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是長安大學的二級學院。學院前身為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初西安地質學校時期的地質科,1978年西安地質學院成立後,在原來西安地質學校地質科基礎上成立了地質礦產勘查系。2000年長安大學成立後進行院系和專業設定調整,在原西安工程學院地球科學系、國土系和材料系基礎上組建了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據2020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下設4個教學系,開辦3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業方向;現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碩士學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ang'an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53年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長安大學
  • 現任領導溫漢捷(院長)、黃喜峰(黨委書記)
  • 專職院士數: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1個碩士學位點
  • 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
  • 博士後: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院系設定:地質系、礦產系、石油系、珠寶礦加系
  •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26號
  • 知名校友徐冠華孟憲來李文淵朱小川郭海棠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科研,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學院前身為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初西安地質學校時期的地質科,1978年西安地質學院成立後,在原來西安地質學校地質科基礎上成立了地質礦產勘查系。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1980年代,經地質礦產部批准,原西安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張伯聲院士組建了具有獨立建制的地質構造研究所,張伯聲院士親自擔任第一任所長。
1981年獲得構造地質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1984年獲得岩石學(含沉積學)、礦床學和礦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1986年獲得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成了普通地質學、岩石學、礦相學、礦物學、礦床學、古生物與地史學、地球化學、石油地質學和找礦勘探地質學等教研室相應的教學實驗室,從全國各地採集了大量珍貴地質標本,建成了普通地質學、礦物學、岩石學、礦產、古生物、構造地質學和沉積相等地質標本展室,成為我國五大地質礦產人才培養基地之一。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歷史沿革
1996年原西安地質學院更名為西安工程學院,地質構造研究所併入地質礦產勘查系。
為了適應教育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在原來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基礎上,新開辦旅遊管理專業(地學旅遊)、地理學專業、珠寶專業、城鄉規劃專業、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礦物材料)等。根據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原地質礦產勘查專業變更為地質學專業(理科)和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工科);
1999年申請獲批國土資源部成礦作用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2000年長安大學成立後進行院系和專業設定調整,在原西安工程學院地球科學系、國土系和材料系基礎上組建了地球科學與國土資源學院,開設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地理信息科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礦物加工工程、旅遊管理、土地資源管理、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本科專業;
2003年獲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5年獲地質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12年獲批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同年地質學專業成為陝西省名牌專業;
2012年無機非金屬材料本科專業從學院分離出去成立長安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本科專業停招,學院名稱更名為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2016年,長安大學按照大類招生,將旅遊管理專業劃歸長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和部分教師劃歸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
2017年新增設土地整治工程學本科專業;
2019年,將土地整治工程學本科專業劃歸新組建的土地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學院下設4個教學系,開辦4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業方向。
:地質系、礦產系、石油系和珠寶礦加系;
本科專業: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含卓越工程師)、礦物加工工程(寶玉石學)、碳儲科學與工程。

學科建設

據2020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現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1個碩士學位點;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含油氣方向)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專業、陝西省一流專業,地質學為陝西省特色專業。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地質學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點:地理學。

師資力量

據2020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現有在編教職工132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專任教師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級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職工中具有博士學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師先後出國深造留學,資源勘查工程教學團隊被批准為國家級教學團隊。

教學建設

據2020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堅持教學改革,強化特色人才培養,其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實行卓越工程師培養計畫,聯合企業實行雙導師制,培養具有承擔國家重大資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層次人才。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聯合培養地質學“菁英班”,專業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自本科生開始實行導師制一對一指導培養,為國家公益性地學行業培養崇尚科學事業和具有家國情懷的科學家。礦物加工工程開設寶玉石學與珠寶鑑定方向,面向國內外培養珠寶知識、技能與市場意識高度融合的現代企業家。
學院建成了9門省級精品課程與資源共享課程,《認識我們的地球》為國家級資源共享課,並被選為中國大學百門視頻公開課之一。

學術科研

科研平台

學院下設地質系、礦產系、石油系和珠寶礦加系4個教學系,岩石與礦物學、礦床與地球化學、構造與地質學等9個教研所、重點實驗室和地學基礎教學實驗室。學院擁有自然資源部新能源礦產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岩漿作用成礦與找礦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聯合西北地調中心)和陝西省早期生命與環境重點實驗室(聯合西北大學),建成的陝西省地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九個專業教學實驗室,承擔我校地學實習教學任務;建設的長安大學地質博物館初具規模,常年對外開放,成為陝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陝西省油氣行業科普基地;負責建設的長安大學梁山野外實習基地成為我國西部地質人才野外實踐教學訓練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設的長安大學-延長油礦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工程實踐教學基地,並與中國地調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陝西地礦總公司、陝西有色集團等多個單位合作,共建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基地或企業博士後工作站。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伯聲教授提出的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學說被公認為五大構造學說之一,在地球科學研究和油氣、煤炭、地下水和礦產資源勘查領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曾經在上世紀建國初期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油氣勘探人才,負責編制了1:500萬中國地殼波浪鑲嵌構造圖及其說明書。湯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體成大礦理論被世界公認,指導發現了包括金川鎳礦在內的一批特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
目前學院形成了構造地質與區域地質研究、銅鎳硫化物成礦與找礦、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新能源礦產勘查與開發、全球變化、油氣地質與勘探等研究方向,年均科研經費3000萬元左右,其中包括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多項,學院年均發表科技論文150餘篇,其中被SCI、EI收錄年均120多篇,近5年來出版專著及教材30餘部,獲得發明專利40多項。學院繼承老一代地質學家紮根西部為國家找礦建功立業的西部情懷和高原精神,自1990年代以來圍繞秦嶺、祁連山、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北山等西部重要成礦區帶,完成了160多幅區域地質調查填圖任務,覆蓋國積9萬多平方公里。先後發現20多個大中型礦床,上百個礦點,在新疆康古爾大型金礦田、甘肅金川銅鎳礦、陝西鳳太特大型鉛鋅礦、陝西金堆城鉬礦、豫陝小秦嶺特大型金礦、山東乳山金礦發現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有關成礦理論和模型編入了教科書,出版礦床教材、專著多部,一大批畢業生成為國內外地球科學研究和找礦勘探領域的領軍人才。
2013年科研成果
科研項目
獲獎類型
岩漿硫化物礦床小岩體成礦理論與中國西部找礦選區研究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青藏高原構造特徵、盆地演化和油氣遠景評價
陝西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參考資料:

合作交流

學院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長期以來與美、英、德、俄、澳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多種形式的雙邊交流與合作關係,包括互派專家講學,進行合作研究,合作培養研究生等,在我院的外國留學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蘭王國政府資助、我院與荷蘭特溫大學ITC學院聯合招生碩士、博士超過60餘人,已有10餘人學成回國。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進行地質類專業本科2+2聯合培養方案,促進學院整體水平提高,擴大學院國際影響和地位。

現任領導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院長
黨委書記
副院長
劉會濤
李佐臣
黨委副書記
劉會濤
許晨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