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闡述了“歐洲共產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探討了西班牙這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社會主義進渡的道路。該書的主要目的是要“證明有可能使資本主義國家機器民主化並把它改造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採取暴力從根本上加以摧毀”。卡里略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列寧1917年和1918年的論點又不適用於當今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他還在書中構想民主社會主義的模式。民主社會主義的核心是一種新型的民主制度,其主要特點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與議會民主的政治制度相結合。在經濟方面,主要的生產資料和交換資料社會化,同時允許私有制長期存在;在政治方面,共產黨並不獨壟政權,而是由一代有不同文化和勞動力量的政治團體,按實際比重參加政權組織。這種民主社會主義壟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過渡形式,發展下去就是社會主義。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20世紀70年代中期,歐洲共產主義成為一種思潮和流派,有著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第一,由於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大量的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甚至國際性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表現為“
國有經濟”“
計畫經濟”“
經濟一體化”等現象。西歐共產黨的一些理論家和領導人認為這些都是“社會主義因素”,是民主走向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第二,由於西歐國家的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黨的階級路線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增長和擴大,但其中產業工人的比重都在下降,大部分是從事非生產性勞動的白領工人和管理人員。二戰後歐洲知識分子隊伍增長的速度也很快,他們絕大多數靠領薪金為生;小農場主、小業主、小商人、手工業者等中間階級的社會作用日益明顯。第三,由於西歐國家一度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又為緩和階級矛盾,相當一批資產階級政府實行“
福利國家”政策,這使得這些國家的人民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歐洲恰恰又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人民飽受戰爭的苦難,所以他們憎恨獨裁專政,反對戰爭,要求民主、自由、和平。歐洲共產主義正是在政治上和理論上反映了這種現實。第四,二戰後西歐國家的政治形勢發生了有利於民主合法鬥爭的變化。西歐各國共產黨都先後取得合法地位,並且發展很快,參加議會競選活動,占有數目不等的議席。這些共產黨除黨組織本身外,還領導或影響著一批民眾組織。此外,“
蘇聯模式”的消極面顯露,歐洲共產黨人總結了蘇聯的教訓,要求擺脫蘇聯的控制,走獨立自主的道路,這也是歐洲共產主義形成的社會背景之一。
卡里略於1936年加入西班牙共產黨,1937年當選為西共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候補委員。西班牙內戰失敗後,他隨西共中央長期流亡在國外,領導了西共的重建工作。1960年在西共六大上當選為總書記。1976年2月回國。1977年4月西共恢複合法地位後,他積極參加議會選舉,多次當選為眾議員。
蘇共二十大召開以後,特別是1968年
蘇聯武裝進入
捷克斯洛伐克後,卡里略提出必須擺脫
教條主義和個人迷信的束縛,要運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他支持“
布拉格之春”,讚揚
南斯拉夫獨立自主的路線,成為“歐洲共產主義”路線的創始人之一。1977年4月,在西班牙全國選舉前夕,卡里略發表了《“歐洲共產主義”與國家》一書,論述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政策思想。
作品思想
國家對社會的作用
國家機器就其整體來說,仍然是統治階級的工具,而且是一種精心使用的工具。國家並不凌駕於各階級之上,不是各階級的仲裁人。資本主義國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種國家有什麼特點?如何加以改造?卡里略認為,這就是一切革命的問題所在,也是準備通過民主、多黨制、議會這種道路實行哪種革命的問題。
如果說過去生產力的發展打破了家庭私有性質,使得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性,因而逐步發展了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利潤的資本主義私有性之間的矛盾。那么當今由於科技革命,生產力有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增長,生產、服務業,整個經濟的社會性質又有了驚人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主動補足私人資本的短缺,用集體的資金維持那些無力自行解決資金問題或靠一般私人貸款無法發展的企業事業單位。但國家使用的是社會的款項。整個社會在未經諮詢的情況下,卻在幫助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因此,經濟的社會性規模龐大。名次排在最後,經濟條件最差的納稅人,居然在用自己的錢資助那些利潤直接歸其僱主的壟斷企業。這種作用使得作為壟斷資本的工具的資本主義國家具有一種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力量,越來越明顯地充當著所有方面的管理者。作為管理者的國家已經不再為整個資產階級服務而在為控制著大壟斷集團的部分資產階級服務了。這樣的國家不僅同先進的無產階級對抗,而且還包括同一部分資產階級在內的最廣泛的社會階級階層對抗,同社會上大部分人發生了直接衝突。
