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國心靈”中央美院的思政課堂創新是明當代美術館在上海舉行的展覽,於2021年6月20日開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塑中國心靈”中央美院的思政課堂創新
- 地點:上海市靜安區永和東路436號
- 開幕時間:2021-06-20
- 閉幕時間:2021-08-08
展覽介紹,展覽機構,
展覽介紹
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其實我過去上的很多課都可以被納入我們今天所說的課程思政。
我從2003 年開始在中國美院教書,花最大力氣去上的課程就是把傳統的下鄉寫生改造成社會調研,用社會學調查的方式做問卷,做表格,設立課題,有針對性的做調查,我 帶著學生去的很多地區具有曲陽和景德鎮這樣的產業聚集區,也帶著學生去過台灣和印度,帶著他們直面各種社會問題。
我記得帶著學生去印度科欽,這是印度唯一的路上沒有糞便,而晚上有路燈的地區,比較祥和和有秩序,這個地方還出現了卡拉拉邦民眾科學運動,物理 學家們上街,給農民們開掃盲班。也是印度唯一的當代藝術雙年展柯青雙年展的所在地。而這個地方是印度共產黨統治的 50 年的地方,印度共產黨在這個地方的每次選舉中都會獲勝。回來的時候,那些去過印度的學生都開玩笑說,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印度 ””,我們在思政課程中,努力要達到的很多思想認識,往往在下鄉的時候,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在中國的各種各樣的鄉村中,我們可以看到高效井然有序的地方治理,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精準扶貧的各種成就,也接觸到一個個具體鮮活的,的確在操心著地方經濟發展的地方基層官員。這裡呈現出來的中國體制的有效管制的狀態與微博上公知大 V 們所製造出來的危機感形成鮮明對比,而我們的青年學生平時是比較容易受到網際網路的影響的。我每次和各種各樣的地方官員談話,看到他們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熱切的眼神以及講出來的話的水平,都覺得這樣的談話,讓學生們旁聽他們一定能夠一定能夠有助於他們成長,有助於他們成為理解國家和民族的奮鬥使命,拋掉個人的小情感,小趣味的,博大的新青年。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重視下鄉調研課程。
但是我很少考慮過,我平時所講的美術史,社會史是可以變成思政課程的,去年年底在一次會議上,我和思政部的老師宋修見老師一起商量,如何把我們的年年底在一次會議上,我和思政部的老師宋修見老師一起商量,如何把我們的課程變成一種創新的思政課程?今年開始啟動,我們用《重塑中國心靈》為題,我們決心把有意義的事情變成有意思的事情,把藝術史教學和思政課教學完全融為一體完全融為一體。
我們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課的內容裝進《重塑中國心靈》裡面,由宋老師串講“180年來的中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百年變革與革命: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三十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1949年至1979年”,“四十年改革開放:1979至至2018”。我則提供了10來場專題講座,包括:
《何謂中國與中國心靈》
《百年央美與近現代中國》
《現代報紙出現: 梁啓超與救亡圖存》
《傅滿洲與時局圖:辱華漫畫與第一代留學生》
《美育代替宗教:五四先生們的精神探索》
《怒吼吧中國:新興木刻與救亡漫畫》
《中國營造學社和中央研究院:知識分子重訪民間的運動》
《我和我的祖國:開國大典與紀念碑雕塑》
《人民萬歲:毛澤東詩詞書法鑑賞》
《群藝館:社會主義的藝術生態》
《前進中的中國青年:改革開放和八五新潮》
《媒體的變革: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和中國藝術》
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內容,但是即便如此,為了把它講得精彩,也還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這個備課的過程和講的過程,又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提升和自我教育。
我記得上第一次《何謂中國與中國心靈》這一堂課的時候,講到最後一句,我在PPT頁面上的文字是
“華夏之花尚未盛開”
我讀了這段著名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閉,是謂大同。””
我說:
“當中國的成長真正帶來文明的自信和自覺,我們應該在中國藝術中看到更多“轉向外在”、更加整全的書寫,看到天下情懷乃至大同夢想的歸來。
這個新中國,恰是中國原有方案的最終實現。這一大悲大願,從人文初祖開始,盤桓於這顆叫做“中國”的心靈中已千萬年。如同種子”
“華夏之花,尚未盛開”
這時候我幾乎哽咽,幾位在場拍攝的年輕人,也都眼帶感動。
這時候還是上著網課,否則我相信一定能夠看到孩子們的淚花。
有時候我會覺得,其實比講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真誠。我相信我以這樣的帶著深情的口吻,談論著宋詞的美,談論著玉的美,談論著對漢字的情感的時候,對年輕的孩子們一定是有感染力的。或許這就是一個專業老師,一個他們眼中的大藝術家來上思政課的最大的優勢吧。
