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美國”號兩棲攻擊艦)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

“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一般指本詞條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英文:America-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級兩棲攻擊艦,屬直升機登入突擊艦(Landing Helicopter Assault,LHA)類別。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原稱為LHA(R),主要作為美國兩棲登入作戰中空中支援武力的投射平台,計畫建造的前兩艘被稱為Flight 0,將擁有巨大的機庫、彈藥庫與維修設施,著重航空武力的強化;計畫建造的後三艘被稱為Flight 1,擁有不大相同的設計概念與構造,將會縮小艦橋體積,以騰出機庫空間,並保留一小規模的塢艙結構,在航空與水面作戰能力之間尋求較佳的平衡性。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首艦於2009年7月17日在美國英戈爾斯造船廠開工,2012年6月4日下水,2014年10月11日服役,取代艦齡已過30年的塔拉瓦級貝里琉號(USS Peleliu LHA-5),計畫建造11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美國級兩棲攻擊艦
  • 英文名稱:America-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 前型/級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 次型/級:本級為最新
  • 研製時間:2001年-2012年 
  • 服役時間:2014年10月11日 
  • 國家:美國
  • 下水時間:2012年6月4日
  • 建造單位:英戈爾斯造船廠 
  • 服役情況:在役
  • 艦型:兩棲攻擊艦
  • 造價:30億美元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艦型結構,動力系統,運輸支援,艦載武器,艦電系統,性能數據,該級各艦,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冷戰結束後,美國對其海軍戰略進行了數次重大調整,先後於1992年和1994年公布了《由海向陸》和《前沿存在-由海向陸》兩部戰略白皮書:開始推行遠洋前沿進攻型的由海向陸、以海制陸戰略,將主要作戰對象由蘇聯轉向威脅美國利益的地區性軍事強國;強調以機動、靈活、多樣的“前沿存在”代替“前沿部署”,採用聯合作戰的方式從海上採取軍事行動,奪取制陸權。
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
2002年7月,美國海軍出台《21世紀海上力量》戰略報告。強調未來美國海軍要在現有基礎上重新組合,成立37支獨立的打擊群,並提出了在“海上基地”、“海上盾牌”、“海上打擊”三個方面加強海軍建設。幾份重要的戰略檔案清晰的勾勒出美國海軍想要建立的機動靈活的兵力結構:第一是航母打擊大隊,這是美國海軍作戰力量的核心;第二是遠征打擊大隊,由兩棲戒備大隊、水面作戰艦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是美國海軍作戰力量的重要支柱:其次依次為水面艦艇戰鬥大隊、經過改裝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戰鬥後勤力量,其中以兩棲攻擊艦為中心的遠征打擊大隊是這些組成力量中最為活躍、最為機動的部分。既可與航母打擊大隊一起組成“遠征打擊部隊”,在戰鬥後勤力量的保障下應對大規模武裝衝突和嚴重安全威脅,又可以單獨出征應對規模較小的武裝衝突,是美國海軍將其作戰範圍進一步向敵國內陸推進,實現其由海制陸戰略的重要力量基礎。
美國海軍為了滿足“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戰略需要,要求遠征打擊大隊具有在未來作戰中同時投送2.5至3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能力,而美國海軍現有的投送能力尚不超過2個遠征旅。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海軍高度重視兩棲作戰艦艇的發展,強調要建設並保持12個兩棲戒備群,每個兩棲戒備群至少由3艘艦組成,即1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1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和1艘惠得貝島級船塢登入艦。然而,美國海軍現有的兩棲攻擊艦序列中只有5艘1976-1980年服役的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和8艘1989-2001年建造服役的黃蜂級。其中塔拉瓦級經過近30年的風雨洗禮已漸顯老態,雖然美國海軍曾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裝,並將其使用壽命延長至2011-2015年,但其艦體已經老化,最重要的是其設計思想已經遠不能滿足未來美國海軍瀕海作戰,特別是搭載LCAC氣墊登入艇V-22“魚鷹”傾旋翼飛機等新型武器系統的要求。因此海軍取消了再次進行中期延壽改裝計畫,轉而尋求研製建造新一級兩棲攻擊艦。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建造沿革

