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安徽省轄地級市,地處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鄰南京市,西接合肥市,北連滁州市,南接蕪湖市和宣城市,總面積4049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2月,馬鞍山市下轄3個區、3個縣,總計13個街道,35個鄉鎮,市人民政府駐雨山區太白大道2008號。截至2023年末,馬鞍山市常住人口219.1萬人,城鎮化率73.62%。
馬鞍山市因鋼設市、因鋼興市,以馬鋼而聞名,於1956年10月設市。馬鞍山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城市、長江流域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處於長三角幾何中心,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也是山水相間的生態之城,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等榮譽稱號。市境內長江文化源遠流長,距今約30萬年前,和縣猿人在此繁衍生息,被公認為南方直立人的代表;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800至53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歷代文人墨客流連於馬鞍山大地,留下眾多傳世佳作。
2023年,馬鞍山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0.5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10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05.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76.27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46.5:49.3。人均GDP11.8萬元。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人口數量,民族構成,政治,現任領導,對外交往,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民生保障,交通運輸,綜述,民航,鐵路,公路,水運,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歷史遺蹟,民俗文化,市花市樹,地方特產,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點,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西周時,馬鞍山地域屬吳國,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
秦至
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博望區丹陽鎮)。
東晉鹹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朱元璋率起義軍攻占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
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元年(1912年),
辛亥革命成功,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設
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
抗日戰爭時人民軍隊建立了
皖江抗日根據地,努力發展自己,打擊敵人。
1949年1月29日,含山全境解放。1月30日,和縣縣城解放。4月20日晚,
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
渡江戰役,西梁山國民黨守軍潰逃,馬鞍山江北地區全部解放。4月22日晚,馬鞍山江南地區國民黨駐軍大部逃離;4月24日,
江淮軍區第五軍分區從和縣渡江到達馬鞍山礦區,進駐皖南電廠和馬鞍山分礦,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