國家意識形態工具
卡里略認為,壟斷資本的國家機構正處於深刻的破壞之中。這首先表現為所謂的國家意識形態工具發生了危機。這工具包括宗教學校、家庭、法律、政治、新聞報導、文化等方面。不要忘記意識形態工具的基本作用,當它發生危機之時,這個危機也會影響到國家強制機器,因為國家強制機器必須無條件服從並忠實執行來自政權機構的意圖的理由被打破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權威及其精神和物質力量是以社會的意識形態工具為基礎的。必須採取的解決辦法,本質上就是要爭取革命思想在所謂社會意識形態工具中儘量奪取統治地位,使得意識形態的武器和意識形態工具反過來反對當政的階級。
國家強制工具
卡里略分析後認為,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用暴力行動打碎國家強制工具作為實現社會革命的第一步是不現實的。在當前情勢下,當國際上出現有利情況時,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在某個沒有自由、統治階級對人民實行殘酷統治的已開發國家里,只要人民得到軍隊中一部分起決定性作用的力量的支持,通過暴力行動而取得革命的勝利。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很迅速地取得勝利,這個國家陷入有各個大國參與的長期內戰,那么其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所以,從具體情況看來,很明顯要採取其他的道路通往社會主義。採取的道路必須把民眾的民主行動和代議制民主機構的作用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要利用當今基本上是為資本主義服務的那些代議制民主機構,使其為社會主義服務。
問題不只是上台執政,而是怎樣改造國家機器。共產黨和一切主張社會主義的政黨,以及所有要求改造社會的力量,就必須對國家強制的或非強制的工具及其成員,採取一種不同於歷來採取的態度。軍隊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強制工具。多次的經驗證明軍隊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能變成
寡頭集團的政黨。當普選威脅到寡頭集團的特權,寡頭集團就會把這一個擁有飛機坦克、大炮、機關槍的政黨拿出來進行對抗。過去反對軍隊的做法,單純的政治宣傳、對軍隊採取否定的態度,顯然都不利於工作,使工作無法進行,甚至會幫助當政的寡頭集團同軍隊抱成一團。擬定新的戰略、必須從客觀事實出發。只要存在著國家、不管它的社會內容如何,軍隊無論屬於何種結構,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任何一個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放棄過軍隊。一般來說,國家消亡之後,全世界建立共產主義結構的社會之後,軍隊就會消失,這是最終目標。但必須承認,這一目標還很遙遠。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是,軍隊首先必須是保障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工具,而不是確保壟斷集團對其他社會階級和階層進行壓迫,保證資本主義政治社會現狀不可侵犯的一個機構。在任何情況下,軍隊都不應該成為警察的後備力量,軍隊及其指揮幹部應來自人民階層。軍隊不應該是任何政黨或社會派別的工具,軍隊在履行其專門職能——捍衛領土完整——方面,必須服從任何經過普選建立的政府的命令。不管哪個政府,更不用說社會上的某個派別,如果企圖利用軍隊來進行其職能以外的活動,應該堅決拒絕服從。
這就是說,在向軍隊灌輸的各種觀念中,有一條必須消除,就是盲目服從現行社會制度產生的權力機構,盲目服從上級的命令。在軍隊里,紀律是不可缺少的,沒有紀律就沒有軍隊。但是,即使在軍隊里,紀律也不能是盲目的和無條件的。軍人是人,不是機器人。假如一個士兵,不管他的軍級如何,執行了違背人民的莊嚴意志或反對人類尊嚴的命令,無論如何是不能夠原諒的。軍隊意識中的其他觀念,如愛國主義、效勞和犧牲的精神,都是極其有用和極其高尚的,任何軍隊都是絕對需要的。根據捍衛祖國不只是職業軍人的職責這種現代思想,軍人並非某種與社會隔絕、脫離社會並凌駕於其上的集團之成員,而是某種教師隊伍的成員,其工作就是對公民進行某種訓練,以便必要時能夠捍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民主社會主義的模式
卡里略指出,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是把有決定性作用的經濟槓桿掌握在社會手中,以保證由勞動力量和文化力量所組成的歷史性集團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統治地位。與此同時,社會性地掌握這些槓桿,是制定全國性的民主經濟計畫的基礎。該計畫包括公、私成分,並可以作出一個符合居民的實際需要,符合根本改善生活條件的經濟模式。公有制和私有制形式的共存,意味著承認
