何種錯誤是無害的
19、無從了解上帝告知未來的方法
19、清楚而真實的事情
20、對於時間的差異應如何命名
20、「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含有各種意義
21、怎樣才能測量時間
21、所謂「混沌空虛的地」,也可做各種解釋
22、向上帝祈求解開這個謎
22、對聖經的解釋有兩種不同意見
23、何謂時間
23、《創世記》中並沒談及關於其創造,但可肯定的是上帝創造了一切事物
24、時間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運動
24、不可武斷地認定摩西有什麼想法
25、再一次向上帝祈求
25、反駁輕易排斥別人的解釋方法的人們
26、我們如何測量時間
26、何種話適合聖經
27、如何測量繼續存在於思想里的時間
27、謙虛而單純的話適合聖經
28、我們用思想測量時間
28、聖經只能由有教養的人做各種意義的闡釋
29、向時間性事物分散的自己,希望在上帝那裡集中統一
29、談論聖經的人們意見雖不相同,但對愛與真理的熱情必須一致
30、再度駁斥對上帝在創世之前做什麼事有異議的人
30、在那句話中發現的所有真理,應可認為是摩西的意見
31、上帝是以何種方法了解,受造物是以何種方法了解
31、聖經的真正意義是由聖靈給予啟示
第 十 三 卷
1、呼求上帝承認上帝的善是在自己之前
20、什麼是有生命的物?什麼是飛鳥?
2、受造物是由於上帝本性的善得以完成、存在
21、解釋「有生命的靈魂」
3、一切來自上帝的恩典
22、解釋「照我們的形象造人」
4、上帝是不需要被創造的
23、解釋「管理海中的魚」
5、從《創世記》第一章的話中理解上帝的三位一體
24、解釋上帝教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全地」
6、為什麼說靈是運行於水面上
25、解釋「我把所有的……給你們作食物」
7、聖靈的果效
26、從對鄰居的善舉,產生喜悅和利益
8、對理性的受造物而言,次於上帝的任何東西均不足以作為幸福的安息
27、「鱗介和鯨鯢」代表什麼意義
9、為什麼只有聖靈運行在水面上
28、 解釋「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10、一切事物是從上帝的恩典中誕生
29、神將其所做的工,八次看出善,這應該怎么解釋
11、在人類內在的三位一體之意義
30、摩尼教徒們的妄想
12、創造天地是預先表示教會之形成
31、虔誠的人們認同上帝認為善良的一切東西
13、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還沒有完全新生
32、概略敘述上帝所做的事
14、信仰和希望能使我們堅強
33、萬物從無誕生,還是從同時創造的物質中誕生
15、什麼是天,上面的水又是什麼
34、對天地的創造做比喻性說明
16、惟有上帝本身才能完全了解上帝
35、祈禱平安
17、說明什麼是海,什麼是陸?
36、為什麼第七天沒有晚餐
18、劃分晝和夜的光體
37、上帝為了我們何時休息
19、關於「光體的誕生」
38、上帝與人對受造物的認識方法不同

