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漢語文字)

創(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創(拼音:chuàng,chu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創讀chuàng時,《說文解字》認為本作“刱”。以第一次掘井表示事業上的初次去做。後作剏、剙、創。創讀chuāng時,本作。刅始見於西周金文,以刀口有血表示傷口,用作動詞指殺傷。後世並用“創”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
  • 拼音:chuàng,chuāng
  • 繁體:創
  • 部首:刂
  • 五筆:WBJH 
  • 倉頡:OULN 
  • 鄭碼:ODYK 
  • 字級:一級(編號:0494) 
  • 平水韻:去聲二十三漾,下平七陽
  • 注音字母:ㄔㄨㄤˋ,ㄔㄨㄤ
  • 筆畫數:2+4(部首+部首外)
  • 造字法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字:剏*、剙*、刅、刱(其餘見擴展圖冊)
  • 統一碼:基本區-521B 
  • 四角碼:82700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寫,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集成,中上古音,韻書集成,方音匯集,相關文化,社會影響,

文字溯源

創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在現存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中,“創傷”之“創(chuāng)”和“創造”之“創(chuàng)”被分列為兩個不同的字,前者以“刅”為正體。“刅”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字形是在“”字的基礎上再加一點(圖1、2)。“刃”本義指刀口,也泛指刀。“刅”多出的一點則表示刀刃所造成的創口。或以為是一個從側面看的雙手前垂並且站得趔趄的人,人手上和腳上都有一短橫,意指這個人的手腳有創傷。戰國文字或從立、從刃會意(圖3)。“刅”字下還列一個異體,隸定即為現代的“創”(圖5)。“創”是個形聲字,“”為形旁,“倉”為聲旁。“創”的構形意圖與“刅”並沒有本質差別,只是用“刀”這種致創的器物作為唯一的表義符號,形義之間的聯繫比較模糊而已。
《說文解字》認為“創造”之“創(chuàng)”本寫作“刱”(圖6),其中“”為意符,“刅”為聲符。農業興起以後,定居的生活方式及耕地選擇的要求都呼喚著井的出現,正所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在古人心目中,井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人類創造物,所以“刱”用“井”作意符。後來“刱”逐漸被棄置不用,為“創傷”之“創(chuāng)”所吞併。而“創(chuāng)”原來的正體“刅”或許因為構形意圖與擴大了的意義內涵不能相符,也同樣遭到了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創”。由於“創”唯一的表義符號“刀”與字義的聯繫較為鬆散因而也具有較大的兼容餘地,更適合充當完成了兼併任務的“創”字構形。換言之,用一個“刀”來較為模糊地既表示“創傷”又表示“創造”,還是可以得到人們認同的,因為刀的確既是一種造成創傷的器物,又是一種創造的工具,所以“創”也能流傳至今。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chuàng
動詞
開始做;第一次實現。
start(doing sth.);
do(sth.for the first time);
create
漢書·敘傳下》:“叔孫奉常,與時抑揚,稅介免胄,禮義是創。”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敬德公,這位起家立業的祖先創下了一條規矩。”
創業;創辦;首創
通過經營等而取得。


創收;創利;創匯
〈文言〉建造。

新唐書·李昭德傳》:“昭德規創文昌台及定鼎、上東諸門,標置華壯。”

〈文言〉撰寫,創作。
write
《論語·憲問》:“為命,裨諶草創之。”

〈文言〉超出;擴大。
expand
葉適《蔣公墓志銘》:“孰經常,孰橫斂,某創支,某定例。”

〈文言〉懲治;警戒。
punish
《尚書·益稷》:“予創若時。”

同“”。多見於俗文學作品。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我何玉鳳從十二歲一口單刀創了這幾年,什麼樣兒的事情都遇見過。”

名詞
〈文言〉初始。

酈道元《水經注·谷水》:“皇居創徙,宮極未就,止蹕於此。”

