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定義,氣候,極地氣候,特徵,主要特徵,形成原因,動植物,分布,自然帶,顯著城市,
定義
地理學意義上的高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人為界定的緯度位置。它是刻畫太陽輻射分布的重要參考術語。由太陽輻射引發的大氣環流,網帶等現象,是其進行窠定的重要內容,由此形成的各種氣候變化和現象等,是其反應的重要任務。為了粗略了解地球的表面位置,人們常常需要利用高緯度表達對地理現象認識。人們一般把地球表面的緯度按照緯度範圍進行三等份。緯度數在赤道到南北緯度30度的範圍稱為低緯度,在30度到60度的範圍稱為中緯度。高緯度就是指從南北緯度60度開始到南北兩極點90度的範圍。高緯度的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表現是氣候方面特別寒冷,由於引發的各種地貌現象如南極冰川,特殊生物等。另外,極晝極夜現象等。
氣候
高緯度地區由於終年太陽輻射相對較少,氣候寒冷,形成地球表面的主要寒冷地帶。其氣候主要有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地氣候等。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又叫副極地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北部,緯度大約為北緯50°以北至55°或65°左右地區。由於空氣中水汽含量不多,蒸發又弱,所以仍屬於濕潤氣候。降水集中於夏季是因為夏季溫度較高,空氣中水汽含量較多,有氣旋雨和對流雨;冬季溫度低,水汽含量小,又受下沉的大陸反氣旋控制,所以冬季降水少。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的森林資源豐富,常林業發達。
極地氣候
北極 大部為大陸環繞永凍水域。冬半年極夜期間,由於終日下墊面的長波輻射,導致強烈冷卻。夏半年極晝期間,雖從太陽輻射獲得熱量,但主要消耗於融化冰雪,故夏溫仍低。只有在大陸邊緣部分地區,夏季氣溫可達 0°C以上,但仍在10°C以下,這些地區可生長苔蘚一類的低等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相當於柯本氣候分類的ET型);北極的其餘部分,氣溫終年在0°C以下,稱作凍原氣候或永凍氣候(相當於柯本氣候分類的EF型)。在極夜期間,1~3月的氣溫幾乎相等,在年變化曲線上呈現平底形的谷值。整個地區的全年氣溫在-40°C(冬季)到0°C(夏季)之間變化,其中以靠近大西洋的歐洲北極地區為最暖和(例如,挪威的格林港3月為-19°C,7月為5°C,年降水量320毫米),其他極地區域1月平均氣溫都低於-30°C。北極地區降水雖少,但因雲量多,蒸發弱,陸地上容易形成沼澤。
特徵
主要特徵
冬季漫長嚴寒,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夏季短促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c以上。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相對濕度較高。氣溫年較差大。本區為極地大陸氣團源地且緯度高,冬季黑夜時間長,正午太陽高度角小,積雪覆蓋,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受不到海洋氣團調節。東西延伸成寬廣帶狀,冬季漫長而嚴寒;暖季短促,氣溫年較差特別大。降水稀少,集中於夏季,但氣溫低,蒸發弱,相對濕度卻很高。自然植被為針葉林。
形成原因
動植物
分布
亞寒帶針葉林中的動植物主要為耐寒落葉松、雲杉等針葉樹,樹葉呈細長針狀,有很厚的角質層,為世界重要的用材樹種。其它樹種比較單一,不像熱帶雨林里植物種類那樣繁多。動物多長著很厚的皮毛,如熊、狐、松鼠等。其中典型動物有馴鹿、紫貂等。
自然帶
顯著城市
雅庫次克、維爾霍揚斯克、沃米利恩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