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英文: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簡稱:“NPT”)又稱“防止核擴散條約”或“核不擴散條約”, 於1968年7月1日分別在莫斯科倫敦華盛頓開放簽字,當時有59個國家簽約加入。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該條約是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是戰後國際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條約達成以來,在推動核裁軍、阻止核擴散、促進核能造福人類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70年3月正式生效。截至2010年1月,締約國達189個。2020年3月10日,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外長關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聯合聲明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 外文名: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 NPT 
  • 簽約時間:1968年7月1日
  • 簽約地點莫斯科、倫敦、華盛頓
  • 生效日期:1970年3月5日 
  • 中國加入:1991年12月29日決定,1992年3月11日正式加入 
  • 首次簽約:美國、蘇聯、英國
  • 累計簽約:189個國家 
條約介紹,歷史背景,條約宗旨,中國主張,加入情況,主要內容,條約全文,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一條,附加議定書,重要審議,條約延長,審議會議,防止曲解,大事記,聯合聲明,

條約介紹

歷史背景

聯合國大會於1968年6月12日通過的關於禁止核武器擴散的條約。又稱《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7月1日在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開放簽署。1970年3月5日生效,有效期為25年。1995年5月11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與延期大會決定條約無限期延長。2000、2005、2010年先後舉行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截至2011年12月,共有190個國家批准或加入。美國、蘇聯(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成為條約正式承認的有核武器國家。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國未簽署條約。朝鮮於1985年4月加入條約,後於2003年1月退出。1957年8月,美國、英國、法國和加拿大向聯合國裁軍委員會提出防止核擴散問題。1959年,愛爾蘭在第13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防止核武器擴散的草案。1961年,愛爾蘭向第16屆聯大提出《關於防止核擴散的國際協定》草案。草案要求一切國家,特別是核國家應締結一項國際協定,保證不把核武器的控制權和製造此種武器的必要情報轉讓給不擁有此種武器的國家;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保證不製造此種武器或不以其他方式獲得對此種武器的控制權。同年12月4日,聯大通過該草案,成為第1665號決議。1962年3月,防止核擴散問題被列入十八國裁軍委員會談判日程,美、蘇就這一問題開始雙邊談判。1964年10月,中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後,美國擔心更多的國家成為核國家,便積極推動與蘇聯的談判。1967年8月24日,雙方向十八國裁軍委員會聯合提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草案。聯大於12月19日作出決議,要求十八國裁軍委員會於1968年3月15日前,將關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談判情況向大會提出書面報告。1968年1月18日,十八國裁軍委員會在日內瓦復會。3月11日,美、蘇共同提出一項聯合修正條約草案。該草案於3月14日提交聯大審議。1968年6月12日,聯大通過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草案。
美國和蘇聯代表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國和蘇聯代表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條約宗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

