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夏羽頭頂棕栗色,具黑褐色縱紋,眉紋白色,眼先暗褐色,耳覆羽淡白色,微具暗色縱紋。後頸灰色或淡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背、肩、三級飛羽黑色,具寬的栗色羽緣,使背、肩部呈明黑腹濱鷸顯的栗色,有時在栗色羽緣外還綴有窄的灰色或白色邊緣和尖端。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淡灰色或白色
羽緣。大覆羽和初級覆羽具白色尖端。飛羽黑色。內側
初級飛羽和
次級飛羽基部白色,與翅上大覆羽和內側初級飛羽的白色尖端共同組成翅上白色帶斑。腰和尾上覆羽中間黑褐色,兩邊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兩側尾羽灰色。頦、喉白色。前頸白色,微具黑褐色縱紋,到胸和胸側縱紋更為顯著。腹也為白色,腹中央有一大的黑色斑。肛區、尾下覆羽、腋羽和翅下覆羽也為白色。
冬羽頭頂、耳區、後頸、背、肩和翅上覆羽淡灰褐色,眉紋白色,下體白色,胸側綴有灰色微具細的黑褐色縱紋。
幼鳥眼先和耳區褐色。後頸皮黃褐色,肩、背黑褐色,具栗色和皮黃白色羽緣。翅上覆羽褐色,羽緣皮黃色或栗色。下體白色、綴有皮黃色。前頸和胸具褐色縱紋。腹白色,兩脅具黑褐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較長,尖端顯著的向下彎曲,腳黑色或灰黑色。
性別 | 體重 | 體長 | 嘴峰 | 翅 | 尾 | 跗跖 |
---|
雄性 | 45-73克 | 172-212毫米 | 31-40毫米 | 109-123毫米 | 46-60毫米 | 21-26毫米 |
---|
雌性 | 40-83克 | 179-219毫米 | 32-41毫米 | 104-125毫米 | 48-58毫米 | 22-27毫米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棲息環境
棲息於凍原、高原和平原地區的湖泊、河流、水塘、河口等水域岸邊和附近沼澤與草地上。
生活習性
黑腹濱鷸常成群活動於水邊沙灘,泥地或水邊淺水處。性活躍、善奔跑,常沿水邊跑跑停停,飛行快而直。有時也見單獨活動。
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昆蟲幼蟲等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在水邊草地、泥地,沙灘和水邊淺水處邊走邊受食。行動快速,常常跑跑停停,邊跑邊啄食,有時也將嘴插入泥地和沙土中探覓食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維德角、加拿大、中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的、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希臘、格陵蘭、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共和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尼泊爾、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的狀態、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俄羅斯,東亞俄羅斯,歐洲俄羅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斯瓦爾巴和揚馬延、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火雞、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火雞、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西亞、火雞、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和葉門。
遊蕩: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蒲隆地、喀麥隆、開曼群島、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法屬蓋亞那、加納、直布羅陀、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牙買加、肯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列支敦斯登的、馬來西亞、馬提尼克島、蒙古、蒙特塞拉特、紐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多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和撒哈拉沙漠西部。
不確定:美國本土外小島嶼。
繁殖方式
黑腹濱鷸的繁殖期為5-8月。雌雄成對營巢於苔原沼澤和
湖泊岸邊
苔蘚地上和草叢中。巢系地上的淺坑,內放有柳樹葉。每窩產卵4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6枚。卵的顏色為綠色或黃橄欖色,被有紅褐色或橄欖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1-40毫米×23-2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1-22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行走,大約25天后即能飛翔。
亞種分化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黑腹濱鷸庫頁島亞種 | Calidris alpina actites | Nechaev & Tomkovich,1988 |
黑腹濱鷸指名亞種 | Calidris alpina alpina | Linnaeus,1758 |
黑腹濱鷸北極亞種 | Calidris alpina arctica | Schioler,1922 |
黑腹濱鷸美洲亞種 | Calidris alpina arcticola | Todd,1953 |
黑腹濱鷸中國北方亞種 | Calidris alpina centralis | Buturlin,1932 |
黑腹濱鷸加拿大中部亞種 | Calidris alpina hudsonia | Todd,1953 |
黑腹濱鷸勘察加半島亞種 | Calidris alpina kistchinski | Tomkovich,1986 |
黑腹濱鷸太平洋亞種 | Calidris alpina pacifica | Coues, 1861 |
黑腹濱鷸中國東方亞種 | Calidris alpina sakhalina | Vieillot,1816 |
黑腹濱鷸英國亞種 | Calidris alpina schinzii | C. L. Brehm & Schilling,1822 |
(表格參考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1999年5月2-9日,在鴨綠江口海濱統計到25181隻(李作為1999)。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