我記得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位70多歲的已經退多歲的已經退休又被學校返聘的語文老師,在一次課堂上,他用文讀的閩南話給我們朗讀《孔雀東南飛》。文讀的閩南話是七音體系的中古音,古老的發音,抑揚頓挫,鏗鏘悲愴。“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讀到一半的時候,老爺子泣不成聲,老淚縱橫,再也無法讀下去。我們同學們都驚呆了。那堂課我沒有學到文法,但我理解了“何謂中國”。就在那樣的課堂上,有一種東西永遠的埋在了我們的心裡。
這樣的場面居然會自我複製!多年之後,有一次我在美院給同學講《二十四詩品》,為了說明白什麼是“悲慨”,我打開了蘇軾《渡海帖》的頁面。讀給大家聽:
“軾將渡海,宿澄邁,承令子見訪,知從者未歸。又雲,恐已到桂府。若果爾,庶幾得于海康相遇;不爾,則未知後會之期也。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匆匆留此紙令子處,更下重封,不罪不罪。軾頓首,夢得秘校閣下。六月十三日月十三日”。
這封信,我也沒有讀完,停留在哽咽處,抬眼看時,諸生們的眼中都是淚花。
多年以後,他們也一定會對更年輕的中國人,再次複製這樣的場面。
此刻我們的同學們正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創作,他們的創作,涉及到百年革命歷史的方方面面,即將於6月底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展出。他們只是一些大一的學生,此刻都表現出了超出正常年級的水平。
我相信,那是因為,在這樣的課堂上,同樣會有一種東西,從我們的身上種到了青年的心中,我們已經搭建起格局,有我們在,“中國””必不死於這一代。
只要這顆種子在,中國就會一直在。
2021年4月
邱志傑
一門有關家國情懷與時代精神的實驗課程
宋修見
2019年5月4日,我重走了一趟五四青年遊行之路;當天下午,在訪談邱志傑老師時,他提出要“重塑中國心靈”。“重塑”的雄心與“重走”的決心成為一種“初心”。2020年10月的一次課程思政會議上,我們恰好坐在一起,便相約開設一門既有藝術專業特點又有思政理論特色的全新課程。
不久以後,邱老師發來了整整3頁的課程講座目錄;於是,我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兩本課程的邏輯結構和知識體系串聯起來作為“骨架”,將他一部分課程講座確定為“血肉”,便有了這門“最不像思政課的思政課”——“重塑中國心靈”。
“最不像思政課的思政課”,這是10年來我在中央美術學院聽到最多的學生評價之語。是的,我更願意我所講的思政課是有關家國情懷和時代精神的歷史文化課、社會發展課、人生信念課和生活哲理課,而不是照本宣科的理論教條。尤其是2016年以來,我們按照學校黨委高洪書記提出的“課堂串講+名師講座+經典閱讀+課堂討論+實踐教學”的“五位一體”教學模式推行改革,在全體專兼職教師和助教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全體新生同上第一堂思政課、情景教學公開課、寫生路上的思政課和“筆墨與時代”優秀作業作品展等教學活動,使思政課真正“活”了起來。
按照“五位一體”教學模式,這門課程既有我的“180年來的中國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課程串講,也有邱老師的“中國心靈”等名家講座,同時還安排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文藝的新方向”等專題講座;布置了《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共產黨簡史》等經典閱讀內容;請馬克思學院和實驗藝術學院兩位青年教師何梁、賈蘊博擔任課程助教帶領學生閱讀和討論。
我們所期許的“重塑”之意義,不只是對“中國心靈”的歷史追溯,更是對當代藝術青年“中國心靈”的“重塑”。同學們在“實踐教學”中,運用從理論課程中所獲得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從民族心靈史中獲得的文化滋養與藝術靈感,用他們的專業藝術語言表達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他們學習、討論、思考和創作的過程,就是“重塑”一顆顆年輕的“中國心靈”的過程。
在這個全新的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有的作品用“擊鼓”的方式展示鴉片戰爭以來的救國“藥方”,有的作品通過食譜表現了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卓絕有的作品重新呈現了當年西南聯大簡樸而莊重的開學典禮,有的作品用裝置藝術表現了中國鐵路的從無到有的建設歷程……有意義的思政課就這樣變得有意思起來,我們從中感受到了“重塑”的力量。
宋代程頤有詩句云:“堯舜幾千年,其心至今在。”堯舜之心,心在大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幾千年來,正是這樣一顆偉大的“中國心靈”,使中華民族飽經滄桑憂患而歷久彌新。尤其這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篳路藍縷,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使這顆不朽的“中國心靈”愈發強健起來。
展覽機構
主辦單位:中央美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
承辦單位:明園集團 上海明當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