設計研製
2001財政年度開始,美國海軍專門成立了研究論證小組,對新一級兩棲攻擊艦的設計方案進行論證研究。美國海軍新一代兩棲攻擊艦有兩個項目,一為LH(X)項目,一為LHA(R)(R為“替代”(Replacement)之意)項目。前者是一種正處於概念階段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採取全新船體結構設計和裝備系統,而後者則計畫採用現有艦體設計。LH(X)作為全新設計的艦艇,其作戰能力要比黃蜂級第8艘也是最後一艘較大改進的LHD-8“馬金島”號更加強悍,服役時間也要更長。但是LH(X)項目的研製費用超過10億美元,時間也要4至5年之久,且由於採用全新設計,研製過程中的風險非常大。美國海軍綜合考慮後,將該項目暫時終止,全力以赴進行LHA(R)項目,即後來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LHA(R)項目最初有三種設計方案:第一種是“馬金島”號的艦體設計,第二種是“馬金島”號設計的改進型,第三種是全新的航母型艦體設計。
LHA(R)項目俯視圖LHA(R)項目俯視圖
LHA(R)項目LHA(R)項目
2001年3月,美國海軍和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並宣布了LHA(R)的任務需求聲明,負責採購、技術和後勤的國防部副部長辦公室批准了該項目的採購計畫,並同意該項目在2001年7月進入概念實驗階段。
2002年夏,美國海軍研究論證小組完成了LHA(R)項目分析研究,認為第一種設計方案過於保守且變化不大,難以滿足未來數十年的作戰需求;第三種設計方案的結果將誕生一種全新的兩棲戰艦,與LH(X)項目相似,採用雙起重吊車、雙飛行甲板、艦體中部的艦橋能夠指揮控制作戰行動和飛機起降,F-35B和MV-22飛機可以同時起降,然而每艘艦造價高達40億美元;第二種設計方案只是在“馬金島”號的設計基礎上進行一些改動,增加排水量,增大艦體,最重要的是該方案每艘艦造價只有30億美元,略高於黃蜂級,遠低於第三種設計方案的造價,但是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空中支援作戰能力與全新設計的戰艦幾乎相當。作為美國瀕海作戰的主力,海軍陸戰隊非常青睞第二種設計方案,並將其視為一種能夠服役到2050年的全新艦艇。
LHA(R)項目LHA(R)項目
美國海軍的海上系統司令部先與諾斯羅普·格魯曼船務系統公司簽訂一個單獨的採購契約,該契約規定了建造商在2003-2006財政年度應開展的一系列研製工作,包括提高艦艇的機動性,提高機械裝置的海上可維護性,通用水密艙的位置安排,推進、機械、武器、導航、信號控制和任務系統的設計布置,以及最重要的艦艇總體設計。按照規劃,LHA(R)項目Flight 0階段將採用第二種設計方案,將建造4艘,首艦被命名為LHA-6“美國”號。對於後續艦艇,美國國防部還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採用哪種設計方案,但是海軍陸戰隊則傾向於全新設計。因為全新設計的兩棲攻擊艦機庫面積要大很多,而且可以允許F-35B和MV-22飛機同時起降,使用效率要比第二種設計方案更高。LHA(R)後續艦的全新設計於2007財政年度開始,建造工作預計2018年開始,首艘將於2021年交付。
2005年2月11日,美國國防部負責採購、技術和後勤的國防次長執行署批准了海軍提交的LHA(R)項目採購策略報告,基本確定了海軍兩棲攻擊艦研製發展計畫的總體框架,使得海軍能夠順利與建造商進行具體的談判。
建造中的美國號建造中的美國號
2005年7月15日,諾斯羅普·格魯曼船務系統公司按照先前與海上系統司令部簽訂的採購契約,獲得海軍1.099億美元的追加投資,用於採購建造材料、系統工程研究以及Flight 0階段艦艇總體設計研究。2006年6月15日,建造商又得到2000多萬美元的追加款。2006年12月,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整個2005-2006財政年度,海軍都在為建造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做前期準備,並計畫於2007財年開始建造“美國”號。儘管美海軍2006財政年度預算僅包括建造4艘兩棲攻擊艦所需的資金,但是海軍已將兩棲攻擊艦作為首要發展項目,向國會遞交了一個4.17億美元的預算議案來爭取更多的資金,以加速美國級的建造進程。
建造歷程
2007年6月4日,美國海軍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艦艇系統部正式簽署LHA-6“美國”號的建造契約,契約金額24億美元。按照契約安排,首艦在密西西比州的帕斯卡古拉船廠開工建造,2012年左右建造完畢,交付美國海軍。首艦開工建造後,每3年採購1艘。LHA(R)項目Flight 0階段全部4艘艦計畫於2013-2014財政年度全部交付。
“的黎波里”號從乾船塢下水“的黎波里”號從乾船塢下水
2009年7月17日,“美國”號龍骨鋪設儀式在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英格斯造船廠進行。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彼得·佩斯的夫人琳·佩斯對龍骨鋪設進行了驗證。
2012年6月5日,“美國”號在英格爾斯造船廠的浮動式乾船塢下水。
2017年5月,美國級第二艘“的黎波里”號從乾船塢下水。

