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新“第三條道路”的興衰研究

冷戰後新“第三條道路”的興衰研究

《冷戰後新“第三條道路”的興衰研究》是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建華、李華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冷戰後新"第三條道路"的興衰研究
  • 作者:林建華 李華鋒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2月1日
  • 頁數:292 頁
  • 開本:32 開
  • ISBN:7010104867, 978701010486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冷戰後新"第三條道路"的興衰研究》從世界社會主義的視野和冷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入手,分析了新“第三條道路”的歷史淵源與理論創新,考察了新“第三條道路”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實踐狀況與現實命運,評判了新“第三條道路”興衰的深層原因與經驗教訓,對於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正確認識歐洲政黨政治與社會民主主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世紀90年代末,新“第三條道路”在歐洲政壇上興起,但進入新世紀後又逐步式微。隨著新“第三條道路”的引領者英國工黨在2010年大選中失利,新“第三條道路”在歐洲國家走過了一個完整的興衰周期。本書從世界社會主義的視野和冷戰後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入手,分析了新“第三條道路”的歷史淵源與理論創新,考察了新“第三條道路”在歐洲主要國家的實踐狀況與現實命運,評判了新“第三條道路”興衰的深層原因與經驗教訓,對於準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正確認識歐洲政黨政治與社會民主主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章 “第三條道路”的歷史形態
一、“第三條道路”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二、社會黨國際及社會民主黨的“第三條道路”
三、歐洲共產主義的“第三條道路”
四、東歐諸國的“第三條道路”
第二章 新“第三條道路”的背景因素
一、冷戰對立格局的結束:各種新思想和新探索的動力與空間
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各種新問題和新挑戰接踵而至
三、產業結構和社會政治結構的變遷:呼喚新的思維和行動
四、歐洲政黨政治的新變化:新“第三條道路”興起的現實基礎
第三章 新“第三條道路”的內涵與特質
一、新“第三條道路”的理論淵源與理論創新
二、新“第三條道路”的理論構建
三、新“第三條道路”的理論特質
第四章 新“第三條道路”的實踐
一、英國工黨的新“第三條道路”實踐
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新中間道路”實踐
三、法國社會黨的“現代社會主義”實踐
四、理想與現實:新“第三條道路”的命運
第五章 新“第三條道路”評析
一、社會民主主義:不再硬直的脊樑
二、新“第三條道路”的不成熟性
三、新“第三條道路”未能帶來左翼政治的復興
四、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在當今世界的發展
五、啟迪與鑑戒:對新“第三條道路”的思考和總結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林建華,1966年8月生,山東莘縣人。現為北方工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雜誌專家委員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社會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等雜誌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出版《當代西歐社會民主黨論綱》《社會黨國際論綱》《冷戰後歐盟諸國社會民主黨政壇沉浮研究》等著作。先後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項、國家教委人文科學研究規劃項目一項。獲省部級科研、教學優秀成果獎11項。
李華鋒,1976年生,河南鄢陵人。1998年、2001年、2008年先後畢業於河南教育學院、延邊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分獲文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為聊城大學世界共運研究所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政治與國外社會主義研究。目前主持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山東省教育廳社科規劃研究項目、聊城大學社科規劃研究項目各一項。已出版論著兩部(合著),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研究》、《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