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所謂古文說》是王國維所著作品,出自於《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史記》所謂古文說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秦並天下,同一文字,於是篆、隸行而古文、籀文廢。然漢初古文、籀文之書未嘗絕也。《史記·張丞相列傳》:“張丞相蒼好書律歷,秦時為御史,典柱下方書。”而許氏《說文·序》言“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蓋即“柱下方書”之一,是秦柱下之書至漢初未亡也。《太史公自序》言:“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而武帝元封三年,司馬遷為太史令, 史記石室金匱之書,是秦石室金匱之書至武帝時未亡也。故太史公修《史記》時所據古書,若《五帝德》,若《帝系姓》,若《諜記》,若《春秋歷譜諜》,若《國語》,若《春秋左氏傳》,若《孔氏弟子籍》,凡先秦六國遺書,非當時寫本者,皆謂之古文。《五帝本紀》云:“孔氏所傳宰予《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各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索隱》云:“古文謂《帝德》、《帝系》二書也。”是《五帝德》及《帝系姓》二篇本古文也。《三代世表》云:“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悉不同乖異。”是《諜記》與《終始五德傳》褚先生補《三代世表》引《黃帝終始傳》。是《終始五德傳》亦書命名。亦古文也。《十二諸侯年表》云:“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又云:“《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始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由是言之,太史公作《十二諸侯年表》,實為《春秋》、《國語》作目錄,故云“為成學治古文者要刪”,是《春秋》、《國語》皆古文也。《吳太伯世家》云:“余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荊蠻句吳兄弟也。”此即據《左氏傳》宮之奇所云“太伯、虞仲,太王之昭者”以為說,而謂之“《春秋》古文”,是太史公所見《春秋左氏傳》亦古文也。《七十二弟子列傳》云:“《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此孔氏古文非謂壁中書,乃謂孔氏所傳舊籍,而謂之古文,是《孔子弟子籍》亦古文也。然則太史公所謂古文,皆先秦寫本舊書,其文字雖已廢不用,然當時尚非難識,故《太史公自序》云:“年十歲則誦古文。”太史公自父談時已掌天官,其家宜有此種舊籍也。惟六藝之書為秦所焚,故古寫本較少。然漢中秘有《易》古文經,河間獻王有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固不獨孔壁書為然。至孔壁書出,於是《尚書》、《禮》、《春秋》、《論語》、《孝經》皆有古文。孔壁書之可貴,以其為古文經故,非徒以其文字為古文故也。蓋漢景、武間,距用古文之戰國時代不及百年,其識古文當較今日之識篆、隸為易。乃《論衡·正說》篇謂:“魯恭王得百篇《尚書》於屋壁中,使使者取視,莫能讀者。”作偽《孔安國尚書序》者仍之,謂:“科斗書廢已久,時人莫能知。”衛恆《四體書勢》亦云:“漢武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是亦疏矣。”求之《史記》,但云“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此數語,自來讀者多失其解。王氏念孫《讀書雜誌》用其子伯申氏之說曰:“當讀‘因以起其家’為句,‘《逸書》’二字連下讀。起,興起也。家,家法也。漢世《尚書》多用今文,自孔氏治古文經,讀之、說之,傳以教人,其後遂有古文家。是古文家法自孔氏興起也。故曰‘因以起其家’。”又云:《漢書·藝文志》曰“凡《書》九家”,謂孔氏《古文》,伏生《大傳》,歐、大、小夏侯說及劉向《五行傳記》,許商《五行傳記》,《逸周書》,《石渠議奏》也。《劉歆傳》曰“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謂《逸禮》、古文《尚書》、《春秋左氏》也。是古文《尚書》自為一家之證。《書序正義》引劉向《別錄》曰:“武帝末,民間有得《泰誓》,獻之。與博士使讀說之,數月皆起。”《後漢書·桓郁傳》注引華嶠書,明帝問郁曰: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人,學方起。帝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是起謂其學興起也。蓋古文《尚書》初出,其本與伏生所傳頗有異同,而尚無章句訓詁,安國因以今文定其章句,通其假借,讀而傳之,是謂“以今文讀之”,其所謂“讀”,與班孟堅所謂“齊人能正《蒼頡》讀”,馬季長所謂“杜子春始通《周官》讀”之“讀”,無以異也。然則安國之於古文《尚書》,其事業在讀之、起之,至於文字,蓋非當世所不復知如王仲任輩所云也。自武、昭以後,先秦古書傳世益少,其存者往往歸於秘府,於是古文之名漸為“壁中書”所專有。然秘府古文之書,學者亦類能讀之,如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邱經及費氏經;以中古文《尚書》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又謂《禮古經》與十七篇文多相似,多三十九篇。謂《孝經》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劉歆校秘書,見古文《春秋左氏傳》,大好之。子政父子皆未聞受古文字學,而均能讀其書,是古文訖西京之末尚非難識如王仲任輩所云也。嗣是訖後漢,如杜伯山、衛敬仲、徐巡、班孟堅、賈景伯、馬季長、鄭康成之徒,皆親見壁中書或其傳寫之本,然未有苦其難讀者,是古文難讀之說起於王仲任輩未見壁中書者。其說至魏、晉間而大盛。不知漢人初未嘗有是事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