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特語
- 分布:中亞、北亞
- 時代:(公元618-907年)
- 屬性:表音文字—音素文字
歷史,文字,
歷史
公元前6世紀已出現這種語言。古波斯語稱粟特為Suguda;阿維斯陀語稱之為Suxδa;希臘語稱之為Sogdianē;《大唐西域記》中稱窣利,此名或來自中期波斯語sωγlyy。粟特語文獻最早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新疆吐魯番盆地發現。粟特文用3種字母書寫,一是粟特字母,後來又形成佛經體;二是摩尼字母,也用來書寫巴列維語、回鶻語;三是敘利亞字母,也用來書寫巴列維語、敘利亞語、突厥語。它們都是來自阿拉米字母的各種變體,一般自右至左橫書,也有少數銘文自上而下豎書。在粟特字母書寫的文獻中常常可見有阿拉米語表意詞,此種表意詞本身並不是粟特語,而是按照阿拉米語釋義。用拉丁字母轉寫時應作大寫,以示與粟特語有別。
1889年在蒙古曾發現《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以漢文、回鶻文、粟特文3種文字書寫。此碑屬 9世紀初文物。1956年蒙古又在布古特地方出土一種粟特文碑銘,記載第一突厥汗國事跡,屬6世紀文物。蘇聯於1932~1933年在穆格山獲得74件粟特語文獻,其年代不晚於 722年。此外,在中亞潘吉肯特、阿夫拉西阿卜、七河、布哈拉等地都曾發現過粟特語文獻,包括銘文、錢幣、陶器。中國曾發現大量粟特語文獻。在敦煌、吐魯番等地的重要文獻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外國人取走,分藏於柏林、巴黎、倫敦、彼得格勒(今列寧格勒)。
數十年來,國外從事粟特語研究的學者甚多,也頗有成績。中國學者近年來已開始注意粟特語的研究,對蘇聯的穆格山文獻、敦煌古信件、蒙古的布古特銘文等都已有文章介紹並進行討論。
文字
粟特字母文獻數量最大,既包括宗教文獻也包括世俗文獻,其中於敦煌發現的佛教文獻占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