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水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人居環境,歷史文化,綜述,文化遺產,方言,紅色文化,文物古蹟,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部分客家人由梅縣、東莞等地遷至龍華,並發起建圩,龍華遂逐漸繁華起來。
民國時期,龍華設有鄉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龍華地區設龍華,民治等鄉。
1950年4月,寶安縣改鄉為區,龍華屬第三區(1955年秋改稱為觀瀾區)。
1958年3月,觀瀾區一分為三,分置觀瀾鄉、龍華鄉和石岩鄉。
1958年10月,龍華鄉與觀瀾鄉合併成立紅色人民公社,後更為觀瀾人民公社,社址設在觀瀾圩。
1961年7月,龍華從觀瀾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龍華人民公社,社址設在龍華圩。
1963年1月,又合併到觀瀾人民公社。
1975年7月,再分出。
1983年7月,改稱龍華區。
1986年10月,撤區設鎮。
1993年1月1日,寶安縣撤縣分設寶安、龍崗兩個區,龍華鎮轄屬寶安區。
2004年1月3日,撤鎮設街。
2006年4月29日,大浪街道由龍華街道析出。
2016年10月,龍華區成立,大浪街道隸屬於龍華區所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大浪街道下轄21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深圳市龍華區大浪南路54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氣候
大浪街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1933.3毫米。
水文
大浪街道擁有高峰水庫等6座水庫,總庫容量達780萬立方米,其中茜坑水廠日供水量達23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大浪街道山體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劃入生態控制線、水源保護區19.7平方公里。分布著陽台山、泥頭山及茜坑水庫等6座水庫,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生態特色明顯。
人口
截至2017年,大浪街道常住人口約32.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02萬人。
經濟
2018年,大浪街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61.16億元,同比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2.18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創下歷史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46億元,同比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額實現85.52億元,同比增長15.3%。新培育上市企業1家,總數達6家;規模以上企業突破500家,其中工業企業336家,全區排名第二;國高企業總數達567家,同比增加211家。以上三項指標總量在全區占比達30%以上。
交通運輸
大浪街道交通位置優越,截至2017年,大浪轄區道路總通車裡程達110公里(不含高、快速道路)。轄區有機荷高速、龍大高速、福龍路等高速及快速道路,有捷運4號線(
龍華線)、6號線(
光明線)以及布龍路、大浪南路、華榮—浪榮路、和平路、石龍路橫穿轄區。到達深圳市中心區、前海中心區、寶安機場只需30分鐘。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9年9月,大浪街道有公辦國小6所,公辦中學5所。
文化事業
2018年,大浪街道創辦全國首個
客家文化體驗中心,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龍華
客家文化藝術節”和羊台山實景山歌全國邀請賽,充分發掘大浪客家傳統文化底蘊。成功舉辦、協辦深圳時裝周和“大浪杯”全國女裝設計大賽等系列活動,指導建立深圳首個“藝之卉”時尚文化博物館。舉辦“星光大浪”等10餘場青工文化大賽,羊台山青工藝術團男聲合唱團被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評為“A級合唱團”,羊台山藝術團舞蹈團拿下深圳第十五屆“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廣場舞大賽金獎,《羊台山》雜誌、《浪花》報分別獲評深圳“優秀文學內刊獎”和“優秀城市內刊獎”。
體育事業
2018年,大浪街道在“龍華體彩杯”機關體育比賽中,取得羽毛球團體賽第一名、網球和桌球團體賽第二名、籃球團體賽第三名的好成績。
人居環境
2018年,大浪街道提升改造7條道路、5個公園、20座垃圾轉運站、13個公廁,對城中村3萬平方米邊角地塊進行改造提升,新建景觀雕塑小品4處;完成水源保護區內87家企業搬遷撤離,對62萬平方米裸露土地進行了揚塵污染整治,開展154次油煙專項整治行動,PM2.5年均濃度下降5%,持續處於優級水平。
歷史文化
綜述
大浪街道屬
客家人聚居區,其民俗風情以客家人習俗為主,最為獨特的有舞麒麟、
客家山歌、客家民謠等。
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遺——大船坑舞麒麟
大船坑舞麒麟始於明朝嘉靖年間(為謝氏祖先定居本地之始),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大船坑村的居民均為客家人,相傳先祖來自河南烏衣巷,後經福建遷入廣東。大船坑村的舞麒麟習俗,是客家民俗的典型體現。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用的“麒麟”長約六米,披紅掛綠,鮮艷奪目;舞蹈由拜前堂、走大圍、雙麟會、采青、游花園、打瞌睡、走大圍和三拜等套路組成。隨後有武術表演。表演時的伴奏樂器有鼓、銅鑼、銅鈸和嗩吶(當地人稱喜笛),演奏以”三齊頭“曲牌為主,悠揚的樂曲與麒麟舞蹈緊密配合,相得益彰。
大船坑的“舞麒麟”作為大船坑客家人幾百年來的民間傳統喜慶、祭奠等活動,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是中國民間民俗文化寶貴的財富。大船坑舞麒麟比較全面、完整地繼承了先輩舞麒麟的套路和表演技法,在深圳地方傳統舞蹈中具有代表性,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有一定影響力。
方言
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陽台山是東江縱隊的根據地之一,東江縱隊與深圳本地居民曾在此共同完成了“文化大營救”,從淪陷的港九孤島搶救出了茅盾、何香凝、鄒韜奮等愛國人士。
文物古蹟
虔貞女校
虔貞女校位於大浪街道
浪口社區東北角,為一座磚木結構的青灰色尖頂兩層小樓,創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是基督教教會女校舊址。在鼎盛時期,學生達數百人之多。新中國成立後,學校幾經變遷,先後改名為姜頭國小、浪口國小,1985年被合併到大浪國小後停辦,具有重要的宗教、女子教育歷史研究價值。2007年,學校被寶安區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督教浪口堂
浪口堂位於浪口社區,創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深圳市最古老的
福音堂,由當時巴色會法國傳教士畢安牧師來浪口傳道時建立。1994年12月,教堂由寶安區民族宗教科批准正式復堂,命名為基督教浪口堂。2003年8月,浪口堂在舊教堂側邊動工新建一座總面積為1780平方米的新教堂。主堂可容納700人聚會,副堂有詩班室、辦公室,附屬樓有母嬰室、兒童室、傳道人宿舍、接待房等。每周有主日崇拜及各種聚會活動。
風景名勝
陽台疊翠
陽台山森林公園(舊稱
羊台山)位於深圳市
寶安區石岩、
龍華區大浪與南山區西麗三地交界處,有大浪與石岩兩個主入口,總面積28.5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87米,有“深圳西部第一峰”之美稱。園內森林總覆蓋面積達98%以上,植被資源豐富,景色秀麗。“陽台疊翠”是
深圳八景之一。陽台山森林公園規劃為大陽台山登山攬勝區和小陽台山森林遊覽區。小陽台山森林遊覽區主要位於大浪境內,主入口處為大浪文化公園。
陽台山上野生動植物保護率較高,地下水資源豐富,石、泉、樹、果、野生動物及山巒構成美麗的海岸山巒生態旅遊環境。山泉水質甜美,清冽爽口。溪谷與山脊相間分布,錯落有致,山上林木茂盛。柿子是陽台山特有水果,成熟之季,樹掛金果、滿山飄香。
陽台山又是一座英雄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陽台山游擊區是東江縱隊,特別是港九大隊進行英勇戰鬥,打擊敵人的重要陣地。當地人民和東江游擊隊為搶救淪陷在港九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鄒韜奮、茅盾、何香凝等上演的“大營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