創作背景

公元394年~400年,奧古斯丁創作《懺悔錄》的時候,正值古文化解體、基督教文化逐漸盛行的轉折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奧古斯丁創作了這部作品。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尋求幸福,得到上帝的恩惠
在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一書中,奧古斯丁以“神”為假想讀者,以第一人稱“我”為懺悔主體,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聰穎過人,卻痴迷異教、耽於情慾的年輕人,從懷疑主、發現主到信仰主、服侍主的精神歷程。不過,這條漫漫途程卻是起步於欲望的紛擾。對奧古斯丁而言,此種紛擾實乃源於他對暫時的有限的存在不滿足所產生的內在焦慮和困惑。為試圖改變這種境況,他轉向探求不朽的永恆,進而尋求真理即上帝,並最終實現理解上帝和服侍上帝。在奧古斯丁看來,追尋上帝目的只有一個,即尋求幸福,得到上帝的恩惠。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只是為了人能正當、正義地生活。要相信,上帝給人自由意志不是為了人能借自由意志犯罪。沒有自由意志,人便不能正當地生活,這是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的充分理由。人若利用自由意志犯罪就要遭神意安排的懲罰。上帝是世界萬物的唯一的來源和塑造者,他是至善的,所以世界從根本上是善的。從本體論即創造本性上說,意志本身是自由的。從道德選擇層面上說,自由意志本性的運用則是善,否則是惡。基督教認為善存在,惡是小存在,是善的缺失。其強調了上帝創世中,因其最愛人,賦予人以自由是出於善,自由本身是善的;且唯獨人具有自由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本身也是善的,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既然自由意志是善的,自然濫用自由而犯罪的責任不在於上帝。奧古斯丁認為罪惡最初就是由於人不聽上帝的話,濫用了自由意志。所以罪惡的即小是上帝造就的,也不是自由意志的結果,而是人濫用自由意志的結果。即惡的來源是意志的敗壞。在意志的選擇上,上帝創造一切,包括意志,包括善。《懺悔錄》中的“光照說”的例子則可充分說明上帝對善的選擇。世間有惡,那是由於人濫用了自由的結果。上帝是至善,是唯一的本體,惡小具有本體性,惡不是本質,而是善的缺乏。聽上帝的話就是善,否則就是缺乏善。如原罪,亞當和夏娃會犯罪,是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意志。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意志的能力這裡,奧古斯丁引出了自由意志,因為自由意志說明罪惡的原因。
贖罪觀念
人既然有罪,就要贖罪。奧古斯丁通過《懺悔錄》向世人言說他的罪行,同時也通過書中對上帝的懺悔祈求上帝的原諒,同時他也讚美了上帝,虔心皈依主,皈依上帝。承認上帝的偉大是懺悔的第一步,作者在書中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狀況,不斷地向我們證明,上帝是至大至善、全知全能、至仁至義、全隱全顯、登美之峰、造強之極的。而且上帝也“不忍心自己親手創造的一切趨於下流,而是以恩典之光照啟受造物向善的心靈,讓受造物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向善避惡,充盈自己的靈魂世界,讓理性的意志控制激情衝動的肉體”而這又顯示了上帝的仁慈。對每一個虔心悔過的罪人都張開雙臂來擁抱他,正如《聖經》中浪子的比喻“只是你這個兄弟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人們想要祈求上帝的原諒,就要先認識上帝。當一個不信基督的人想要尋求這樣一個偉大而崇高的主的幫助時,應當要先認識再信奉,有了虔誠的信仰之後才能去祈求他,但是只要認識主的人,最後都會走向信奉之路,及至走向最後對上帝的祈禱,到達精神的彼岸。
從全書來看,整本書就是對自己皈依天主之前所有惡行的赤裸裸的披露和懺悔,在坦誠的基礎上搭建和天主溝通的橋樑,除了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探索和展示外,對整個西方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上帝創造一切,並非毫無秩序可言,其也是按照自然序列進行的。上帝按照一是天使,二是人,三是動物,四是植物,最後是礦物及非生命的無機物的先後順序創世,並指出動物、植物、礦物及非生命的無機物都是為人服務的,人根據意志的愛好越來越接近天使,服務於上帝。因此,奧古斯丁認識到,在尋求上帝的道路上需要生存著的人的一種意志做出選擇,這樣最終才有可能與上帝發生根本的聯繫。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清楚地表明,人作為宇宙中的一種存在,他的裡面也存在這樣一種秩序。人與萬物不同之處在於,他具有靈魂。人的靈魂高於他的肉體,但低於上帝。因此,靈魂要主宰肉體,服從上帝。因此,上帝是至高至真的,他以不可違抗、永恆不變的法則主宰著宇宙萬物,使肉體服從於靈魂,靈魂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服從於他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但不是一切意志的支配者。“一切的力量都來源於他,但不是一切的意志都出自於他。意志能選擇不順從,是因為意志中有一種違背自然的缺陷。人因為是從無中被造的,所以會被這種缺陷所敗壞。當人的意志選擇了不順從,惡便產生了。從創造論的角度來說,上帝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萬物在本體上都是善的,惡在本體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們說墮落是指一個事件;而原罪是因為亞當和夏娃的墮落,二者的墮落使最初的全善變得有缺陷。亞當和夏娃不聽從上帝的命令,致使從始祖那裡人類一出生就有了罪。即意志的背念是原罪的結果。
時間觀念
奧古斯丁通過對簡質的例證的分析而提示出人在時間中的歷史,人有其時間,人的時間的每一時刻、每一瞬間都充滿意義。而歷史的最本質的意義在於,即使某些事物、某些已經成為者看似是必然而不依賴於人的,但是人依然有其與生俱來的自由意志及其由此而做出的自由的決定。在這個意義上,已經成為者並非是必然的,並非是諸多法則所限定的,以至於他們是如此這般而非如彼那般的,而是恰恰由於他是已經成為者而能夠被測量,之所以能夠這樣說,是因為已經成為者的處所並非在別的什麼地方,而是在人的記憶和回憶之中,對於他的測量則在人的自由的靈魂(精神)之中、在人的自由的人格之中。由此,所有成為者都在人的自由中是可能的,成為的過程就是變化的過程,變化是此間世界的現實,如果談及必然性的話,那么最大的可能是,一種必然性存在於變化過程的持續之中。
所謂時間已經不在,或時間尚未存在,並非意味著取代“尚未存在”以及“已經不在”的必定是從靈魂反射而出、投射而出的作為靈魂的現象的某物,而是恰恰意味著被回憶者就是被回憶者,被觀想者就是被觀想者,被期待者就是被期待者;時間在靈魂中有其隱匿和遮蔽(靈魂隱匿在靈魂之中),但卻並未成為靈魂、並非是靈魂。也就是說,在奧古斯丁的時間分析中,即使時間在靈魂中有其隱匿、有其遮蔽,但是時間卻並非因此而是靈魂的流溢,靈魂的內在性並非吸附此在的存在者於自身之中,儘管世界被靈魂的行為(靈魂的活動)所關照、並被靈魂保持在此在之中,但是世界依然是被納人感覺、思維和存在秩序之中的“外在者”(處於靈魂之外者),而且世界的客觀存在方式自身也隸屬於這一整體的綻放過程,人必須以秩序觀念理解在整體的宇宙發展過程中的世界。
在此,靈魂對內在、外在世界對象的觀照以及靈魂對他們的攝取,不乏神秘主義之色彩,人對世界的理解不乏客觀目的論的色彩,奧古斯丁不愧同時為占典哲學的承繼者和教父哲學的集大成者,不愧同時為中世紀神秘主義和理性哲學之開啟者;姑且不論對奧古斯丁的這些評價而返回到我們的時間概念:無論如何,靈魂在建立起了與超驗者、與上帝的聯繫,或者說,通過靈魂對於時間的測量暨認知,奧古斯丁在邏輯上收束了他對於時間問題的思考,並且將時間視為靈魂與上帝關係的直接表述,視為倫理宗教中人格行為和神人關係的核心本質。