中國主張

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奉行不主張、不鼓勵、不從事核武器擴散,不幫助別國發展核武器的政策。1984年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後明確宣布,中國核出口嚴格遵循核不擴散原則。1990年,中國作為觀察員出席了條約第四次審議大會。199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2年3月9日,中國向英國、美國和俄羅斯三個條約保存國分別遞交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加入書。加入書指出,中國支持條約確定的目標,即防止核武器擴散、推動核裁軍、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並認為這三個目標是相互聯繫的;防止核武器擴散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實現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過程中的措施和步驟。加入書還申明,台灣當局以中國名義分別於1968年7月1日和1970年1月27日對該條約的簽署和批准是非法的和無效的。1995年5月,中國在該條約審議與延期大會上支持其無限期延長的決定,並推動大會不經投票通過了《核不擴散和裁軍的原則與目標》等檔案。中國全面履行有關保障監督方面的義務。中國早在198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時,就承諾履行該機構規定的以防止核擴散為目的的保障監督方面的義務。為此,中國於1985年宣布將本國民用核設施自願提交該機構的保障監督。1988年,中國與該機構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關於在中國實施保障的協定》。1998年12月,中國簽署了關於加強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附加議定書,並於2002年3月正式完成該附加議定書生效的國內法律程式,是附加議定書最早生效的核武器國家。1991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在連續基礎上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中國向無核武器國家出口或從無核武器國家進口大於1有效千克核材料的情況。1993年7月,中國正式承諾,在自願基礎上,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所有核材料的進出口、核設備及相關非核材料的出口情況。1996年5月,中國承諾不向其他國家未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核設施提供幫助,包括不對其進行核出口,不與其進行人員與技術的交流與合作。1997年10月,中國加入桑戈委員會(核出口國委員會)。2004年6月,中國加入核供應國集團。中國支持國際社會防範核恐怖主義的努力,積極參加了《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的制定。中國積極支持和參與了《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的修約和談判工作,支持國際社會加強放射源管理的努力,並積極參加了2003年3月在維也納召開的“放射源保全大會”。中國對核出口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一貫恪守核出口三原則,即僅用於和平目的;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保障監督;未經中方同意不得轉讓給第三方。1987年,中國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材料管制條例》,對核材料實行許可證制度,明確規定了核材料監督管理部門和職責、核材料管制辦法、核材料許可證的申請、審查和頒發、核材料賬務管理、核材料衡算、核材料實物保護及相關獎勵和懲罰措施等。1997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關於嚴格執行中國核出口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規定,中國出口的核材料、核設備及其技術,均不得提供給或用於未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核設施。1997年9月,中國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出口管制條例》,規定不得向未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核設施提供任何幫助;核出口由國務院指定的單位專營;國家對核出口實行許可證制度。條例還規定對核出口實施嚴格的審查制度,對違規行為採取嚴厲的處罰措施,並制定了全面詳細的管制清單。1998年6月,中國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兩用品及相關技術出口管制條例》,對核兩用品及相關技術出口實行嚴格管制,對有關出口實行許可證管理制度,並確立了出口經營者登記制度、出口審批程式和違規行為的處罰辦法等。中國的核出口控制已採用了國際通行的出口經營登記制度、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證明、許可證管理制度、清單控制等國際通行做法。在控制範圍方面,中國的《核出口管制清單》和《核兩用品及其相關技術出口管制清單》涵蓋了桑戈委員會和核供應國集團控制清單中的所有物項和技術。中國核出口的控制原則和範圍與國際基本接軌。中國正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明確“全面控制”的原則,並把進口國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面保障監督作為核出口條件。中國政府還通過宣傳、培訓等一系列措施,確保相關法規的有效執行。2001年12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將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放射性物質的行為定為犯罪,並予以刑事處罰。2002年2月,中國政府頒布了《核進出口及對外核合作保障監督管理規定》。2003年12月3日,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防擴散政策和措施》白皮書,2005年9月1日,又發表了《中國的軍控、裁軍與防擴散努力》白皮書,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在軍控、裁軍與防擴散領域的政策和主張及中國參與國際軍控所作的努力。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加入情況

199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1968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2年3月9日,美國加入該公約。
1992年3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2年8月3日,法國加入該公約。
1993年6月21日,德國加入該公約。
1994年8月3日,英國加入該公約。
1995年9月30日,日本加入該公約。
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三國皆不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於1993年3月12日宣布退出意向,但後又撤回。於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意向,於2003年4月10日正式退出。
截至2010年1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達189個。

主要內容

由序言和11條正文組成。主要內容有:①1967年1月1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為核武器國家。②有核武器締約國不得向任何國家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及控制權,也不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引導無核武器國家製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上述武器或製造上述裝置或取得其控制權。③無核武器締約國不得從任何讓與國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及此種武器或裝置的控制權,不製造也不要求任何人提供這方面的幫助。④締約國承諾,談判制定關於早日停止核武器競賽與核裁軍的有效措施,以及在國際監督下普遍徹底裁軍的條約。⑤條約不影響各締約國為和平用途而研究、生產和使用核能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但在進行一切和平核活動中,均應依據和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約和安全保障制度,以防止核能由和平用途移作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聯合國監督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在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國際努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以國際核查員的身份督查核保護措施的套用和包括民用核方案在內的核查措施。根據有關協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員定期檢查核設施,證實有關核原料所在地的情況,核查國際原子能機構安裝的儀器和監控設備,證實核原料的庫存量。這些和其他保護措施可共同提供獨立的證據,證實有關國家和地區是否遵守和平使用核能源的承諾。為了證實已生效的有關保護協定的實施情況,大約250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專家在世界各個地區進行日常實地檢查,每年進行大約有2400次保護措施的檢查。其目的是確保在大約70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個核設施所有的核原料沒有從合法的和平使用轉向軍事之用。
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會議決定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會議

