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腦室]下角(inf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側腦室]下角
- 外文名:inf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 所屬學科:人體解剖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側腦室]下角(inf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
[側腦室]下角(inf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伸入顳葉中的側腦室部分。最大,上壁為尾狀核尾和終紋,外側壁為毯、下壁為側副隆起和海馬,內有脈絡叢...
側腦室中央部與后角、下角匯合的部分稱為側副三角。此三角區的形態變化在側腦室造影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前角:為室間孔向前部分,其內側為透明隔,外側是尾狀核頭,上方為胼胝體乾,前方抵達胼胝體膝。前角自室間孔的平面起伸向前方...
下角 下角(inferior horn)是2019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阿爾茨海默病名詞。定義 側腦室伸入半球顳葉白質的部分。向後上方延續為中央部,向後則延續為后角。出處 《阿爾茨海默病名詞》第一版 ...
側腦室腫瘤(lateral ventricular tumors)是指位於側腦室內的腫瘤,占顱內腫瘤的0.75%~2.8%,占腦室系統腫瘤的44.7%。側腦室腫瘤可起源於側腦室壁、脈絡膜叢以及異位組織,其具體發生的部位、病理性質和臨床表現等各不相同。側腦室分...
側腦室 側腦室由額角、體部、顳角、枕角組成,額角和體部的內側壁為透明隔。胼胝體和額角密切相關,胼胝體的下方和膝部形成了腦側室前角的頂部和側壁,室間孔為前角的後界。側壁是尾狀核頭的中間區。沿側腦室前角底及側壁可見2~...
側腦室左有各一,是腦室系統中最大者,位於大腦半球內借室間孔與狹窄的第3腦室相連通。側腦室呈彎曲的弓形,包繞在尾狀核的周圍,從前向後再向下分成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前角自室間孔向前伸入額葉,額狀切面呈三角形。側...
1)前後位像:前後位像上見同側側腦室變小,常明顯向對側移位。透明隔和第三腦室多呈弧形移向對側。2)側位像:側位像上側腦室前角及體前部一致向下移位;前角底部與下角尖端之頂可被壓變平。如向後生長,則下角變窄,並向後下...
扁桃核,大腦核之一,位於側腦室下角的前端。因形似扁桃而得名。是由若干個核組成的核群,有來自嗅球、梨狀葉、丘腦、丘腦下部等各部分的向心纖維,離心纖維可大致區分為背側的分界系和腹側分散系。是和舊皮質相對應的核,作為大腦...
海馬回與齒狀回是經海馬裂捲入側腦室下角的部分。嗅中樞在海馬回。嗅腦位於大腦半球的下部,主要包括嗅球、嗅回、梨狀葉、海馬等部分。解剖結構:1、嗅腦:嗅腦是大腦皮質中的古老部分,在人類並不發達。嗅腦分周圍部和中樞部。周圍部...
杏仁核(amygdala),又名杏仁體(amygdaloid body),位於前顳葉背內側部,海馬體和側腦室下角頂端稍前處。主要通過外側嗅紋、終紋和腹側杏仁傳出通路,與額葉內側、眶額回、隔區、無名質、視前區、海馬體、下丘腦、丘腦、紋狀體、顳...
杏仁核又名杏仁體(amygdaloid body),是一灰質塊,位於顳葉的背內側部、側腦室下角尖端的前上方。其表面該有海馬回溝的皮質。一般杏仁核分為兩部,即基底外側核群和皮質內側群。皮質內側核群形成杏仁核的背內側部。皮質內側核群包括:①...
它向腹側折曲,在側腦室下角的頂上前行,連線杏仁核。此核是錐體外系組成部分。尾狀核如受損害,可出現肌肉緊張力減低,運動過多過快(舞蹈症)。一、概述 1、豆狀核:豆狀核系紋狀體的一部分。豆狀核完全包藏在半球髓質中。此...
