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諸葛亮作品)

出師表(諸葛亮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這篇表文以議論為主,兼用記敘和抒情。以懇切委婉的言辭勸勉後主要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此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同時也表達自己以身許國,忠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此篇文章入選人教版國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教科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出師表
  • 作品別名:前出師表
  • 創作年代:建興五年(227年)
  • 作品出處:《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
  • 文學體裁:表
  • 作者:諸葛亮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臣亮言:先帝(1)創業(2)未半而中道(3)崩殂(4),今(5)天下三分(6),益州疲弊(7),此(8)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9)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10)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11),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13)先帝遺德,恢弘(15)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16),引喻失義(17),以塞忠諫之路也(18)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19);陟罰臧否(20),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21)及為忠善者(22),宜付有司(23)論其刑賞(24),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5);不宜偏私(26),使內外異法也(27)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28),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29):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30),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31),有所廣益(32)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33),曉暢(34)軍事,試用(35)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36):愚以為營(37)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38)和睦,優劣得所(39)
親賢臣,遠小人(40),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41)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42)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43)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44),可計日(45)而待也。
臣本布衣(46),躬耕於(47)南陽(48),苟全(49)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50)。先帝不以臣卑鄙(51),猥(52)自枉屈,三顧(53)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54),遂許先帝以驅馳(55)。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56)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57)。受命以來,夙夜憂嘆(58),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59),深入不毛(6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61),當獎率(62)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63),攘除奸凶(64),興復漢室,還於舊都(65)。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66)。至於斟酌損益(67),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68),不效,則治臣之罪(69),以告(70)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71),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72),以彰其咎(73);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74),察納雅言(75),深追先帝遺詔(76)。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77)遠離,臨表涕零(78),不知所言(79)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先帝:指漢昭烈帝劉備。先,尊稱死去的人。
(2)創:開創,創立;業:統一天下的大業。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時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出師表(諸葛亮作品)
(5)今:現在。
(6)三分:天下分為孫權,曹操,劉備三大勢力。
(7)益州疲弊:弱,處境艱難;益州:漢代行政區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陝西省一帶,這裡指蜀漢。疲弊(pí bì):人力缺乏,物力缺無,民生凋敝。
(8)此:這;誠:的確,實在;之:的;秋:時,時候,這裡指關鍵時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衛:護衛;懈:鬆懈,懈怠;於:在;內:皇宮中。
(10)忘身:捨身忘死,奮不顧身。
(11)蓋:原來;追:追念;殊遇:優待,厚遇。
(12)誠:的確,確實;宜:應該。
(13)開張聖聽:擴大聖明的聽聞,意思是要後主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開張,擴大。
(14)光:發揚光大,用作動詞;遺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發揚擴大,用作動詞。恢,大。弘,大,寬,這裡是動詞,也做“恢宏”;氣:志氣。
(16)妄自菲薄:過於看輕自己;妄:過分;菲薄:小看,輕視。
(17)引喻失義:講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喻:比如;義:適宜、恰當。
(18)以:以致(與以傷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諫:勸諫。
(19)宮:指皇宮;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獎勵;罰:懲罰;臧否(pǐ):善惡,這裡用作動詞,意思是評論人物好壞。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觸犯科條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條,法令。
(22)及:以及;為:做。
(23)有司:職有專司,就是專門管理某種事情的官吏。
(24)刑:罰。
(25)昭:顯示,表明;平:公平;明:嚴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內外異法:內宮和外府刑賞之法不同。內外,指內宮和外府。異法,刑賞之法不同。
(28)志:志向;慮:思想,心思;忠純:忠誠純正。
(29)簡:選擇;一說通“揀”,挑選;拔:選拔;遺(wèi):給予。
(30)悉以咨之:都拿來跟他們商量。悉,全部;咨:詢問,商議,徵求意見;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補闕漏: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裨(bì):補;闕(quē),通“缺”,缺點,疏漏。
(32)有所廣益:有所啟發和幫助。廣益:增益;益,好處。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曉暢:精通。
(35)試用:任用。
(36)督:武職,向寵曾為中部督(禁衛軍統帥)。
(37)營:軍營、軍隊。
(38)行(háng)陣:指部隊。
(39)優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40)小人:晚輩,下人,這裡指宦官。
(41)傾頹:傾覆衰敗。
(42)痛恨:痛惜,遺憾。
(43)死節:為國而死的氣節,能夠以死報國。
(44)隆:興盛。
(45)計日:計算著天數,指時日不遠。
(46)布衣:平民;百姓。
(47)躬:親自;耕:耕種。
(48)南陽: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城西一帶。
(49)苟:苟且;全:保全。
(50)聞達:顯達揚名,揚名顯貴。
(51)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見識短淺。卑:身份低微;鄙:地處偏遠,與今義不同。
(52)猥(wěi):辱,這裡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駕屈就。
(53)顧:探望。
(54)感激:有所感而情緒激動。
(55)許:答應;驅馳:奔走效勞。
(56)有:通“又”,跟在數詞後面表示約數。
(57)臨崩寄臣以大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並且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臨:將要,臨近。
(58)夙夜憂嘆:早晚憂慮嘆息。
(59)瀘: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60)不毛:不長草木,這裡指人煙稀少的地方。毛,莊稼,苗。
(61)兵:武器;甲:裝備。
(62)獎率:獎賞率領。
(63)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駑:劣馬,走不快的馬,指才能低劣。鈍:刀刃不鋒利。
(64)攘(rǎng)除:排除,剷除;奸凶:奸邪兇惡之人,此指曹魏政權。
(65)還:回;於:到;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66)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職責本分。所以:用來...的是
(67)斟酌損益(zhēn zhuó sǔn yì):斟情酌理、有所興辦。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處理事務)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損:除去;益:興辦,增加。
(68)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把討伐曹魏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托:託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務。
(69)不效則治臣之罪:沒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70)告:告慰,告祭。
(71)興德之言:發揚陛下恩德的忠言。
(72)慢:怠慢,疏忽,指不盡職。
(73)彰其咎:揭示他們的過失。彰:表明,顯揚;咎:過失,罪。
(74)咨諏(zōu)善道:詢問(治國的)良策。諏(zōu),詢問,諮詢。
(75)察納:識別採納。察:明察;雅言:正確的言論,正言,合理的意見。
(76)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遺詔:劉備給後主的遺詔,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遺詔:皇帝在臨終時所發的詔令。
(77)當:在……時候。
(78)臨:面對;涕:眼淚;零:落下。
(79)不知所言: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白話譯文