服役歷程

2014年10月11日,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美國”號正式服役,美國海軍部長雷·馬布斯在交接儀式上進行主旨演講。作為本艦的資助人,美國退役海軍陸戰隊將軍皮特·佩斯的夫人琳恩·佩斯將會下令士兵上艦。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作為美國下一代兩棲攻擊艦,也是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兩棲攻擊艦,其承襲了塔拉瓦和黃蜂級的強悍風格,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建造的經驗做法,在配備大量先進裝備、保持遠洋投送能力和海上作戰能力的同時,著重強調了隱身性能、自動化及人員舒適程度等方面。
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聖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

艦型結構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在設計過程中參考了“馬金島”號的艦體結構,同時強調了增大載機數量和主要艙室面積,因此其總體布局、設計和“馬金島”號類似,即採用鋼結構單體船型,全貫通飛行甲板。但是不同的是,美國級去掉了登入艇和井型甲板的設計,飛行甲板與艦體長度相當,甲板上設有兩個飛機升降機,分別布置在上層建築中部和艦艇處。飛行甲板下方設有機庫、貨艙和車輛甲板。
美國級為了有效降低艦被探測系統發現的機率,借鑑並採取了聖安東尼奧級的成功經驗,將其艦島建築的外形設計成大傾斜面,同時減少艦體外表面的附屬裝備和電子天線。在此基礎上,還將主機、輔機、傳動裝置均裝在減震隔音雙緩衝彈性支架上,減小了水下聲響信號;並且在煙囪排氣口、機艙等產生紅外信號的主要熱源地方設定了熱敏式噴水冷卻系統,有效減少了強烈的紅外信號。

動力系統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動力系統與美國海軍以往建造的黃蜂級、塔拉瓦級、硫磺島級等各級別兩棲攻擊艦不同,後三者採用了蒸汽輪機動力系統,而美國級則採用了技術先進的柴電燃聯合推進裝置(CODLAG),這種推進方式安靜性能好、推進效率高、啟動運轉速度快,是未來大型水面艦艇動力的發展趨勢。採用這種推進方式的還有新近服役的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級。
美國號內部美國號內部
艦上裝有2台通用電力公司生產的LM2500+型燃氣輪機,功率達到52199千瓦;6台柴油機及2台電動機,電動機功率為3729千瓦,最大航速22節。當航速大於12節時,艦上由2台燃機通過主齒輪箱帶動2根主軸驅動變距槳推進,當航速低於12節時,則由艦上2台交流電機接入主齒輪箱驅動,儘可能發揮了燃氣輪機滿功率運轉時比功率高及柴電推進系統低速巡航省油的特點。節油效果還是十分明顯的,之前使用蒸汽動力的兩棲艦一天的燃油消耗量約為15萬升,而“美國”級艦一天的燃油消耗量僅為5.7萬升。兩種動力系統交替使用,可實現快速切換。