I4.3 右島葉、側腦室下角層面 I4.4 右豆狀核外份(殼)、海馬層面 I4.5 右尾狀核、豆狀核、外側膝狀體層面 I4.6 右丘腦內側層面 I4.7 正中矢狀層面 I4.8 左丘腦內側層面 I4.9 左尾狀核、豆狀核、外側膝狀體層面 I4....
(五)側腦室下角層面 (六)島葉層面 (七)經顳下頜關節層面 三、冠狀面 (一)經篩骨雞冠層面 (二)經上頜竇中部層面 (三)經胼胝體膝部層面 (四)視交叉層面 (五)垂體層面 (六)丘腦下部層面 (七)大腦腳層面 (八)胼胝體壓部層面 ...
通過胼胝體下後部的纖維,被外矢狀層分為背側和腹側兩部。背側部纖維終於枕葉和顳葉的背外側皮質;腹側部纖維經外矢狀層的內側,形成內矢狀層,又稱毯(tapetum)。此部纖維沿側腦室下角的頂壁、側壁轉向下,終止於枕葉、顳葉的...
位於側腦室下角前端上方。名稱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杏仁”,是一個複合核團。雖與紋狀體相連線,並被認為是基底神經節的一部分,但在結構連線及功能上+與尾核、殼核及其他紋狀體結構明顯不同。通常被認為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其纖維...
側腦室下角 側腦室中央部 痴呆 尺神經 觸覺小體 傳導性失語 垂直注視麻痹 CT掃描 CT D 達克謝維奇核 大腦動脈環 大腦腳底 大腦鐮 大腦性共濟失調 單神經病 裊葉 德熱里納錐體―舌綜合徵 低顱壓綜合徵 低血糖腦病 底丘腦 底丘腦核...
海馬是顳葉前部皮層捲入到腹內側形成的一條狹長的弓狀隆起的皮質,沿海馬走行,並被海馬回所覆蓋,海馬前端和杏仁核相連,位於側腦室下角的底壁上。海馬的功能主要為①能調節進餐和飲水;②和記憶有關;③和性行為有關。2、枕葉:枕...
它向腹側折曲,在側腦室下角的頂上前行,連線杏仁核。此核是錐體外系組成部分。尾狀核如受損害,可出現肌肉緊張力減低,運動過多過快。解剖結構:1、尾狀核:尾狀核屬於基底核,是一弓形棒狀的灰質團塊,全部依附於側腦室近旁。其...
杏仁複合體(amygdaloid complex)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位於(海馬旁回)鉤的深方,與尾狀核尾末端相連的核團。構成側腦室下角的上、內側壁,由多個不規則的核組成,屬邊緣系的主要結?構。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
圖1-15 側腦室下角矢狀面 圖1-16 小腦中腳冠狀切面 圖1-17 視交叉冠狀切面 圖1-18 外耳道冠狀切面 圖1-19 顱骨側位像 圖1-20 新生兒顱骨側位像 圖1-21 顱骨正位像 圖1-22 頸內動脈血管造影側位像 圖1-23 腦底橫斷層...
尾狀核尾 尾狀核尾(tail of caudate nucleus)是2014年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定義 尾狀核體繞過背側丘腦後端彎轉向下的部分。進入顳葉,參與構成側腦室下角的上壁。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
下縱束(inf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是2014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人體解剖學名詞,出自《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版。定義 聯繫同側顳葉與枕葉的纖維束。沿側腦室下角和后角的外側壁走行。出處 《人體解剖學名詞》第二...
視束、灰結節、乳頭體;再向後發出重要的紋狀體內囊動脈分布到內囊後肢的後2/3、蒼白球內側部、視聽輻射及尾狀核尾部,再經脈絡裂進入側腦室下角後,發分支到海馬旁回、鉤、杏仁核、海馬及齒狀回前部,最後終止於側腦室脈絡叢。
視束自視交叉後部兩側角發出,向後方行走,開始形如圓帶,居灰白節結與前穿質之間,然後呈扁圓形,繞過大腦腳,走行於側腦室下角的內上方、豆狀核的下方,顳葉海馬回則位居其下,大腦腳位居其內。繞過大腦腳時分為較小的內根與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