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內容
【碑額】
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
【碑陽】
君諱猛龍,字神囧,南陽白水人也。其氏族分興,源流所出,故已備詳,世錄不復具載。□□□□盛,蓊鬱於帝皇之始,德星□□曜像於朱鳥之間;淵玄萬壑之中;巉岩千峰之上。弈葉清高,煥乎篇牘矣。周宣時。□□張仲。詩人詠其孝友。光緝姬氏。中興是賴。晉大夫張老,《春秋》嘉其聲績。漢初趙景王張耳,浮沉秦漢之間,終跨列士之賞。才(擢)乾世□君其後也!
魏明帝景國中西中郎將、使持節、平西將軍、涼州刺史瑍之十世孫。八世祖軌帝永興中使持節、安西將軍、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七世祖素。軌(䡄)之第三子;晉明帝太寧中臨羌都尉、平西將軍、西海晉昌金城武威四郡太守。遂家武威。高祖鐘,信涼州武宣王大沮渠時,建威將軍、武威太守。曾祖章,偽涼舉秀才,本州治中從事史,西海樂都二郡太守。還朝尚書祠部郎、羽林監。祖興宗,偽涼都營護軍、建節將軍、饒河黃河二郡太守。父生樂,□□□□□□□□□□□□□歸國。青衿之志,白首方堅。
君體稟河靈,神資岳(甚)秀,桂質蘭儀。點弱露以懷芳;松心□節,□□□□□□□□□成。自(目)□□朗,若新蘅之當春,初荷之出水。入孝出第,邦閭有名。雖黃金未應,無慚郭氏友朋。□□交遊□□□□超遙蒙箏人表,年廿七,遭父憂。寢食過禮,泣血情深。假使曾、柴更世,寧異今德?既傾乾覆,唯恃坤慈。
冬溫夏凊,曉夕承奉。家貧致養,不辭採運之懃(勤)。年卅九,丁母艱。勺飲不入,偷魂七朝。磬力盡思,備之生死。脫時當宣尼無愧。深嘆每事過人。孤風獨起,令譽日新,聲馳天紫。以延昌中出身,除奉朝請,優遊文省;朋儕慕其雅尚。朝廷以君蔭望如此,德□宣暢。以熙平之年除魯郡太守。治民以禮,移風以樂;如傷之痛,無怠於夙宵;若子之愛,有懷於心目。是使學校克(剋)修,比屋清業。農棄(桑)勸課,田織以登。入璄(境)觀朝,莫不禮讓。化感無心,草石如(知)變。恩及泉水(木),禽魚自安。勝殘不待;賒年有成。期月而已。遂令講習之音,再聲於闕里;來蘇之歌,復詠於洙(誅)中。京兆五守。無以剋(克)加;河南二尹,裁可若茲。雖名位未上,風□□□且易俗之□。黃侯不足比功。宵魚之感,密子寧獨稱德?至乃辭金、退玉之貞耿、撥葵去織之信義,方之我君,今猶古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實恐韶曦遷影,東風改吹,盡地民庶,逆深泫慕。是以,刊石題詠,以旌盛美。誠文能式,闡鴻□庶,揚烋烈□。其辭曰:
氏煥天文,體承帝胤。神秀春方,靈源在震。積石千尋,長松萬刃。軒冕周漢,冠蓋魏晉。河靈岳秀,月起景飛。窮神開照,式誕英徽。高山仰止,從善如歸。唯德是蹈,唯仁是依。棲遲下庭,素心若雪。鸖(鶴)響難留,清音遐發。天心乃眷,觀光玉闕。浣紱紫河,承華煙月。妙簡唯□,剖符儒鄉。分金沂道,裂錦鄒方。春明好養,溫而□霜。乃如之人,寔(實)國之良。禮樂□□□□□□□□恤,小大以情,洗濯此群。雲褰天淨,千里開明。學建禮修(備),風教反正。野畔讓耕。林中□□□□□□□□□□中衣可改,留我明聖。何以勿剪,恩深在民。何以鳧憘,風化移新。飲河止滿,度海迷津。勒石圖□,永□□□□。
……蕩寇將軍,魯郡丞北平□□□。參軍事廣平宋撫民。義主驤府騎兵參軍驤威府長史征魯府治城軍主□軍□。義主本郡二政主簿□□□。義主顏路。義主離狐令宋承憘。汾陽縣義主南城令嚴孝武。義主□賢文。
……陽平縣義主、州主簿王盆生。
造頌四年正光三年正月廿三日訖。
【碑陰】
郡中正爰孝伯。中正顏文遠。
魯郡白法相。
功曹史孔暉祖。督魯弁新陽。
主薄大□元哲。督汶陽弁二縣令。
魯縣令杜僧壽。汶陽縣令明景欣。
鄒縣令韓鹹。陽平縣令衛安族。
開(弁)縣令董文定。新陽縣令崔鹹。
魯郡士望等。孔文惝,韋(希)齋。□□□。孔文□。孔□□。宋延年。王崇吉。韋文祖。韋清龍。王天念。愛景哲。□春壽。王順義。□□□。□□□。王興□。王世遵。王文進。□□隆。沈羅侯。王長佐。敢(嚴)祖樹。王懷月。條苗□。王懷雍。王伯欣。柏奴□。嚴武□。孔伏恩。孔□度。柏桃林。□官王珍度(慶)。
□事張伯奴.錄事孔神祚。
西曹掾李神虎。戶曹掾董榮祚。戶曹掾卜僧禮。金曹掾夏暎祖。租曹掾夏驃騎。租曹掾夏榮(眾)貴。兵曹掾顏榮茂。法曹掾薛胡仁。法曹掾苗祖憐。集曹掾孔景進。集曹掾孫靈援。西曹佐星桃符。西曹佐泰榮族。戶曹佐卜天□。戶曹佐王德仁。戶曹佐邵虎標。戶曹佐樊道融。戶曹佐任榮族。金曹佐彭神景。金曹佐張靈祚。