形容詞
前所未有的;獨到有新意的。


創舉;創見;創意
chuāng
名詞
傷口;外傷。
wound
戰國策·燕策三》:“秦王復擊軻(荊軻),被八創。”
史記·蕭相國世家》:“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創傷;刀創;創巨痛深
〈文言〉瘡。
scar
禮記·曲禮上》:“頭有創則沐。”
宋書·索虜傳》:“將士眼皆生創,死者太半。”

動詞
殺傷;打擊。
injure
韓非子·大體》:“雄駿不創壽於旗幢。”
《漢書·薛宣傳》:“宣子況為右曹侍郎,數聞其語,賕客楊明,欲令創鹹面目,使不居位。”
重創
〈文言〉砍;劈。
cut
魏源《〈海國圖志〉敘》:“鉤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井部】初亮切(chuàng)
刱,造法刱業也。從井刅聲。讀若創。
【卷四】【刃部】楚良切(chuāng)
刅,傷也。從刃從一。
創,或從刀倉聲。
〖注釋〗①“造法”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造’即‘刱’也。”②創:臣鉉等曰:今俗別作瘡,非是也。

說文解字注

【卷五】【井部】
“(刱)造法刱業也”註:蒙上文井者,法也”而言,故云造法剏業。《國語》、《孟子》字皆作創。趙氏、韋氏皆曰:創,造也。假借字也。
“從井刅聲,讀若創”註:初亮切。十部。
【卷四】【刃部】
“(刅)傷也”註:凡殺傷必以刃。
“從刃,從一”註:按鉉本篆作刅。鍇本篆作刄,今按當是從刃從一。一者,傷之象。𠟎之所入也。刅省則作刄。小徐本井部刱,米部粱皆從刄。考《桐柏廟碑梁字》、《羊竇》、《道碑粱字》、《五經文字》及《唐石經》梁、粱皆不作刅。今人作隸書梁、粱皆從刅。非古法。不可從也。楚良切。十部。
“創,刅或從倉”註:從刀倉聲也。凡刀創及創瘍字皆作此。俗變作𠛂、作瘡。多用創為𠛝字。
【注釋】①上文:指“㓝”字。

廣韻

初良切,平陽初 ‖倉聲陽部(chuāng)
創,《說文》曰:“傷也。”《禮》曰:“頭有創則沐。”今作瘡。初良切。又初亮切。三。
初亮切,去漾初 ‖倉聲陽部(chuàng)
𠛝,初也。《說文》曰:“造法剏業也。”初亮切。四。
創,上同。又初良切。
校釋:𠛝,依《說文》當作“刱”,從井刅聲。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創;部外筆畫:10
古文:戧、𠝀、𠛲
《唐韻》《集韻》《韻會》初良切。《正韻》初莊切,並音瘡。《說文》:傷也。本作刅,或作創。《徐曰》:此正刀創字。言刃所傷也。《前漢·曹參傳》:身被七十創。
又《前漢·班固敘傳》:禮義是創。註:師古曰:創,始造之,音初良反。
又《唐韻》:初亮切,瘡去聲。始也,造也。《孟子》:創業垂統。
又傷也。《前漢·匈奴傳》:人民創艾戰𨷖。
又懲也。《書·益稷》:子創若時。註:禹自言懲丹朱之惡,不敢慢游也。
又《集韻》:千羊切,音鏘。瑲,或作創。瑲瑲,玉聲。
又《玉篇》:古文瘡字。《禮·曲禮》:頭有創,則沐。餘詳疒部十畫。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創(漢語文字)
《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創(漢語文字)
字形對比(上:521B;下:5275)