運輸支援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最值得稱道的就在於其強大的航空作戰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為了提高航空作戰能力,增加飛機搭載數量,設計人員對機庫甲板面積進行了擴大,設定了2個高帽區,每個高帽區安裝了高架起重機用於艦載機維修;同時增加了航空燃油儲量,可攜帶3400噸航空燃油,幾乎是“馬金島”號的2倍,並且儲存了更多的飛機部件和保障設備。該級艦可有效搭載近38架艦載機,其典型搭載模式為:12架MV-22、4架CH-53K“海上種馬”直升機、8架AH-1W“超眼鏡蛇”武裝直升機、4架MH-60S直升機以及10架F-35B聯合作戰飛機。此外,該級艦還增強了兩棲運輸能力特別是貨物和車輛的運輸能力,艦內貨艙容積達3965立方米,車輛甲板面積為2362平方米,能夠容納先進兩棲突擊車(AAAV)、M1A2主戰坦克等裝甲車輛、1800人的海軍陸戰隊及其裝備。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比黃蜂級長23.5米,飛行甲板寬3米多,空間面積增加22%,主要增加了2個分別長6.4米和17.1米的艦體區域,可以容納20架F-35B聯合攻擊戰鬥機、MV-22傾旋翼飛機和其他各型直升機,搭載各種登入工具和超過18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
“美國”號“美國”號
提供較強的遠洋作戰支援能力是該級艦設計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強調注意改善艦員的居住性和醫療衛生條件,按照要求,該級艦配備了1家600張病床的醫院、6個手術室、4個牙科治療室、1個X射線室、1個血庫和幾個化驗室。同時該級艦將內部艙室用防火牆隔開,安裝固定的泡沫滅火系統,並採用非燃材料,改善了防爆防火能力,提高戰艦的生命力。
美國級擴大了機庫甲板面積後得以重新組合併擴充了航空維修設施,尤其是增加了零部件及配套設備,具備了更好的維修能力。艦上空間擴大也提供了額外的燃料及軍械搭載能力,有效提升了在航率及任務能力。為了加強航空運載能力,美國級取消了兩棲艦標誌性的塢艙,導致了登入艇和兩棲裝甲車運載能力的缺失,也不能搭載LCAC氣墊登入艇,從3號艦開始將恢復塢艙設計。

艦載武器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沒有裝備過多的攻擊性武器,只配備了2座20毫米6管MK-15 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2座21聯裝RIM-116“拉姆”近程艦空飛彈發射器、2座RIM-162“先進型海麻雀”(ESSM)艦空飛彈發射裝置和7挺MZ雙聯裝.50口徑重機槍。
MK-15 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MK-15 Block1B“密集陣”近防炮
“密集陣”Block1B在原型號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除火炮架構不變外,安裝了改進型Ku波段搜尋與跟蹤雷達、新型炮內控制站和遙控站,對計算機火控系統進行了升級,並加裝了前視紅外攝像機,可進行24小時的被動搜尋跟蹤,具有多光譜探測和跟蹤能力,提高了強電磁干擾環境下近程反導能力。同時,“密集陣”Block1B對火炮身管進行了改進,炮管比原來更長、更重。新系統通過簡化炮彈的散射模式和使用新型炮口抑制系統提高了近防系統的射擊精度。所使用的MK244“增強毀滅性彈藥”是MK149彈藥的改進型,在發射初速不變的情況下,打擊目標時提高了近50%的貫穿動能,對反艦飛彈、快艇和飛機的殺傷力更大。該系統的最大射速為4500發/分,最大射程3千米。
“拉姆”飛彈是美國海軍新一代防空盾牌,它採用了“響尾蛇”飛彈的外形、戰鬥部與發動機,採用“尾刺”飛彈的紅外導引頭,成功率和可靠率相當高,美軍已經在最新建造的新型艦艇上普遍安裝此型飛彈,用以替代部分“密集陣”近防炮。“拉姆”飛彈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馬赫,飛彈作戰半徑為9.6千米。
“先進型海麻雀”是“海麻雀”飛彈的最新改進型,是一種全新的尾控(即正常式布局,控制舵面在尾部)的飛彈,採用了類似標準艦空飛彈的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布局方式,代替了原來的旋轉彈翼方式。飛彈採用了全新的單級大直徑高能固體火箭發動機,新型自動駕駛儀和鈍感高爆炸藥預製破片戰鬥部,有效射程與RIM-7P相比顯著增強,達到了中程艦對空飛彈的標準。“美國”號裝備了採用MK29箱式發射系統的RIM-163D飛彈。
美國級可以搭載F-35B“閃電II式”戰鬥機6架,MV-22B“魚鷹式”傾旋翼機:12架,MH-53E海龍重型直升機:4架,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7架,MH-60S海鷹搜救直升機:2架。

