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危機”措施是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穩定經濟周期各階段的波動、防止危機爆發所採取的政策措施。20世紀30年代前,壟斷資產階級的政府都信奉薩伊法則,認為供給會創造充分需求,一般情況下不直接干預經濟。1929—1933年的特大危機,使當時流行的各種庸俗經濟理論破產。危機中美國開始實行羅斯福“新政”,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不同程度地干預經濟。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新的貨幣、利息和就業理論。該理論本身雖不是危機理論,但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開出了一些解救危機的藥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各國以凱恩斯經濟理論為依據,大力推行各種“反危機”政策措施,使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空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