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一般指本詞條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區,建築群中的各建築建成時間從漢至清,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8處11項歷史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 外文名:Historic Monuments of Dengfeng in “The Centre of Heaven and Earth”
  •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區
  • 所處時代:漢魏至明清
  • 占地面積:825 公頃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1305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周公測景台,中嶽廟,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嵩岳寺塔,觀星台,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 周公測景台
西周(約前1037年),為測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在其舊址仿舊制建成周公測景台
  • 中嶽廟
秦(前221—前207年),太室祠始建,為中嶽廟的前身,為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場所。北魏時,太室祠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後,定名為中嶽廟。唐代,中嶽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玄宗時,復歸原址,並有擴建。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宇,奠定了今日廟址。
  • 漢三闕
東漢元初五年(118年),中嶽廟增建太室闕,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為當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據說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少室闕大約建於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為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啟母闕,又名開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為東漢延光二年(123年)潁川太守朱寵所建,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
  • 嵩陽書院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建嵩陽寺,為嵩陽書院前身。嵩岳寺塔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
  • 會善寺
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會善寺始建。
  • 少林寺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少林寺常住院始建,寺內現存明、清建築30餘座。宋宣和七年(1125),為紀念初祖達摩而建初祖庵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墓地。現存自唐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慶八年(1803年)之間的各代磚石墓塔228座。
  • 嵩岳寺塔
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建嵩岳寺塔
  • 觀星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至元十七年(1280年),天文學家郭守敬觀星台,是當時27個天文觀測站的中心觀測點之一。
  • 申遺
1999年10月20日,中國考古學家、河南省博物館原館長許順湛等5位專家聯名給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呈報了《關於嵩山申請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問題》的匯報信。時任省長李克強要求相關部門安排對嵩山申遺展開調研工作。
2000年6月8日,李克強同意批示《嵩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工作方案》。
2006年6月,鄭州市政府正式啟動“嵩山歷史建築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將整個嵩山地區8處11項重要歷史建築納入申報範圍。
2008年底,鄭州市申遺辦將“嵩山歷史建築群”正式更名為“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

建築格局

嵩山分為太室山少室山東西兩部分,共72峰,主峰峻極峰位於太室山。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分布於嵩山周邊,遺產區面積825公頃,緩衝區面積3438.1公頃。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築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歷史建築。其中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主峰峻極峰下,會善寺位於太室山積翠峰下,中嶽廟位於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太室闕位於中嶽廟前,啟母闕位於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少林寺和嵩岳寺塔均位於太室山南麓,少室闕位於少室山東麓,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位於嵩山東南告成鎮。

主要建築

周公測景台

周公測景台,是唐代依周代舊制重建,通高3.91米,由石圭和石表兩部分組成。俗稱“無影台”,又名“八尺表”,是中國古代立八尺圭測量日影、驗證時令、計年的儀器。用青石製成,石柱為表,台座為圭。頂端為屋宇式蓋頂,南刻“周公測景台”字。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是“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周公測景台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岳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其前身是太室祠。始建於秦(前220至前206年)。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劉徹游嵩山時,令祠官大加修建。現存廟制為明代(1368~1644年)所定,其建築大部分為清順治至乾隆時(1644~1795年)按照工部營造則例的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有殿、宮、樓、閣、亭、台、廊、廡等明清建築400餘間,漢至清代古柏300餘株,金石鑄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餘件,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中嶽廟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主要有太室闕、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
中嶽廟院南北長650餘米,東西寬160餘米,占地面積近11萬平方米,是中國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見證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發展史。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中嶽廟

太室闕

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中嶽廟前約500米中軸線上,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由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東西二闕,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結構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成。西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中嶽泰室陽城”6字,銘記刻在西闕北面,為陰刻隸書,計27行,每行7字,內容主要讚頌中嶽神君的靈應和陽城長呂常等人建闕的緣由。另一方銘記字型為篆隸,剝蝕嚴重,僅辨50餘字。銘記中的“東漢延光四年(125年)”年號是後刻的。太室闕上雕刻的車馬出行、馬戲、狩獵、神話故事、奇禽珍獸、鬥雞、雜技、樓閣等畫像和裝飾圖案,藝術風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創作上輝煌成就,其形式和內容對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歷史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少室闕