條約全文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68年7月1日在倫敦莫斯科華盛頓開放供簽署
生效日期:1970年3月5日
本條約各締約國(以下稱“各締約國”),
考慮到一場核戰爭將使全人類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盡全力避免發生這種戰爭的危險並採取措施以保障各國人民的安全,
認為擴散核武器將使發生核戰爭的危險嚴重增加,
根據聯合國大會要求締結一項防止更廣泛地擴散核武器的協定的各項決議,
承諾進行合作為套用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和平核活動的各種保障措施提供便利,
表示支持進行研究、發展和其他努力,以促進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制度範圍內套用下述原則,即通過在一定戰略地點使用儀器和其他技術有效地保障原料和特殊裂變物質的流動,
確認下述原則:一切締約國,不論是有核武器國家或無核武器國家,均能為和平目的而獲得和平套用核技術的利益,包括有核武器國家由於發展核爆炸裝置而可能得到的任何技術副產品,
深信在促進此項原則時,所有締約國均有權參加儘可能充分的科學情報交換,以促進為和平目的而套用原子能的發展,並且單獨地或與其他國家合作,對促進這種發展作出貢獻,
宣布它們的意圖是儘早實現停止核軍備競賽和著手採取以核裁軍為目標的有效措施,
敦促所有國家為達到這個目標而進行合作,
回顧到1963年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的各締約國在該條約序言中所表示的謀求達到永遠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試驗並為此目的繼續進行談判的決心,
願意促進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以及各國間信任的加強,以利於按照在嚴格和有效的國際監督下的全面徹底裁軍條約停止製造核武器、清除其現有全部儲存並從國家武庫中取消核武器及其運載工具
回顧到按照聯合國憲章,各國在其國際關係中不得使用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或以不符合聯合國宗旨的任何其他方法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並且回顧到要儘量減少把世界人力及經濟資源用於軍備,以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建立與維護,
議定條款如下:

第一條

每個有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不直接或間接向任何接受國轉讓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或對這種武器或爆炸裝置的控制權;並不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引導任何無核武器國家製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或對這種武器或爆炸裝置的控制權。

第二條

每個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不直接或間接從任何讓與國接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或對這種武器或爆炸裝置的控制權的轉讓;不製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也不尋求或接受在製造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方面的任何協助。

第三條

1、每個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承諾接受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及該機構的保障制度與該機構談判締結的協定中所規定的各項保障措施,其目的專為核查本國根據本條約所承擔的義務的履行情況,以防止將核能從和平用途轉用於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無論是正在任何主要核設施內生產、處理或使用,或在任何這種設施之外,均應遵從本條所要求的保障措施的程式。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應適用於在該國領土之內、在其管轄之下或在其控制之下的任何地方進行的一切和平核活動中的一切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
2、每個締約國承諾不將(a)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或(b)特別為處理、使用或生產特殊裂變物質而設計或配備的設備或材料,提供給任何無核武器國家,以用於和平的目的,除非這種原料或特殊裂變物質受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約束。
3、本條所要求的各種保障措施的實施,應符合本條約第四條,並應避免妨礙各締約國的經濟和技術發展或和平核活動領域中的國際合作,包括按照本條的規定和在本條約序言中闡明的保障原則,為和平目的在國際上交換核材料和處理、使用或生產核材料的設備。
4、無核武器的締約國應單獨地或會同其他國家,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訂立協定,以適應本條的要求。這類協定的談判應自本條約最初生效後一百八十天內開始進行。在上述一百八十天期限屆滿後交存其批准書或加入書的各國,至遲應自交存之日開始進行這類協定的談判。這類協定的生效應不遲於談判開始之日起十八個月。