書寫提示

創(漢語文字)
“創”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人”的末筆捺改點。
【寫法】❶“倉”寬“刂”窄,頂部“倉”低,底部“刀”低。❷“倉”,點收於豎中線右側;“㔾”,㇆(橫折鉤)的橫段在橫中線,乚(豎彎鉤)包圍㇆(橫折鉤),鉤部在豎中線。❸“刂”兩筆中點都在橫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創、刱
高本漢系統

tʂʰ
i̯aŋ
先秦
創、刱
王力系統
tʃʰ
ǐaŋ
先秦
創、刱
董同龢系統
tsʰ
先秦
創、刱
周法高系統
tsʰ
iaŋ
先秦
創、刱
李方桂系統
tsh
rjang
jang
jang
隋唐
創、刱
高本漢系統

tʂʰ
i̯aŋ
隋唐
創、刱
王力系統

tʃʰ
ǐaŋ
隋唐
創、刱
董同龢系統

tʃʰ
jɑŋ
隋唐
創、刱
周法高系統

tʂʰ
iɑŋ
隋唐
創、刱
李方桂系統

tṣh
jang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次清
初良切
tʃʰj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次清
初亮切
tʃʰjɑ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次清
千羊切
tsʰiɑŋ
平聲
下平十陽

開口呼
次清
初良切
tʃʰiɑŋ
去聲
四十一漾

開口呼
次清
楚亮切
tʃʰiɑŋ
韻略


平聲





初莊切



去聲





楚亮切

增韻


平聲





齒良切



平聲





初莊切



去聲





楚亮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穿

合口呼

次清

ʈʂʼ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葉窓去聲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穿


次清
齒良切
tʃ‘iaŋ

平聲
十七陽
穿


次清
初莊切
tʃ‘uaŋ

去聲
十七漾
穿


次清
楚浪切
tʃ‘ua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剛講降角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方音匯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uaŋ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北京官話
北京
tʂʰuaŋ
51
去聲
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uaŋ
213
陰平
創傷
冀魯官話
濟南
tʂʰuaŋ
21
去聲
創造
中原官話
西安
pfʰaŋ
21
陰平
創傷
中原官話
西安
pfʰaŋ
55
去聲
創造
西南官話
武漢
tsʰaŋ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成都
tsʰuaŋ
13
去聲

江淮官話
合肥
tsʰaŋ
35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tsʰuaŋ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sʰu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sʰɒŋ
44
陰平
創傷
吳語
蘇州
tsʰɒŋ
52
上聲
創造
吳語
溫州
tsʰuɔ
44
陰平
創傷
吳語
溫州
tsʰuɔ
42
陰去
創造
湘語
長沙
tɕʰyan
33
陰平
創傷
湘語
長沙
tɕʰyan
33
陰平
創造。未註明異讀原因
湘語
長沙
tɕʰyan
45
陰去
湘語
雙峰
tsʰɒŋ
55
陰平
創傷
湘語
雙峰
tsʰɒŋ
35
陰去
創造
贛語
南昌
tsʰɔŋ
44
陰平
創傷
贛語
南昌
tsʰɔŋ
45
陰上
創造
客家話
梅縣
tsʰɔ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tʃʰɔŋ
53/55
陰平
創傷
粵語
廣州
tʃʰɔŋ
33
陰去
創造
粵語
陽江
tʃʰɔŋ
21
上聲

閩語
廈門
tsʰɔŋ
11
陰去
創造;創傷文讀
閩語
廈門
tsʰŋ
11
陰去
創傷,白讀
閩語
潮州
tsʰaŋ
213
陰去

閩語
福州
tsʰouŋ
44
陰平
創傷
閩語
福州
tsʰauŋ
213
陰去
創造
閩語
建甌
tsʰɔŋ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漢語方音字彙》

相關文化

“創”和“闖”,這兩個字讀音相近、內涵相承,勾勒出給中國社會帶來深刻變革的一種氣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單指科技、商業、文化等領域的“創”,它尤其在意觀念之“創”、制度之“創”。觀念和制度創新的魅力就在於,它可以激發億萬民眾的創造活力,並將之提升為中國經濟“新引擎”。這個“創”接續的,便是發軔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樣一種“闖”的精神。某種意義上講,“創”的氣質,就是改革氣質的詮釋。

社會影響

2017年12月15日,在“2017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中,“創”字被評為2017年度漢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