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嵩山少室山東麓,為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啟母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少室闕以青灰色塊石砌築,分東西二闕。兩闕結構相同,為二重子母闕,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成。東闕通高3.37米,西闕通高3.75米,間距7.60米。西闕北面三層中部有陰刻篆書“少室神道之闕”6字,闕銘也為篆書,約55行,每行4字,皆侵蝕,不可辨識。少室闕上雕刻的畫像有車馬出行、宴飲、羽人、玄鳥生商、四靈、獸斗、擊劍、狩獵、犬逐兔、馴象、鬥雞、蹴鞠、羊頭、鹿、虎、馬技、月宮、常青樹、柏樹等,其中以馬戲圖和狩獵圖最為出眾。少室闕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之一。

啟母闕

啟母闕,又名開母闕,位於登封市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與太室闕、少室闕並稱為“中嶽漢三闕”。啟母闕以鑿石雕刻砌成,分東西二闕,現存高3.17米。西闕北面有兩方闕銘,一方為啟母闕銘,篆書;另一方是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隸書,堂溪典撰寫。闕身雕刻馬技、騎馬出行、雜技、幻術、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雙蛟、月宮圖、蹴鞠圖等,闕頂雕刻瓦壟、瓦當、板瓦、垂脊等建築構件,其中女子蹴鞠圖是足球起源於中國的重要實物證據。啟母闕雕刻藝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世界歷史學金石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闕頂上雕刻的建築構件的外形為研究漢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前身為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年)的嵩陽寺,嵩陽書院內建築布局保持著清代建築布局,共占地面積10084.4平方米,東西寬78.6米,南北長128.3米。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的配房,均為硬山式建築,分別為程朱祠、麗澤堂、博約齋、碑廊等,保存清代建築26座108間。
嵩陽書院規劃布局和實物留存獨具特色, 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嵩陽書院作為中華文明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儒學中理學的開創地,因公認的“天地之中”理念而落腳於嵩山地區。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嵩陽書院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登封市城北6千米嵩山南麓積翠峰下,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離宮,魏亡後舍宮為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是古代嵩山地區僧人的受戒中心。會善寺坐北朝南,現存二進二院,西院11座建築,東院7座,其中大雄寶殿創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其建築出檐深遠,斗拱碩大,是嵩山地區僅存的元代木結構建築。除大殿外,其他建築均為硬山式灰瓦頂。會善寺內現存東魏《中嶽嵩陽寺碑》、北齊《會善寺碑》等碑碣石刻30餘通、唐至清古樹120餘株、明代鑄大鐵鐘一口,寺西有唐淨藏禪師塔,西南和東南有清代磚塔5座。
會善寺大殿建築出檐深遠,斗栱碩大,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其典型做法雖經後世重修,更具歷史價值。會善寺是佛教參與天文活動、參與中國古代宇宙觀演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僧一行的出家修行之所,是佛教與“天地之中”觀念代表人物的見證。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會善寺

少林寺

少林寺建築群(塔林、初祖庵、常住院)見證了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的傳播,加強、鞏固其影響力,並由此形成了中國最大的禪宗教派。作為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少林寺承載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創新與發展。
少林寺常住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少林寺的核心,總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為七進建築。包括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室、立雪亭、西方聖人殿。寺內現存明、清建築30餘座。五百羅漢朝毗盧、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畫以及現存的174品碑碣等文物是較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少林寺初祖庵位於登封市少林寺常住院西北約2千米的龜背形山丘上,宋宣和七年(1125年)為紀念初祖達摩而建。現保存山門、大殿、千佛閣、面壁亭、聖公聖母亭。建築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頂,出檐深遠,檐下置碩大斗拱,明間安板門兩扇,兩側次間辟直欞窗,前檐下立6根滿雕卷草、飛禽圖案的石柱,殿內石柱4根,雕刻天王、盤龍等圖案。梁架為徹上明造。東、西山牆和後牆壁上均有彩色壁畫。該殿始建於宋代,後經多次重修,主要構件仍宋代原物。大殿外還保存有石刻40餘方,宋、金以後碑碣38通以及唐代“六祖手植柏”等。
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建造年代與中國古代建築科學巨著《營造法式》的成書年代相近,其斗拱、梁架、雕飾多與《營造法式》相符合,是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重要例證。
少林寺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山腳下,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墓地。現存自唐貞元七年(791年)至清嘉慶八年(1803年)之間的各代磚石墓塔228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3座、金塔16座、元塔51座、明塔146座、清塔10座,余為無紀年題記者。塔的層級不同,一般為1至7級,高度都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銘和題記。除塔林228座古塔之外,在少林寺常住院周邊還有15座古塔。其中唐塔4座(法如、無名、同光、蕭光)、五代塔1座(法華)、元塔1座(緣公)、明塔2座(道公、璞公)、清塔4座(法緣、汝妙、寧公、府公)以及不明年代塔3座(東公等)。
少林寺塔林是中國現存數量最多的墓塔,是綜合研究中國建築發展史、雕刻藝術發展史和宗教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寶庫。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區西北6千米嵩山南麓嵩岳寺院內,為北魏時期佛塔。該塔始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為15層的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通高37.045米,由基台、塔身、15層疊澀磚檐和塔剎組成。塔身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券門通向塔心室。門上有拱形門楣。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方形塔龕,龕上部砌出疊澀檐,正面嵌銘石1方,銘石下辟半圓拱券門,門內各有磚雕護法獅子1個,共16個,形象各異。各轉角處有倚柱,柱頭飾火焰寶珠與覆蓮,柱下為磚砌覆盆式柱礎。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沒有任何裝飾。塔身之上是15層的疊澀密檐,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疊澀檐間的塔壁上均辟有門窗,每面正中砌築板門2扇,門上皆有拱形門楣。除南面第5、7、9、10、11、13層及東南面的第15層辟真門外,其他皆為假門。塔剎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寶珠等組成,塔下有地宮。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反映了中外建築文化交流融合創新的歷程,在結構、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價值,對後世磚塔建築有著巨大影響。嵩岳寺塔是佛教通過在“天地之中”傳播而確保並擴大其影響力的建築實物見證。

