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被設計的“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由於體積龐大,機動性差因此未能製造出來,只停留在圖紙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
- 設計時間:1915年
- 缺點:體積龐大,機動性差
- 火炮口徑:120毫米
- 結果:未能製造出來,只停留在圖紙上
結構性能,配備狀況,
結構性能
俄國人喜歡說:“俄國是坦克的故鄉”。1915年設計的“門捷列夫”超重型坦克這個鋼鐵大怪物就那個時代的,巨炮思想下的產物。俄羅斯的軍事評論家認為:“在這款坦克上,同時運用了多種技術方案,這些技術在多年之後才在坦克上得到實際套用”。其中有:作為主要武器使用的大口徑火炮(120毫米),基本上是在二戰後才開始在坦克上安裝的。最強的裝甲防護:車首裝甲厚150毫米,車體側面裝甲厚100毫米,一戰時所有坦克的裝甲只能防槍彈的攻擊,而這種坦克的裝甲能夠防炮彈的攻擊;此外,設計師採用了分區裝甲防護:車首裝甲板要更厚一些,這一技術直至二戰中期才在坦克上得到廣泛套用。
可調車底距地高的油氣懸掛,在將近1個世紀之後,油氣懸掛成為提高懸掛特性和坦克機動性的一個發展方向。
配備狀況
“門捷列夫”坦克的武器布置比較合理。它將主要武器布置任車體內,而不是炮塔上,這在當時可能更合理些。而輔助武器——7.62毫米重機槍則布置在旋轉機槍塔上,這也許更適合一戰時期的交戰對象。 可調車底距地高的油氣懸掛,在將近1個世紀之後,油氣懸掛成為提高懸掛特性和坦克機動性的一個發展方向。
無疑,門捷列夫是受到了“陸地戰艦”思想的影響,設計出的坦克又大、又重、又笨,是它的致命弱點。所幸“門捷列夫”坦克僅停留在設計階段,如果真要製造出來,這個170噸的“鋼鐵巨無霸”也肯定只有進入“戰車博物館”的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