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給予的啟示

《寬容》給予的啟示 出自寒拾於2014年推出的散文集《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寬容》給予的啟示
  • 創作年代:2014
  • 作品出處:《我所認識的桂子山》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作者:寒拾
“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永恆的山脈向東西南北各個方向蜿蜒綿亘。
知識的小溪沿著深邃破敗的溪谷緩緩地流著。
它發源於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來的沼澤。
這條小溪並不象江河那樣彼瀾滾滾,但對於需求淺薄的村民來說,已經綽有餘裕。
晚上,村民們飲畢牲口,灌滿木桶,便心滿意足地坐下來,盡享天倫之樂。
守舊的老人們被攙扶出來,他們在蔭涼角落裡度過了整個白天。對著一本神秘莫測的古書苦思冥想。”
——《寬容 序言》
房龍先生的《寬容》不知道已經是第幾篇了,作為一部輕快書寫歷史的作品無疑是令人陶醉的。但陶醉之餘卻更令人反思,因為“寬容”這個詞有著太大的份量,它不僅僅體現在這個社會的變遷當中,也存在與每個個體的日常生活里。
中世紀的西方社會是他們所謂的“墮落的五百年”,在這幾個世紀當中更多的是宗教的迫害與專制王權的壓迫。宗教作為上帝在人間的唯一代表,它承載了太多普通人的寄託,也因此占有了太多的社會資源。
專制是誕生不寬容的土壤,偏見是人們相互仇殺的根源。
正如房龍先生總結的,人類的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出於懶惰的不寬容,二是處於無知的不寬容,三是處於自私自利的不寬容。
而我們更多的是處在自私自利當中,而這種根源卻是來源於我們的恐懼,對於未知的懷疑。人們在這種對自身安全極度的不確定的條件下,只得被迫選擇去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很容易陷於更大的無奈當中,而且在無形中對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呼籲寬容並不是反對鬥爭,一味去妥協彼此。消除不寬容恰恰需要鬥爭的勇氣和毅力,我們不能沒有原則地的去縱容。
任何不寬容都喜歡包裝一件寬容的外套,任何時候都需要堅守內在對於真理的認知,人不能被一些假象所矇騙。
中世紀西方的悲哀就在於這種集體的沉默,人們被專制與愚昧數千年來的曖昧所困惑,寧可相信宗教宣揚的悖論也不敢相信真理,甚至把一些追求真理的人親自送上火刑架斷頭台。
還有就是異教徒之間的迫害,都打著上帝的旗號,都宣揚善良與救贖,卻不斷給他人一些迫害的藉口,以此葬送無數人的生命。這是對於自身理念的盲目相信,並且擔心被別人所取代,當他們給別人製造恐懼的時候,其自身也活在深深的恐懼當中。
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無數勇敢的人為真理灑下的血最終映紅了大地,衝破黑暗,帶領人們告別蒙昧,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
但現實社會中卻有著更多的不寬容,因為不寬容從一個社會宗教蛻變到人心深處。大的社會氛圍要求我們寬容,但個人內心的不寬容卻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事實。
屠格涅夫說過:“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別人寬容的,但誰能說自己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現代人不寬容更多的是基於對寬容的期望不能達到預期的回報,其實我們應該明白寬容是痛苦的,但它的結果卻是甜蜜的。
敢於主動寬容的人是強大的,我們要明白一點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我們只有去寬容才能更好地接受別人的觀點,只有寬容我們才能和別人真正和睦相處。
克服不寬容,我們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別人思考的出發點,不應該站在自己的視角來忽視他人的處境。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出發點自然也不同,這就需要根據當事人的立場來分析。
克服不寬容更需要我們去整體審視一個人,不能僅僅觀其局部,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以偏概全。人的本能讓我們更容易記住仇恨淡忘恩情,所以這可以輕易造成我們把仇恨不斷放大,最終籠罩在不寬容的氛圍當中。要學會多角度,多方面地審視一個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偏見,看清更多的事實。
克服不寬容還需要我們有一個健全的思維和文化,人們喜歡以自己的評判來作為真偽的標準,唯有我們自身有足夠的判斷力才能更輕鬆地去認清本質,站在高角度的人才能看得更加全面。
所以說,“寬容”一詞雖然是我們極力提倡的,但時隔今日仍可以看出房龍先生的智慧,這是多么難的一個社會變遷史,同時是更加艱難的人類完善史。
2012年8月17日
虎泉小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