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俗文學史
- 作者:鄭振鐸
- 字數:482.5千字
- 首版時間:1938年
- 類別:通俗文學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內容特徵,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俗文學史》共14章,分別敘述古代歌謠、漢代的俗文學、六朝的民歌、唐代的民間歌賦、變文、宋金的雜劇詞、鼓子詞與諸宮調、元代的散曲、明代的民歌、寶卷、彈詞、鼓詞與子弟書、清代的民歌等的興起、流傳與演變情況。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何謂俗文學 第二章 古代的歌謠 第三章 漢代的俗文學 第四章 六朝的民歌 | 第五章 唐代的民間歌賦 第六章 變文 第七章 宋金的雜劇詞 第八章 鼓子詞與諸宮調 | 第九章 元代的散曲 第十章 明代的民歌 第十一章 寶卷 第十二章 彈詞 | 第十三章 鼓詞與子弟書 第十四章 清代的民歌 鄭振鐸先生學術年表 鄭振鐸與《中國俗文學史》 |
創作背景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民歌、戲曲、話本、小說、雜劇、鼓詞、唱本之類備受下層人民喜愛的通俗文藝,卻受到封建士大夫的鄙夷和排斥,不能登入大雅之堂。鄭振鐸摒棄這個錯誤觀念,為俗文學正名,與“正統文學”平起平坐。在艱難的抗日戰爭時期編著了《中國俗文學史》。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鄭振鐸認為,俗文學“產生於大眾之中,為大眾而寫作,表現著中國過去大再淋趨仔多數人民的痛苦和呼籲、歡愉和煩悶,戀愛的享受和別離的愁嘆,生活壓迫的反響,以及對於政治黑暗的抗爭。他們表現著另一個社會、另一種人生、另一方面的中國,和正統文學、貴族文學、為帝王養活著的許多文人學士們所寫作的東西里所表現的不同”。
鄭振鐸對俗文學從文體上將其分成五大類:
第一類詩歌;第二類小說;第三類戲曲,戲曲中可分三種:1、初期的戲文;2、雜劇; 3、地方戲;第四類講唱文學,可分為變文、諸宮詞、寶卷、彈詞、鼓詞;第五類遊戲文章。
作者確立了民間文學即俗文學觀點,認為“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從文學史和文學現象上分析,俗文學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為學士大夫恥探諒所重視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境臘”因為,“正統文學的範圍太狹小了”。許多本來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學,一旦被文人作為登入“大雅之堂”的敲門磚,加以製作,便墜入了難以發展的困況。如竹枝詞之類,本具清新剛健的民間歌謠特色,後為文人填詞入調,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魅力。所以,作者強調俗文學因而成為“己料體中國文學史主要的成恥乃凶分”,是“中國文學史的中心”。這樣立論的主要依據是:一、俗文學的特質是大眾的。大眾是民幾疊蜜辯間的平民百姓,為大眾所嗜好和喜悅的,正是大多數的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具有“民眾之口味”;二、作者是無名氏,屬於民間流傳之後加工完成的,顯然稱為集體創作。許多民歌和民間傳說,出現許多異文,正是這個明顯的標誌;三、具有流動性,多靠民間口頭傳唱,深入大眾中去;四、富新鮮性,即使“粗鄙”,也不失“鮮妍的色彩”;五、想像力奔放,表現民間習慣和傳統觀念,但亦有互相摸擬的缺陷;六、勇於引進新的東西,包括外來的事物和文體。
作者重視中國文學的行特點,劃定了俗文學的範圍。這不僅符合中國文學發展的實際,也符合口頭文學傳布逐步形成書面記錄之後,較為定型的體例本貌。如《明代的民歌》述及“文人學士們的作風在向死路上走去,而民間的作品卻仍是活人口上的東西,仍是活跳跳的生氣勃勃的東西。”這正是口頭文學少判姜的人民性的標誌,也是民間文學之所以是文學之源的實錄。作者肯定了“活人口上的東西”,肯定了民間文學的重要地位。不論近代,還是現代,貶斥口頭文學的現象屢見不鮮,歧視民間文學不登“大雅之堂”的言論也非少見,而作者著述該部史書,闡明自己的見地,衝破傳統輕蔑口頭文學的習慣勢力的羈絆,一掃長久貶低民間文學的偏見。
內容特徵
引用豐富的材料,從多角度、多方面闡述了中國民間文學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系統地展現了中國的俗文學。
一、詩歌,從民謠民歌到民間詞曲,形式多樣,品種不一,尤其敘述《詩·周南》及《召南》幾篇民間的結婚樂曲,和後代的《撒帳詞》等有些相同。指出《關睢》列為《詩》的首章,“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句,分明便是結婚的歌曲。
二、小說,側重敘介宋元以降的白話小說,這一部分,作者擬與戲曲另立專著,故不介紹戲曲,包括民間的戲文(傳奇)、雜劇和地方戲。
四、講唱文學,詳細敘述了變文、諸宮調、寶卷、彈詞、鼓詞等,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許多還是前所未見的。
五、遊戲文章,作者從“書本上的”“定形的”文學現象入手,多引用書面文獻中變了形的文學現象為例,進行必要的述介,而這一部分正是與眾不同的,不僅材料屬於僅見的,而且形成獨辟史書體系,也是僅有的。如變文,作為敦煌發現的重要文書,回答了“平話”怎么會突然在宋代產生出來?“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盛行於明清二代的寶卷、彈詞及鼓詞,到底是近代的產物呢,還是“古已有之”的?這些在文學史上長久未決的問題和“疑案”,從唐代出現的變文,作者進行細緻的說明。因為變文是“講唱”的,“講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這樣的文體,在中國是嶄新的,未之前有的”。
作品影響
《中國俗文學史》於1954年7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根據商務印書館的紙型重印,第一版印數一萬冊,很快售罄;1957年12月再版一萬五千五百冊,到了20世紀60年代,已難購到。20世紀80年代初,重印一次,早已脫銷。
《中國俗文學史》的面世,確是具有開拓性的,它建立了中國民間文學史體系,從而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研究中一個懸而未決的空白。
出版信息
《中國俗文學史》於民國27年(1938)8月,由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1954年由作家出版社根據原紙型再版。4年後,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從此被冷落30年,直至1984年才有上海書店的影印本;1996和1998年東方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相繼重印。1998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將該書收入《鄭振鐸全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在20世紀80年代,至少再版過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