第四條

1、本條約的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影響所有締約國不受歧視地並按照本條約第一條及第二條的規定開展為和平目的而研究、生產和使用核能的不容剝奪的權利。
2、所有締約國承諾促進並有權參加在最大可能範圍內為和平利用核能而交換設備、材料和科學技術情報。有條件參加這種交換的各締約國還應單獨地或會同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在進一步發展為和平目的而套用核能方面,特別是在無核武器的各締約國領土上發展為和平目的套用核能方面,進行合作以作出貢獻,對於世界上發展中地區的需要應給予應有的考慮。

第五條

每個締約國承諾採取適當措施以保證按照本條約,在適當國際觀察下並通過適當國際程式,使無核武器的締約國能在不受歧視的基礎上獲得對核爆炸的任何和平套用的潛在利益,對這些締約國在使用爆炸裝置方面的收費應儘可能低廉,並免收研究和發展方面的任何費用。無核武器的締約國得根據一項或幾項特別國際協定,通過各無核武器國家具有充分代表權的適當國際機構,獲得這種利益。就此問題的談判應在條約生效後儘速開始進行。具有這種願望的無核武器的締約國也可以根據雙邊協定獲得這種利益。

第六條

每個締約國承諾就及早停止核軍備競賽和核裁軍方面的有效措施,以及就一項在嚴格和有效國際監督下的全面徹底裁軍條約,真誠地進行談判。

第七條

本條約的任何規定均不影響任何國家集團為了保證其各自領土上完全沒有核武器而締結區域性條約的權利。

第八條

1、任何締約國得對本條約提出修正案。提出的任何修正案應提交各保存國政府,由各保存國政府分發給所有締約國。隨後如經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上締約國請求,各保存國政府應召集會議,邀請所有締約國參加,以審議這項修正案。
2、本條約的任何修正案須經所有締約國的多數票通過,多數票中應包括所有有核武器的締約國以及在分發修正案之日系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理事國的所有其他締約國的票數。該修正案對於每個交存其對該修正案的批准書的締約國,應於所有締約國的過半數國家,其中包括所有有核武器國家以及在分發修正案之日系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理事國的所有其他締約國,交存其對修正案的批准書時起生效。此後,該修正案對於任何其他締約國應在其交存修正案批准書時開始生效。
3、本條約生效後五年,應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締約國會議,審查本條約的實施情況,以保證本條約序言的宗旨和本條約的各項條款正在得到實現。此後,每隔五年,經超過半數締約國向各保存國政府提出以上內容的建議,得另行召集為審查本條約實施情況這一相同目的的會議。

第九條

1、本條約應開放供所有國家簽署。凡未在本條約按照本條第三款的規定生效前在本條約上籤字的國家,得隨時加入本條約。
2、本條約須經簽署國批准。批准書和加入書應交經指定為保存國政府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利堅合眾國三國政府保存。
3、本條約應在指定為條約保存國政府的各國和本條約的其他四十個簽署國批准本條約並交存其批准書後生效。本條約所稱有核武器國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製造並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裝置的國家。
4、對於在本條約生效後交存其批准書或加入書的國家,本條約應自各該國交存其批准書或加入書之日起生效。
5、各保存國政府應將每一簽字的日期、每份批准書或加入書的交存日期、本條約的生效日期、收到關於召集會議的任何請求的日期以及其他通知事項,迅速告知所有簽署國和加入國。
6、本條約應由各保存國政府遵照聯合國憲章第一百零二條辦理登記。

第十條

1、每個締約國如果斷定與本條約主題有關的非常事件已危及其國家的最高利益,為行使其國家主權,應有權退出本條約。該國應在退出前三個月將此事通知所有其他締約國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這項通知應包括關於該國認為已危及其最高利益的非常事件的說明。
2、本條約生效後二十五年應舉行一次會議,以決定本條約是否應無限期地繼續有效或應延長一段確定的時期。這種決定應由過半數締約國作出。

第十一條

本條約的英文、俄文、法文、西班牙文和中文文本具有同等效力;本條約應保存在各保存國政府的檔案庫內。各保存國政府應將經正式核證的本條約副本分送各簽署國和加入國政府。
下列簽署人,經正式授權,在本條約上籤字,以資證明。