觀星台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東南13千米告成鎮北周公廟內,為元代天文建築。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現存建築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門、儀門、周公測景台石圭表、周公廟卷棚、大殿(各三間)、觀星台、帝堯殿等。觀星台為磚石結構的建築,由覆斗狀的台體和石圭兩部分組成。台體的平面近正方形,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兩壁有明顯收分,台體北壁下設有東西對稱的踏道口,可以由此登至台頂。石圭在台體以北下部,圭上刻兩條平行雙股流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長條狀泄水池,池兩頭有泄水孔。這種水渠裝置,是用以測水平的天文儀表。歷史上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曆》就是經過此台的觀測與推算出來的。
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此外,院內還有唐代依周代舊制重建的周公測景台。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觀星台

歷史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鄭州登封,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裡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裡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裡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築,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它們都與中國“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發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繫。

文物價值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中的各建築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建築史,是中國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作為一組東方古代建築藝術殿堂,以其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築的瑰麗之華和中華悠久歷史的璀璨之光。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處11項建築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各類主導文化,是一個業已消亡的科學、教育和信仰體系的物質見證,也是現存仍在發展的佛教、道教文化傳統的見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中國河南省的嵩山,被認為是具有神聖意義的中嶽。在海拔1500米的嵩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遠,有8座占地共40平方千米的建築群,其中包括三座漢代古闕,以及中國最古老的道教建築遺址——中嶽廟、周公測景台與登封觀星台等等。這些建築物歷經九個朝代修建而成,它們不僅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還體現了嵩山作為虔誠的宗教中心的力量。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是古代建築中用於祭祀、科學、技術及教育活動的最佳典範之一。

文物保護

1960年3月4日,觀星台、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20日,少林寺中的初祖庵及少林寺塔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中嶽廟和嵩陽書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上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
2013年5月3日,少林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地區。
地理位置
文物名稱
地理坐標中心
位置
太室闕、中嶽廟
N34 27 31.49 E113 04 03.79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前
少室闕
N34 29 34.94 E112 58 37.21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少室山東麓
啟母闕
N34 28 26.92 E113 02 28.48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
嵩岳寺塔
N34 30 05.83 E113 00 57.34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內
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
N34 30 26.06 E112 56 07.85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西北中嶽嵩山南麓
會善寺
N34 29 36.20 E112 59 55.92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城北嵩山南麓積翠峰下
嵩陽書院
N34 28 55.00 E113 01 37.93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區北峻極峰下
周公測景台、觀星台
N34 23 58.97 E113 08 28.48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東南告成鎮
自駕從鄭州市出發,經鄭少高速航海路、鄭盧高速、登封大道、錫海線,到達嵩山各景區。
由鄭州市長途客運站乘車去中嶽嵩山腳下登封市,再從登封市乘中巴可到少林寺、中嶽廟、觀星台等主要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