先帝創業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為三國,我們蜀漢國立困弊,這真是危急存亡的時刻啊。然而侍衛臣僚在內勤勞不懈,忠心的將士在外捨身忘死,這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進行報答。您應該廣泛聽取臣下的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的美德。激發志士的勇氣,不應當妄自菲薄。援引不恰當的譬喻,以堵塞忠言進諫的道路。
宮禁中的侍衛、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個整體,賞罰褒貶,不應有所不同。如有作惡違法的人,或行為忠善的人,都應該交給主管官吏評定對他們的懲獎,以顯示陛下處理國事的公正嚴明。不應該有所偏愛,使宮內宮外執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誠實、心志忠貞純潔的人,因此先帝選拔他們留給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去諮詢他們,然後施行,必能彌補缺失,集思廣益。
將軍向寵,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曉軍事。過去經過試用,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去咨問於他,必能使軍隊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前漢所以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後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時,每次與臣談論這事,未嘗不嘆息而痛恨桓帝、靈帝時期的腐敗。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善良、守節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會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田。只想在亂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間揚名顯身。先帝不因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廬中來拜訪我。向我詢問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動奮發,而同意為先帝奔走效力。後來遭遇失敗,我在軍事失利之際接受任命。形勢危急之時奉命出使,從這以來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惟恐託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損於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瀘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甲已經充足,我應當勉勵統率三軍,北定中原,以便竭盡我拙劣的能力。掃除奸邪、興復漢室、返還舊都。這是我用以報答先帝盡忠陛下的職責,至於處置日常之事,決定取捨損益,毫無保留地貢獻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漢賊、興復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於先帝的英靈。如果不能進獻增進聖德的忠言,那就責備郭攸之、費禕、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當謀求自強,徵詢臣下的意見,考察並採納正確的言論,深思先帝的遺詔。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現在即將遠離,一邊寫表,一邊流淚,真不知該說些什麼。

創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病死,將劉禪託付給諸葛亮。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比較正確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境內呈現興旺景象。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
出師表出師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闡述開張聖聽、內外同法、親信賢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後主勵精圖治,迅速改變龜縮於西南一隅的被動局面;下半部分,回顧自己的一生經歷,緬懷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務求成功的雄心壯志。
前半部分由勢入理,起筆崢嶸。表文第一節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聵的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蠑峻拔。在凸顯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予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開張聖”,“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係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係忠於先帝的高度來說,使人聞之諒心,思之動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廣開言路的意義,平平道來,邵對一個昏聵愚鈍的君主來說,顯然是不會有多大觸動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已“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勢跌宕。表文從第一部分的進諫,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筆,另入蹊徑,別開生面。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敘述,好象是逸枝衍蔓,與上下文聯繫不緊。其實,它與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實密。這是因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叫後主聽來覺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負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進一步啟發後主奮發圖強。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更不能前功盡棄。第四,寫出先帝的榜樣,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於敗軍之際,危難之間,仍委以重任,可見他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餘力不遺,使後主托之以討賊興復之任,且可免因率師北伐,小人進讒而不予信任,壞了大局。諸葛亮的這段敘述,系進一步打動後主的心,樂於接受前面的進言,又是臨別時的表白,實有深哀曲意。文章由進言轉而為自敘生平,宕開了筆墨,使文勢波瀾起伏,更為可觀。
由敘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繼敘二十一年遭際之後,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前面的論世、進言,抒情,到此結穴,出師表文的特點由此完全挑明。追言託孤之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僅室,還於舊都”,警拔爽截,鏗鏗振響,熠熠生光。《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里,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藉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

名家評論

南宋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南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丘維屏:“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

作者簡介

諸葛亮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早年避亂於荊州,隱居隴畝,藏器待時。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劉備三顧茅廬,始出。諸葛亮對他縱談天下形勢,並建議劉備聯合孫權,抗拒曹操,以益州為基地,興復漢室,此後一直佐劉備。建安十三年即聯孫權,在赤壁打敗曹操,取得荊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漢,拜為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備死後,後主劉禪襲位,諸葛亮盡心託孤,被封為武鄉候,主持朝政。諸葛亮志在北伐,於是東連孫吳,南收孟獲,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後因病卒於五丈原。有《諸葛武侯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