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官評定人員先熟悉樣品“A”以後,再將一系列樣品呈送給這些評定人員,樣品中有“A”,也有“非A”。要求評定人員對每個樣品做出判斷,哪些是“A”,哪些是“非A”。這種方法被稱為A-非A檢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A-非A檢驗
- 外文名:A-not A test
方法適用條件,對試驗實施人員的要求,對評價人員的要求,統計假設,
方法適用條件
A-非A檢驗本質上是一種順序成對差別檢驗或簡單差別檢驗。當實驗者不能是兩種類型產品有嚴格相同的顏色、形狀或大小,但樣品的顏色、形狀或大小上與研究目的不相關時,經常採取A-非A檢驗。但是在顏色,形狀或大小上的差別必須非常的微小,而且只有當樣品同時呈現時差別才比較明顯。如果差別不是很微小,評價人員很可能將其記住,並根據這些外部的差異做出他們的判斷。
對試驗實施人員的要求
提供評價人員第一個樣品,要求評價,然後撤掉該樣品,提供第二個樣品,要求評價人員指明這兩個樣品感覺上是相同還是不同。A-非A檢驗有4中呈送順序(AA、BB、AB、BA)。這些順序應在評價人員間交叉隨機化,每種順序出現的次數應該相同。
對評價人員的要求
評價人員沒有機會同時評價樣品,他們必須在內心比較這兩個樣品,並判斷它們是相似還是不同。因此,評價人員必須經過訓練,以理解評分單所描述的任務,但不需要接受特定感官方面的評價培訓。評價人員在檢驗開始之前也要經常通過明確認為是“A”和“非A”的樣品進行訓練。
統計假設
該檢驗是單側的,因為實驗者知道要求每位評定人員所回答問題的正確答案,也就是說知道兩個樣品是相同還是不同。A-非A檢驗的無差異假設與差別成對比較無差異假設相同(H0:Hpc=0.5)。A-非A檢驗的對立假設是如果樣品可察覺到差別,人群正確表明樣品是相同還是不同的機率超過二分之一。這類對立假設也與差別成對比較檢驗相同(HA:Hpc>0.5)。
A-非A檢驗的結果只能說明評價人員是否能在不同時呈送的樣品間進行明顯區分。就像成對差別檢驗,不能表明差別的方向。換句話說,感官科學家只能知道樣品可察覺差異,但不知道樣品在何種品質上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