租曹佐任文建。租曹佐夏萬秋。祖曹佐張眾德。兵曹佐苗桃符。兵曹佐夏文擠法曹佐尚神暉。法曹佐□□□。法曹佐李智恷。法曹佐常丘景祥。集曹佐王道援。集曹佐朱伯憘。
魯縣族望。□貳。□從授。顏驃。白文雍。□萇生。王寄生。張神征。□廣由。□□。任道懷。鄒天佑。高堆。柏聰明。張虎文。辛伯仁。胡外之。於曇嵩。胡方進。成難生。顏龜。□普憘。陳叔軌。成規之。□業治。孔騎之。顏乞。顏暈蘭。張僧坦。王道林。張句生。張閃於景暈。成惠。高曇貴。張兆脫。許畲。孫寄生。張升。張顯和成洛州。王願生。
汶陽縣族望。鮑黃頭。高文景。彭定安。彭超越。孫文俊。成公興。孫文慎。若奉伯。管幽州。
鄒縣族望。徐伯援。
陽平縣族望。吳安世。聶□。
弁縣族望。雋伯符。陳道憐。公乘伏德。
新陽縣族望。田忘烏。□□□。□□□。樊可憘。田天明。雷天寶。田肆□。雷僧強。梅天念。雷天恩。雷良振。田宜標。萬方貴。梅僧援。雷普明。田阿清。田惠明。雷乞德。田祖憘。田武男。田□儀
(說明:“□”為已湮滅不可識別的文字;帶外框的字型為疑似或據文意等補全的殘字)
創作背景
此碑為郡邑吏民頌揚魯郡太守張猛龍的德行而建。張猛龍史書無記載,不知其詳,但據碑刻所記,他是一個興辦學校的人。朱彝尊在《
曝書亭集》中說:“《魏魯郡太守張猛龍碑》,建自正光三年,其得列孔林者,以當時有興起學校之功也。”北魏時,崇信佛教,較之魏晉清談尤甚,張猛龍能在那個時候尊師重道,興辦學校,可以說是一個介然特立的人。
從大的背景來看,北魏時期, 社會局勢動盪不安, 人們通過佛教思想得以精神寄託、安慰。同時期,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實施改革、積極吸收南方文化,不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書法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時,人們不斷修建寺廟,造石窟以求消災得福。同時,由於佛道、老莊思想的滲透,北朝倡導尚武精神,同時也使《張猛龍碑》流露出豪放縱逸的藝術風格。
藝術鑑賞
筆法
《張猛龍碑》的筆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筆法主要基調是方圓兼備,以方筆為主。2.少數字近方少圓,點畫較為方博。3.少數字近圓少方,點畫以提為主,提中有頓。4.部分字有行書筆意。
《張猛龍碑》以方筆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橫生,筆處稜角分明,筆畫上表現了力的強度;氣質上豪健潑辣,渾勁厚實。亦用圓筆,圓筆凝重端穩,氣勢雄強,筆鋒雄強敦厚,瀟灑自然,創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
以下是對於《張猛龍碑》典型用筆的簡要分析:
一、點法
魏碑中的點畫,凡點必側,不是向左傾,就是向右傾,《張猛龍碑》中的點畫,雖以方筆為主,但在點畫的運用上,亦合乎“側鋒峻落,回鋒收筆”的書法美學原則。
二、橫
《張猛龍碑》的橫畫,以方橫為主,亦有圓者。橫畫沉著厚重,氣勢雄渾,符合當時北朝人粗曠的性格特點。起筆有藏有露,變化多端,其基本寫法為逆鋒起筆向右折,豎下筆,截成方頭,然後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筆,頓筆,然後,向左回鋒收筆。《張猛龍碑》最富有特點的橫畫便是左低右高之勢,橫畫起筆或圓或方,起筆角度多變;橫畫向右上方傾斜,呈俯仰之勢;橫畫重疊,卻各具姿態,無一雷同。如“辭”字:“舌”部首筆露鋒豎切取側勢,然後捻管外旋,筆毫由側鋒轉為中鋒,至尾端提鋒收筆。次筆,藏鋒入筆,體態向右上方傾斜,方圓結合,中實內涵。“辛”部,橫畫較密集,長短橫交錯,用筆方法大同小異,但卻通過粗細和體式的變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豎