附加議定書

視頻伊朗中止自願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中國新聞
5063次播放|01:45
+關注已關注
為了更有效地防止核擴散,1997年5月1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核准了保障協定附加議定書。這是自1970年通過第一批依照《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與無核武器國家締結的全面保障協定實施細則以來,對機構保障體系所作的最重要修訂。附加議定書的標準文本由序言、18條正文和2個附屬檔案組成,內容包括:有關國家提供有關核燃料循環的一切信息,以及視察員進入這些場所的權利;有關一國核場址上的一切建築物的信息及視察員臨時通知進入這些建築物的權利;改進視察員指派過程的行政安排,發放多次入境簽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利用現代通信手段的權利;國際原子能機構遵守實施的衛生、安全、實物和其他保全方面的規定及尊重個人權利,並採取一切預防措施保護由此得知的商業、技術和工業秘密及其他機密信息等。
中國於1998年12月31日簽署了附加議定書。截至2001年11月,簽署附加議定書的國家有57個。

重要審議

條約延長

1992年12月根據47屆聯大決議成立1995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審議和延長大會籌備委員會。
1993年5月至1995年1月共舉行了4次會議。籌備委員會為大會準備了臨時議程和程式規則草案。根據籌委會的建議,會議期間將成立3個主要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將集中討論條約中有關不擴散核武器、裁軍和國際和平與安全(包括安全保障)條款的執行情況;第二委員會的工作是討論不擴散核武器、保證措施和無核區條款的執行情況;第三委員會將討論關於條約國家不受歧視地發展、研究、生產及使用和平核能條款的執行情況。
由於德國義大利日本瑞典的反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70年生效時,只有25年的期限,25年後是否繼續延長,如何延長則要根據多數會員國的意見決定。反對無限期延長的主要是“不結盟”國家和其它一些無核國家,如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墨西哥奈及利亞泰國委內瑞拉等。這些國家認為核國家沒有履行條約里的一些重要條款,例如全面禁止核試驗,停止生產可製造核武器的裂變材料,對無核國家承擔安全保證,允許無核國家獲取和平核能技術等。這些國家認為,如果無限期延長,就會使核國家放鬆核裁軍的努力,使事實上的“有核與無核”成為永久不可改變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德、意、日、瑞等原先反對永久性條約的4個國家,由於放棄發展核武器後,在獲取和平核能技術方面得到保障,已轉而支持無限期延長條約。
1995年5月11日,在聯合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審議和延長大會上,179個締約國以協商一致方式決定無限期延長該條約。大會還通過了兩個決議:核不擴散和裁軍的原則和目標;加強《條約》審議機制。締約國同時決定在5年之後舉行審議大會,並在1997、1998和1999年舉行三次預備會議。但代表們未能就一份關於該條約過去5年所起作用的最後報告達成一致意見。會議主席賈揚塔·達納帕拉在閉幕詞中說:“這次會議沒有勝者,沒有敗者。獲勝的是條約本身。”

審議會議

1997年4月7日,條約締約國在聯合國總部舉行1997年預備會議,會議審議了核不擴散與核裁軍領域工作的進展情況。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的代表發表聯合聲明,重申支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全面執行包括裁軍在內的各項條款。
1999年5月10日,2000年審議大會第三次籌委會會議在聯合國舉行。中國代表團團長沙祖康參加了會議並發言指出,國際社會必須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堅決反對和徹底摒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唯有這樣,每個國家才會有安全感,才能保證核裁軍和防止核武器擴散取得成功。
2000年4月25日,2000年審議大會在紐約舉行。大會的主要議題有:《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普遍性;核不擴散和核裁軍以及無核區。
2005年5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在聯合國總部舉行,來自187個締約國的代表參加會議。由於與會各方在核裁軍、防擴散和中東無核武器區等問題上分歧嚴重,大會最終未能就《最後檔案》草案達成一致。
2009年5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支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2019年4月2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表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基石,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協作,共同推動條約2020年審議大會取得務實成果。

