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兄妹開荒
- 類型:秧歌劇
- 創作人:王大化、李波
- 編劇:羊路由
- 創作時間:1943年
- 原名:《王二小開荒》
- 作曲:安波
基礎特點,歌詞,編演情況,作品影響,《兄妹開荒》,
基礎特點
秧歌劇《兄妹開荒》,音樂以陝北民間音樂為基礎,根據表現新的民眾生活的需要而加以發展。這是秧歌運動中產生的第一個秧歌劇。反映了新的社會生活,發展了民間傳統的秧歌。春節演出後,延安《解放日報》用整版篇幅刊載了劇本和音樂。並於同年4月24日發表社論《從春節宣傳看文藝的新方向》,社論中肯定《兄妹開荒》是一個“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劇”。它對秧歌運動的開展,對秧歌劇和後來的新歌劇創作,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秧歌原是流行於我國農村的一種民間藝術,是農民創造的藝術。其中的秧歌劇又說又唱,載歌載舞,生動活潑,富於表現力,有故事情節,大多短小精悍,因此格外受到農民的歡迎。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新秧歌運動,開始得最早,成就和影響也最大,帶動了整個解放區的民眾性的戲劇活動。
1943年2月5日,是農曆癸未年的春節。這一年春節期間的延安,特別是城南門外廣場,人山人海,各界軍民兩萬多人聚會,慶祝中美、中英訂立新約,廢除近代以來對華不平等條約。在新年和春節的宣傳工作中,魯藝一反過去只重視大型節目和劇場演出的慣例,而學習和採用了陝北秧歌和其他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創造了《大秧歌》、《擁軍花鼓》、《兄妹開荒》等節目。魯藝教師王大化、一年級學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開荒》受到熱烈歡迎。
歌詞
《兄妹開荒》(原名《王小二開荒》,王大化、安波、路由作),採用秧歌的形式,但摒棄了舊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調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農民形象和歡樂的勞動場面。其歌詞加起來也只有270多字:
男:雄雞雄雞高呀么高聲叫,叫得太陽紅又紅,身強力壯的小伙子,
合:怎么能躺在熱炕上作呀懶蟲
男:扛起鋤頭上呀上山崗,站在高崗上
合:好呀么好風光
男:站得高來看得遠那么依呀嗨
合:咱們的地方,到如今成了一個好解放區,那哈依喲嗨嗨哎嗨那哈依喲嗨, 到如今成了一個好解放區,那哈依喲嗨嗨哎嗨那哈依喲嗨。
女:太陽太陽當呀么當頭照, 送飯送飯走呀走一遭,哥哥刨地多辛苦!
合:怎么能餓著肚子來呀勞動?
女:挑起擔兒上呀上山崗,一頭是米麵饃,
合:一頭是熱米湯,
女:哥哥本是莊稼漢那么依呀嗨,送給他吃了,
合:要更加油來更加勁來,更多開荒,那哈依喲嗨嗨哎嗨那哈依喲嗨,要更加油來更加勁來,更多開荒, 那哈依喲嗨嗨哎嗨那哈依喲
濃郁的泥土氣息與農民特有的詼諧交織在一起,使一齣劇情十分簡單的小戲演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給人以煥然一新的強烈印象。毛澤東也在黃土飛揚的大風中坐在長板凳上觀看,李波回憶說:“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層黃土,但他並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風,這時毛主席身邊的一個人往他嘴上捂了個大白口罩,毛主席馬上用手扒拉開,只是興奮地張著嘴哈哈大笑。”秧歌劇《兄妹開荒》在春節的演出,一下子轟動了,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幹部,都非常喜歡。
編演情況
《兄妹開荒》是王大化參加編劇和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劇,這齣戲,給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
艾克斯在《嶄新時代,嶄新的文藝》一文中,敘述了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藝活動的盛況時說:“魯藝秧歌隊百餘人今起連續在楊家嶺、中央黨校、文化溝、聯防司令部等處表演。領頭工農形象,手持斧頭鐮刀。新節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開荒》,毛主席、朱總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時、陳雲同志看後,認為很好。毛主席連連點頭,贊道:‘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你們覺得怎樣?’朱總司令說:‘不錯,今年的節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藝創作,就是要密切結合政治運動和生產鬥爭啊!’”
當時延安的老百姓,他們一面跟著秧歌隊跑,一面高聲邀約著說:“去看王大化!”他們看了一場又一場,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
一時之間,《兄妹開荒》不僅風行於各解放區,就是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也曾得到熱烈的讚揚。王大化曾寫了一篇文章③,介紹他演《兄妹開荒》的創作經過,文章寫得很實際,也很有水平,他原原本本介紹了他怎樣向人民民眾學習,怎樣不斷地發現自己的缺點,怎樣逐步做到從外貌到思想感情、從形式到內容一步步地接近角色。
當時任延安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釗同志在《我所認識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談到她看《兄妹開荒》的感受:“《兄妹開荒》是解放了的嶄新型的農民形象,服飾動作,說不出的自然和諧,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的陝北農民的風光,被他們兩個演員演活了,大家被他們傑出的演技迷住了”。④
③《解放日報》1943年3月25日標題為《《兄妹開荒》的演出談起——一個演員創作經過的片斷》。此文在重慶《新華日報》轉載過,後來又被選入《新歌劇問題討論集》。
④《解放日報》1947年1月19日。
作品影響
《兄妹開荒》
武強年畫《兄妹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