《張猛龍碑》中豎畫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垂露,二是懸針。筆鋒先由下而上逆行,頓成方筆;稍提筆,中鋒向下運行,至末端頓筆,回鋒向上收筆; 懸針與垂露的差別主要是收筆的動作,一是筆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張猛龍碑》中“撇”的形態有很多種,主要有短撇、長腰撇、豎撇、回鋒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長撇,具有飄逸多姿、曲中盡美的特色。起筆或方切或圓轉,方圓富於變化;翻鋒轉入中鋒行筆,略有彎意,筆意自然;至收筆處筆鋒稍停,在向左強力撇出。如“春”字的撇畫,較方厚,逆鋒先向右上,頓筆後迴轉筆鋒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鋒行筆。 撇畫較長,筆畫富有變化,顯得強而有力。
五、捺
《張猛龍碑》中的捺畫,筆勢開張,其形態呈一波三折,其關鍵處是在筆鋒行至捺根部位時。起筆或藏於前一筆畫之中,或切鋒起筆;捺畫較平直,少弧度; 收筆形態多變,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態,或轉筆回鋒,向左上收筆,形方亦圓。如“之”字的捺畫,豎切露鋒起筆,著力過筆澀向右下,至尾端,筆盡勢收,氣勢逆回有力。
六、鉤
《張猛龍碑》中鉤法形態多變,或方勁有力或呈外方內圓之態; 筆法豐富,或提或按,或搶或蹲,出鉤方向也不盡相同。書寫方法為出鉤前要蓄勢,然後順勢捻管調鋒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給人以鍵、銳之感。
線條
《張猛龍碑》線條爽朗、勁健,線條在筆者的書寫中運動,再加上技法的巧妙運用,運動在不規則中震顫,線條的輪廓戥呈現出微小的起伏變化,賦予了線條自己的生命力。《張猛龍碑》工整而不呆板、清逸而不浮華、秀雅而不媚俗,屬於寫刻雙能的難得碑版。
由於是碑刻的原因,《張猛龍碑》的線條挺立,如長刀大戟,可口鋒利,大多都是斬釘截鐵的方形起筆,線條挺立,剛硬穩健,但是比起前期的造像記,從《張猛龍碑》身上已經可見南北的融合,逐漸的趨向於秀逸了,從穩健的線條中,能看出撇捺的秀美的弧度,可見已經融入了南方帖學的筆意,不再像前期那么的生硬。
結體
在結體上,其一,整個碑刻布局安排自然,疏密有度。《張猛龍碑》字形的疏密是由筆畫的粗細變化形成的。魏碑自隸書演變而來,而隸書在漢代形成,從漢代的書法、瓦當,印章中都可以看出,隨字形結構的疏密程度來安排筆畫,可以看出分配並不均勻。鄧石如形容這類字結體為“字畫疏處可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其二,主次錯落相應,布白虛實結合。《張猛龍碑》中最突出的地方和隸書相同,便是橫畫與撇捺,豎線相對與橫畫與撇捺來說較收斂一些。有些豎線,例如“有”這個字的懸針豎劃也為長而挺拔之筆,但縱觀整個刻石布局,並不是主流。主筆是一個字的突出炫熠之處。《張猛龍碑》之所以能有細密之妙,正是因為它放的開、收的住,也就是富有大膽放疏之處。大膽而又巧妙的布局,才能於虛實之中從生態勢。如“節”字右上的大塊布白,使整個字內緊外收,賦予字以一種特殊的生命之美。其三結字錯落生趣。《張猛龍碑》雖體勢欹側,但統一性很強。疏密變化為求體勢之美,而錯落變化為的是打破常規法度,求的是一種“醜”美。這也是魏碑的共同之美。如“露”字的上半部分是向左錯位,“侍”字下豎鉤與正常寫法相比是向左錯位的變化手法。幾個字都為左上右下的變化之勢,更誇張的字如“歸”字的下一橫掠筆更為誇張。這種變化方式在洛陽時期的楷書中時常見到。《張猛龍碑》中蘊含著很濃厚的篆隸的味道,北魏石刻有很多的書者,工匠隨意的增減筆畫。通過《張猛龍碑》就不難看出魏碑中字形紛繁,異字連篇。
章法
《張猛龍碑》的章法形式也迥異於其他同時期的碑版、墓誌等書法作品。墓誌、造像由於書寫空間的方正、狹小,故而多有界格,字距、行距較為均勻、齊整。章法形式上給人以規範整肅之感。而《張猛龍碑》的形質較大,通篇氣勢恢宏,章法上講求行距大於字距,注重縱行,不拘橫列,勢取縱式,是北魏書法作品中較為獨特的章法風格。在行與行、字與字之間,注意左顧右盼、疏密有致,“陰陽調合”,有韻律感鮮明、躍動感強烈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清·
楊守敬:“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學書邇言》)
清·
包世臣:“正書《張猛龍》足繼大令,《龍藏寺》足繼右軍。”(《藝舟雙楫》)
清