防止曲解

2015年5月,聯合國總部召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審議大會,日本提出在廣島、長崎核子彈爆炸70周年之際,希望全球領導人訪問核爆受害地。然而12日出爐的草案並未包含這一提案。日本共同社報導說,是中國要求刪除了相關內容。
據《東京新聞》報導,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NPT審議大會開幕的演講中最先提出上述提議,大會8日發布的草案包含日方這一提案,但12日的最新草案中,這一提案被刪除。
2015年5月11日,中國裁軍大使傅在聯合國總部接受共同社採訪時說,不希望這種人道主義問題被別有用心的國家政府利用,在大會上強加對二戰的曲解。共同社稱,傅聰在11日的閉門會議上要求對訪問廣島、長崎的內容予以刪除。傅聰主張,日本被投核子彈是有原因的,暗示投擲核子彈是當時日本侵略中國等國家的後果。雖然對遇難者抱以同情,但反對日本政府利用審議大會。該報導評論說,中國對日本試圖以強調“受害”姿態來掩蓋作為加害國“侵略”的歷史心懷警惕。

大事記

1957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成立,主要目標是:一、促進核能的和平利用;二、防止核擴散。
1961年,愛爾蘭向第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提出《關於防止核擴散問題的國際協定》草案,呼籲所有國家,締結一項不轉讓和獲取核武器的國際協定。
1962年3月,防止核擴散問題被列入十八國裁軍委員會會議日程。與此同時,美蘇也就這一問題開始雙邊談判。
1967年8月,蘇美兩國向十八國裁軍委員會聯合提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TreatyontheNon-ProliferationofNuclearWeapons,簡稱“NPT”)草案。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美蘇制訂的防止核擴散國際條約草案。
1968年7月1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於莫斯科、倫敦和華盛頓開放簽署,一式三份。
1968年7月1日,英、美、蘇等59個國家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簽署了這項條約。
1970年3月5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
1985年12月12日,朝鮮加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未按NPT條約要求在1年半內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全面保障監督協定)。
1992年1月30日,朝鮮簽訂全面保障監督協定,4月協定生效,5月4日向IAEA提交了關於其所有核材料及相關設施的初始申報。
1995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審議和延長該條約大會上,決定無限期延長這個條約。
1993年3月12日,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3個月後正式生效。
1993年6月2日至11日,朝鮮與美國舉行第1次正式會談。會後,朝鮮宣布暫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8年,中國簽署關於加強“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的附加議定書。
2002年初,中國正式完成該附加議定書生效的國內法律程式,成為第一個完成上述程式的核武器國家。
2003年1月10日 朝鮮再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常駐聯合國代表朴吉淵指責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已成為美國執行反對政策的工具,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成為首個退出此條約的國家。
200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布《中國的防擴散政策和措施》檔案。
2005年5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情況的國家報告》。
2011年6月30日至7月1日,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五核國落實《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成果會議在法國巴黎舉行。
2020年4月27日至5月22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十次審議大會將在聯合國紐約總部舉行。在此次大會上,締約方將評估自2015年以來該條約執行情況,並確定在哪些領域以及通過怎樣的方式來進一步取得進展。

聯合聲明

2020年3月10日,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外長關於《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聯合聲明發布。11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聯合聲明表達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政治支持,重申對條約各項義務的堅定承諾,表明對維護和加強條約機制的共同意願。
耿爽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國際核裁軍與核不擴散體系的基石,是戰後國際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條約達成半個世紀以來,在推動核裁軍、阻止核擴散、促進核能造福人類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今年是條約生效五十周年,條約第十次審議大會將於下月舉行。進一步平衡推進核裁軍、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核能三大支柱,賦予條約維護國際和平、促進人類發展的時代意義,是所有締約國肩負的重要使命。
當前,國際局勢中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持續增多,單邊主義盛行,給全球戰略安全帶來諸多消極影響,條約有效性和權威性受到挑戰。五核國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法定的核武器國家,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負有重要責任。中方希望,五核國繼續秉持聯合聲明所體現的協作精神,以即將舉行的審議大會為契機,進步加強協調合作,維護國際軍控條約體系,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中方將繼續為此做出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