剩餘價值的生產,並允許私人占有一部分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存在著一種混合制度。社會通過稅收採取措施保證剩餘價值的生產不會太高,然而又保證這一剩餘價值足以刺激私人的積極性。此外,社會控制著貸款,就有可能把銀行儲蓄用到對整個國家最為有利的目標上去。這種在經濟上仍然混合的體制將表現一種政治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企業主不僅能在經濟上組織起來,而且能夠組成代表其利益的政黨這將是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也將意味著階級鬥爭將公開地表現出來。然而,社會的一致程度比在當前壟斷資本統治的社會裡所存在的要來得大。克服社會差別將經歷一個自然的過程,它不可能是強制措施的結果,它是生產力和社會服務事業發展的結果。這樣,通過一種受教育推動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各階層的居民將組成一個社會集體。
在共產黨的作用和職能上,只要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態度,它就依然是先鋒隊的黨。但是,它已不認為自己是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文化力量的唯一代表。在理論與實踐上,它承認具有社會主義方針的其他政黨也能代表這些或那些階層的勞動人民,儘管它們的理論和哲學觀點及內部結構與共產黨的不同。它毫不猶豫地承認,在某些情況下,在分析具體形勢方面,其它政黨可能比它更擊中要害。在民主階段,黨是由日益覺悟和負責的人組成的一股政治力量,這些人自由地發表意見,討論問題,展開思想交鋒,但是在估價下列問題時意見是一致的,即黨的綱領是他們的共同目標;黨本身是勞動人民為求得解放所擁有的最可寶貴的工具;組織是保證政治行動效果的關鍵因素,一旦多數人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或領導機關作出決定,行動一致和紀律就是必不可少的武器。
“歐洲共產主義”的歷史根源
在思想領域,“歐洲共產主義”與
社會民主主義之間,不可能有絲毫混淆。通常所謂的“歐洲共產主義”主張改造而不是管理資本主義社會;為國家壟斷資本制度提供社會主義選擇,不與這種制度融為一體,不成為這種制度的一種政府。就是說,它主張發展世界革命進程,而為了走出人類被資本主義發展的模式引入的死胡同。同時,“歐洲共產主義”的戰略,主張與
社會黨和
社會民主黨,與進步的基督教力量,與一切不依附於壟斷類型所有制的民主團體實行聯合一致。
關於無產階級專政
卡里略認為,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概念的實質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能否不靠無產階級專政,亦即並不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渡時期來取消業已失敗的階級及其支持者的權利,便可確立他們的領導地位。在
馬克思和
恩格斯的那個時代,即使在最發達的國家中,能在發生革命危機時掌握政權的有覺悟的無產階級只是居民的少數,他們只能依靠武裝力量奪取政權,用武力即用專政來保住政權以便著手改革社會。在這種條件下,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概念不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和無產階級社會統治地位簡單的同義詞。專政這個概念曾是鞏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無產階級社會統治地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在歐洲和資本主義世界的已開發國家內,勞動者當今已居社會的大多數;思想影響巨大,人數眾多的文化力量正在接近工人階級立場。顯然,這種形勢同馬克思、恩格斯和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必需的情況,是大不相同的。社會主義首先是在農業占優勢的國家中取得了勝利,因為革命先鋒隊善於把階級矛盾同帝國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結合起來。可能有人會把這看成是歷史上的異常現象,然而可以肯定,如果社會主義首先是在發達的國家中勝利,整個人類就會更加具體、更受吸引,更早一些享受到社會主義的成果。無產階級專政不是發達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勞動力量建立和鞏固領導權的途徑。在這些國家裡社會主義歸根結底不僅是民主的擴大和發展以及對社會一切極權概念的否定,而且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就是實行民主,發揮其一切效果的道路。
作品影響
這是一部系統闡述“歐洲共產主義”理論與路線的代表著作。該書出版後,蘇聯的《新時代》周刊曾猛烈攻擊,並引起西歐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強烈反映,現有多種文字譯本。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聖地亞哥·卡里略(Santiago Carrillo,1915—2012),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人,歐洲共產主義倡導者。生於
阿斯圖里亞斯的
希洪一個冶金工人家庭。1928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聯盟,1934年任該聯盟總書記,因組織反法西斯起義而被捕入獄。1936年獲釋加入西班牙共產黨。內戰期間參加共和軍,任保衛馬德里委員會委員。
佛朗哥上台後,長期流亡國外(1936—1976)。曾任西共政治局委員,西班牙共和流亡政府部長,西共書記處書記(1956)。1960年起為西共總書記,並任黨刊《我們的旗幟》總編輯。1976年佛朗哥死後回國。1977年領導西共取得公開地位,同年發表《“歐洲共產主義”與國家》,闡明“歐洲共產主義”的主要思想。1978年在西共九大報告中,將西共改為“馬克思主義革命和民主黨”。1982年西共大選失利,被迫辭職。1985年4月被開除出中央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