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科學思想

《周易》與科學思想

《周易》與科學思想是李佳忠先生髮表在《公訴人》2014年第4期,P79上的一篇學術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易》與科學思想
  • 論文作者:李佳忠
  • 發布刊物:《公訴人》
  • 發布時間:《公訴人》2014年第4期
  • 附載頁面:P79 《周易》與科學思想
周易》與科學思想
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怎么進行“易學”改革,只有科學地研究套用易,才能把東方特色
文化《周易》發揚光大。
■李佳忠 / 文
《周易》,堪稱一部奇書,不斷激起現代人對它的研究興趣。它奇偶錯綜形成的簡單符號系統,卻可
容納巨量的文化信息;它原是一本占卜書,竟被儒門列為“五經之首”,被道家尊為“三玄之一”,成為儒道兩家的共同經典,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哲學智慧的主要源頭。《周易》合經傳為一體,內容豐富涉及面甚廣。《易傳》,易之書也,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之道,而人道居中。天地自然之道,成為人道的依據,又可仰觀俯察。從另一視角看,易道又可以三分,既有《明於天之道》,觀乎天文,以
察時變的科學知識,更有“察於民之故”的人文理想。易道乃科學智慧,人文價值理想與神物崇拜意識三者的奇妙結合,三者既相區別又相聯繫。
《周易》研究,從漢、宋到現代,名家名派,層出不窮。通過考察歷史,可以發現古代科
學的多維發展格局,更可以看出近代易學的分化發展的大趨勢。
關於“科學易”與“人文易”的劃分,可以說,既有深遠的歷史淵源,又有現實的
客觀依據,還有近代人類哲學思潮的分化趨勢,即“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大趨勢”作為參照,因而是可行的。
經過漢、晉、南北朝,易學中象數與義理科學內容與哲學思辨均有很大發展,而邵雍朱熹仍特別重視占易,王夫之在堅持“易為君子謀”的前提下,也主張不廢除占易。但作為筮龜拜物教的占卜迷信,到近代歷史文化中逐步衰落。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怎么進行“易學”改革,只有科學地研究套用易學,才能把東方特色文化《周易》發揚光大。
人類的共同理想是世界大同,“天下和平”。世界文化史上,最早提出“天下和平”理想的就是《周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傳》寫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繫辭下第五章》就國家民族來說,發展道路不一,是謂“殊途”但均可相處於世界大家庭;就思想文化而言,百家異說,是謂百慮,但所嚮往的人類生活理想是一致的。正如日月陰陽相異,卻相互推移而產生光明;寒暑季節不同,卻相互推移而構成一歲。世界本應相反相成,多元統一。
同孔子《論語》中講“和為貴”《孟子》宣揚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禮記》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一脈相承。這一光輝思想理應成為規劃未來世界藍圖的指導思想。
《周易》認為日新、生生是宇宙萬物發展規律,也是人類發展的規律,無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總是不斷新舊相續,除舊布新。
“天人合一”既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宇宙觀,同時也是一種觀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把人與自然視為統一的整體,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應時刻注意同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處,要愛自己的生存環境。
展望未來,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利用現代科學的強大威力,人類造成生存危機,總會被人類自行解決。一個空氣清新、水源潔淨、山川秀麗的生態環境,終究會在人間實現。
(作者簡介:李佳忠,山東蘭陵縣魯城人,中國周易學文化交流學會研員,中國當代易學名家,魯南地區周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