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優3229,秈型三系雜交水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選育,適宜福建省稻瘟病輕發區作中稻種植,栽培上應注意防治稻瘟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Ⅱ優3229
- 作物種類:稻
- 審定編號: 閩審稻2006009
- 審定單位:福建
- 選育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 品種來源:Ⅱ-32A(♀) 閩恢3229(♂)
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要點,適宜區域,審定意見,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兩年區試平均146.45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5.35天。群體較整齊,分櫱力中等,熟期轉色好。株高122.85厘米,每畝有效穗15.26萬,穗長24.3厘米,每穗總粒數172.2粒,結實率85.81%,千粒重29.05克。兩年抗稻瘟病鑑定綜合評價為感稻瘟病。兩年米質檢測平均結果:糙米率79.25%,精米率71.9%,整精米率66.5%,粒長6.3毫米,堊白率53.5%,堊白度18.56%,透明度2級,鹼消值2.75級,膠稠度37.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1.6%,蛋白質含量7.4%。
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9.6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5.1天。株葉形好,莖稈粗壯,長勢繁茂,每畝有效穗數16.2萬穗,株高126.9厘米,穗長25.0厘米,每穗總粒數164.0粒,結實率81.7%,千粒重29.1克。抗性:稻瘟病平均5.3級,最高9級,抗性頻率80%;白葉枯病5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70.3%,長寬比2.6,堊白粒率59%,堊白度7.5%,膠稠度65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2.4%。
產量表現
該組合2004年參加省中稻組區試,平均畝產595.6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05%,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8.2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9.73%,達極顯著水平。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01.03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12.28%。
2004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2.35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06%(極顯著);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55.39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97%(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8.8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6.53%。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4.90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44%。
栽培要點
作中稻種植4月中下旬播種,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左右,畝大田用種量1.25-1.5公斤,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插插規格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厘米,叢插足2粒谷,基本苗4-6萬苗,爭取有效穗達17萬以上;重施基肥,早施分櫱肥,中後期注意增施磷鉀肥,後期不宜過量施用氮肥;水管上宜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櫱,夠苗擱田控分櫱,後期乾乾濕濕;及時防治病蟲害。
1.育秧:根據各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早播,每畝秧田播種量15公斤左右,每畝大田用種量1.25~1.5公斤,培育壯秧,秧齡控制在30天以內。2.移栽:栽插規格以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23厘米為宜,每畝插1.7萬穴左右,每穴插足2粒穀苗,每畝基本苗4萬~6萬苗。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分櫱肥,中後期注意增施磷鉀肥,後期不宜過量施用氮肥。水分管理宜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薄水勤灌促分櫱,夠苗擱田控分櫱,後期乾乾濕濕養根保葉。4.病蟲防治:注意及時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等病蟲害。
適宜區域
適宜福建省稻瘟病輕發區作中稻種植,栽培上應注意防治稻瘟病。
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區的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較遲,產量高,中感白葉枯病,高感稻瘟病,米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