藝術特色

風格
除了信仰和精神的塑造外,《懺悔錄》在文學和藝術上也有較高的造詣。總結起來有三方面的藝術成果:一是開創從心理層面創作的傳統,相比之前的歐洲文學,展不描寫的多是生活化的場景,很少有關注心理、精神層面的文學作品,即使有也只是簡單地進行心理描述,沒有深層次的精神剖析。而奧古斯丁的作品,沒有連貫的故事描寫和特殊的情節烘托,全篇都是自我的心理獨白,創造出獨特的心理寫實主義作品。
二是塑造出了獨特的藝術形象。雖然是反映心理層面的作品,但是並不妨礙作者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一個勇於批判、心思細膩、思想活躍的自己。在表達對天主虔誠的信仰,袒露自己過去所犯的過錯時,作者表現出了十分豐富的心理活動,通過這些心理活動,我們看到了真實、虔誠的奧古斯丁;還有他無所畏懼的反思精神,脫離現實存在的自己,以客觀的評價體系,進行反思、懺悔,這種精神上的高度,因為文學作品的渲染而更具價值。
三是創造出通俗而個性化的語言。通讀過這部作品後,可以發現奧古斯丁的語言非常的通俗易懂,並且富於激情。雖然是反思自己的作品,但卻得到極高的文學地位,這和作者自覺的文學創作意識是分不開的,比如說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更多的人能讀懂並且理解和接受,這樣才更有利於作品的流傳。奧古斯丁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已經有意識地使用了這種創作理念,用樸實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字,達到傳播的目的。
敘事
文本中除敘述者“我”外,還存在著多種人物、多種聲音,其中最重要的是上帝的聲音(也就是引自《聖經》中他的話)、母親和朋友們的聲音。前者充斥整個文本,後兩者時而夾雜在祈禱者“我”的話語中,構成了某些章節里的主要話語,如卷六、卷九分別主要是對“我”的好朋友阿利比烏斯和母親言行的追述。有時,這些多種聲音偶爾會獨自出現在一些段落,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交替出現的,主要存在著三種模式:
“我”—上帝:指“我”的敘述與上帝的話前後相續。
“我”(或我們)—“她”或“他”(也可以是人名等):“我”的敘述或行為與所敘者的前後相續。
“他”(“他”或人名等)—上帝:指所敘者的敘述或行為與上帝的前後相續。

作品影響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中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另一名稱。
奧古斯丁在書中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感,而且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中的代表作,列為古代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作品評價

美國作家克里夫頓·費迪曼:奧古斯丁歇斯底里地想要告訴人們真理,他不僅講述其在生活中經歷的那些身外之事,也講述他的靈魂。《懺悔錄》是一部經典的精神自傳體,在文學界沒有一部與之類似的作品。

出版信息

在中古時代(公元500年—1500年),歐洲印刷術尚未發明,該書傳抄極多,歐洲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中所藏舊抄本尤為繁夥。1506年始有奧氏全集出版,以後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時羅文大學本,1679年法國巴黎出版的本篤會本(後收入米涅輯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Latina)和1896年奧地利維也納出版的《教會拉丁作家叢書》本。至1926年法國拉布利奧勒(Labriolle)教授復據維也納本,參考了十八種第七至十一世紀的古抄本和四種印本校訂,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蘭西大學叢書》。

作者簡介

奧古斯丁(354~430年),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奧古斯丁生於羅馬帝國,幼年時即加入基督教。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職期間,他以極大的精力從事著述、講經布道、組織修會、反駁異端異教的活動。其思想體現在《懺悔錄》、《上帝之城》等著作之中。
奧古斯丁把哲學用在基督教義上,使哲學與宗教結合,創立了基督教哲學,後來成為經院哲學依據的權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