康有為:“後世稱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傑出,諸體並立。然自吾觀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講結構,然向背往來伸縮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楊翬》、《賈思伯》、《張猛龍》也!其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期分批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采。作字工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張猛龍》為正體變態之宗。如周公制禮,事事皆美善。”“《張猛龍碑》結構為書家之至,而短長俯仰,各隨其體。吾於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其變化也。”(《廣藝舟雙楫》)
清·
沈曾植:“光緒中葉,學者始重《張猛龍碑》。然學如牛毛,成如麟角。北碑惟此骨韻俱高,斂分入篆。信本(歐陽詢)晚發瓣香,始皆在此。醴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近而度不和,化度(歐陽詢《化度寺碑》)骨近而氣不雄,信手造諧不可幾也。”“風力危峭,奄有鐘梁勝景,而終幅不染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海日樓札叢》)
現代·
啟功:“真書至六朝,體勢始定。著重羲獻之後,南如貝義淵,北如朱義章、王遠,偶於石刻見其姓名。其他巨匠,淹沒無聞者,不知凡幾,蓋當時風尚,例不書名也。《張猛龍碑》在北朝諸碑中,允為冠冕。龍門諸記,豪氣有餘,而未免於粗獷逼人;芒山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於千篇一律。惟此碑骨格權奇,富於變化,今之形,古之韻,備於其間,非他刻所能比擬。”(《論書絕句》)
後世影響
《張猛龍碑》為唐楷的形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初楷書大家歐陽詢、
虞世南就直接受《張猛龍碑》的影響。直到清代碑學的再次興起,魏碑重新受到重視,當時持別提倡《張猛龍碑》,許多書法家如王遐舉、徐本一、塗慶寶先生等無不受到《張猛龍碑》的影響。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自此,歷代的書法家在創新變革中也多從《張猛龍碑》汲取有益的精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為了展現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風采,於2007年11月15日發行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書法——楷書》,其中一枚便是《張猛龍碑》(右圖第一排第二列)。
歷史傳承
《張猛龍碑》原存孔廟同文門下,1978年移入東廡,1998年移入漢魏碑刻陳列館。
版本信息
諸家對此碑之考據不盡相同,宜綜合全面審之,而不能以一字之時代定全拓之時代,因為此碑拓本塗描偽本甚多。
明中葉拓本,首行“不復具載”之“具”字中間第三短橫完好,明末其間已泐一小塊。第二行“周宣王時”之“時”的“日”部完好,而且下也不連石花,稍晚則與下石花連。“時”右邊寺部可見三橫。第十八行“冠蓋普”之“蓋魏”之間石花僅如指頂,與兩間均不相連。
明拓本,第二行“時”之寺部尚可見兩橫第十行“冬溫夏清”之“冬”字完好無損,稍晚則“冬”字第二撇末端已有泐痕。第十七行“庶揚烈”之“庶”字完好。第十八行“蓋魏”間石花增大,但未傷及“蓋”字。
清初拓本,第十行“冬”字第二撇末端微損,第十八行“蓋魏”間石花已上連“蓋”字左下,“魏”字完好。
雍乾拓本,“蓋魏”兩字皆半損。
乾嘉拓本,第十行“冬溫夏清”之“冬夏”雖損猶存,第十八行“漢冠蓋魏晉河靈”七字全損。
鹹道拓本,第五行“第三子”之“三”字完好,第八行“松”字右下完好。稍舊拓本,首行“具”字右上尚未與石花相連,第六行“武宣王大沮”之“大”字完好。
近拓上截漫漶,損泐字畫更多,遠不如稍舊之拓。另外此碑在明清之間均未拓碑額與碑陰,完全者當為較晚拓本或碑額、碑陰系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