艦電系統

美國級艦上將裝備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海軍戰術指揮支援系統、JTIDS聯合戰術信息系統、AN/USQ-119(V)27聯合海上指揮信息系統、AN/KSQ-1兩棲攻擊指揮系統、Link16號數據鏈等一系列先進的瀕海兩棲作戰系統。此外,在黃蜂級LHD-8、LPD-17等艦上出現的SPS-48E三坐標雷達由於性能穩定、探測距離遠等優點,在美國級上也應該會裝備,電子戰設備將採用最新的SUQ-32A(V)3型電子對抗系統,具備預警、偵察、電子干擾等功能。由於艦上空間較大,還裝有多座干擾彈發射裝置,與電子戰系統共同構成完整的主被動電子干擾及對抗系統。
美國號艦島美國號艦島
美國級裝有AN/SPQ-9B火控雷達和AN/SPS-48E空中搜尋雷達,裝有AN/SLQ-32B(V)2電子作戰系統和2具納爾卡(Nulka)電子誘餌發射系統。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
257.3米
艦寬
32.3米
吃水線長
/
吃水線寬
/
吃水深度
/
標準排水量
約45722噸
滿載排水量
/
飛行甲板
/
航速
20節以上(41千米/小時以上)
續航力
/
艦員編制
65名軍官,994名船員,1687名海軍陸戰隊
傳動
雙軸推進,2個可調螺距螺旋槳
動力系統
2具LM-2500燃氣渦輪發動機,70000制動馬力,另附兩具5000馬力的輔助推進發動機

該級各艦

序號
英文艦名
艦名
舷號
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狀態
第0批次
1
America
美國
LHA-6
英戈爾斯造船廠
2009.7.17
2012.6.
1
2014.10.11
服役中
2
Tripoli
的黎波里
LHA-7
2014.1.22
2017.5.1
/
建造中
3
Bougainvile
布乾維爾
LHA-8
2018.10.26

總體評價

美國級兩棲攻擊艦誕生於世紀之交的美國海軍戰略轉型期,用以替換“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主要任務是作為美國海軍兩棲戰備群的旗艦,指揮、搭載、運送、支援海軍陸戰隊員進行登入作戰。
美國海軍認為,與新海上戰略的要求相比,其遠程獨立作戰能力和前沿部署能力遠遠不足。因此,為適應新軍事戰略的調整和未來作戰需求的變化,美國海軍將會對現有部隊重新進行編組,建設更多的遠征打擊群。根據美海軍全球作戰兵力構想,美國海軍未來主戰力量將由12支航母打擊群、12支遠征打擊群、9支水面作戰群和4艘經過改裝的“俄亥俄”級核潛艇組成。遠征打擊群將在原來兩棲戒備群力量的基礎上增加1艘“提康德羅加”飛彈巡洋艦、1艘“伯克”級驅逐艦、1艘護衛艦和1艘核攻擊型潛艇。
隨著能夠搭載F-35B、MV-22和更多作戰人員的LHA-6“美國”級新型兩棲攻擊艦陸續服役,美國海軍遠征打擊群將形成以LHA-6為核心、“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和“惠得貝島”級船塢登入艦為中堅的兵力格局,整體的力量投送和前沿存在能力將會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增強,所擔負的作戰任務也會有更大拓展,作戰地域將會向對手陸地邊界更加接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