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皮質]分子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腦皮質]分子層
- 外文名:molecular layer of cerebellar cortex
- 所屬學科:人體解剖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小腦皮質]分子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小腦皮質]分子層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小腦皮質最淺表的一層。主要由星形細胞和籃細胞組成。1公布時間2014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人體解剖學名詞》 (第...
小腦皮質位於小腦外層的組織稱小腦皮質。小腦皮質又分為3層:最淺的為分子層,主要有籃狀細胞,它的軸突分出許多側支,形成籃狀,包繞中層浦氏細胞的胞體;中間層為浦金野細胞層,是一系列的浦氏細胞體,樹突呈柏樹葉狀伸入分子層內,...
《大腦皮質分子層內神經突觸環路的發育》是依託復旦大學,由禹永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大腦皮質分子層位於大腦皮質最外側(Layer 1),是由胚胎期新腦皮層上的邊緣層發育而來。大腦皮質的分子層主要由Cajal-Retzius細胞和...
腦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的後下方,顱後窩內,延髓和腦橋的背面。可分為中間的蚓部和兩側膨大的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大致平行的淺溝,溝間為一個葉片。表面的灰質為小腦皮層、深部為白質,也稱髓質。白質內有數對核團,稱中央核。小...
大腦表面的溝回,擴大了皮質的表面積。大腦皮質的體積約300cm3,其表面積為2200~2850cm2,其中約2/3埋在溝內。中央皮質最厚處約4.5mm,枕葉皮質最薄約1.5mm。組織學特點 組織學上一般將大腦皮質分為6層,由外向內依次為分子層...
大腦皮質的分層大腦皮質的這些神經元是以分層方式排列的,除大腦的個別區域外,一般可分為6層,從表面至深層的結構如下:(1)分子層(molecularlayer):神經元小而少,主要是水平細胞和星形細胞,還有許多與皮質表面平行的神經纖維。(2...
溝回的面積增加了皮質的面積。大腦皮質表面分為五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和邊緣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在系統發生上出現較晚,稱為新皮質,邊緣葉發生較早,稱為舊皮質。大腦皮質從外到內分為六層:分子層、外顆粒層、錐體...
另外病情的輕重並不一定與小腦的大小相平行。 剖檢時,肉眼可見不同程度的小腦萎縮(大腦和延髓正常大小),組織學觀察,具有特徵性表現(小腦皮層的分子層細胞、浦肯野氏細胞以及顆粒層細胞顯著減少乃至消失),憑此可以確診。 從小腦...
[原皮質]分子層 [原皮質]分子層(molecular layer of archicortex)是2014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原皮質中主要由切線纖維組成的一層。其間有少量中間神經元。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 (第二版)
構成蒲肯野細胞層;內層的成神經細胞則聚集成團,分化為小腦白質中的核團,如齒狀核。外顆粒層因大量細胞遷出而變得較少,這些細胞分化為籃狀細胞和星形細胞,形成了小腦皮質的分子層,原來的內顆粒層則改稱顆粒層。
後顱窩中線處的髓母細胞瘤來源於後髓帆中向外顆粒層分化的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細胞,這些細胞可能在出生後數年仍然存在而偏於一側生長的髓母細胞瘤則發生於小腦皮質的胚胎顆粒層這層細胞位於軟膜下小腦分子層表層此層細胞在正常情況下...
間腦由丘腦與下丘腦構成。丘腦與大腦皮質,腦幹,小腦,脊髓等聯絡,負責感覺的中繼,控制運動等。下丘腦與保持身體恆常性,控制自律神經系統,感情等相關。內部結構 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⒈ 灰質: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一層灰質稱為大腦皮...
籃狀細胞是一種抑制性的γ-氨基丁酸中間神經元,見於腦部許多區域:如小腦的分子層、海馬回以及大腦皮質。小腦的籃狀細胞與柏金氏細胞的本體形成突觸間隙, 軸突為多極性,呈星狀,而樹突呈複雜的散狀分支。海馬回的籃狀細胞軸突則與...
後顱窩中線處的髓母細胞瘤來源於後髓帆中向外顆粒層分化的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細胞,這些細胞可能在出生後數年仍然存在,而偏於一側生長的髓母細胞瘤則發生於小腦皮質的胚胎顆粒層,這層細胞位於軟膜下小腦分子層表層,此層細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