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圖

輿地圖

輿地圖,是反映中國及東亞國家古代勾勒國家疆域的地圖,對於研究當時的地理、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地圖發展源遠流長。古地圖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原始地圖、傳統地圖和實測地圖三個階段。原始地圖是人類社會初期出現的簡陋地圖,尚未擺脫圖畫和神話傳說,傳說中國最早的原始地圖是夏禹時的“九鼎圖”。西晉出現了製圖學理論——裴秀的“製圖六體”,隨即進入了形象畫法和計里畫方的傳統製圖階段。萬曆十年(1582)後,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相繼來華,帶來了地圖投影和經緯測量等製圖方法。清代在全國組織了大規模的經緯度測量和三角測量,使中國地圖學有了新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輿地圖
  • 外文名Map of China
  • 主題:反映歷代中國疆域政區的地圖
  • 材質:紙本、拓片
  • 類型:手繪、印刷品
概念出處,歷代輿地圖,楊子器跋,宋代拓本,山海輿地圖,

概念出處

“輿”是疆域的意思,“輿地圖”顧名思義就是疆域圖。
漢武帝時期出現了秦統一後中國見於史籍記載的《輿地圖》,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僕公孫賀御史大夫事……奏輿地圖,請所立國名。”《漢書·武帝紀》載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將軍公孫賀九原”,注引臣王贊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見漢輿地圖。”據顏師古說,臣王贊生活的時代“在晉初”。這說明漢代的輿地圖晉初臣王贊還見過。這也說明漢代已明確出現了關於國家的地域概念。這對後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歷代輿地圖

《歷代輿地圖》以刊行於1863年的《大清一統輿圖》為底圖,同時參閱稅安禮的《歷代地理指掌圖》、六嚴的《輿地圖》、胡渭《禹貢錐指》中的地圖等,它把從春秋戰國至明代凡見於《左傳》《戰國策》等先秦時期漢民族經典典籍及正史地理志的可考地名基本納入地圖,還用黑體字就歷史事件和地名的變遷加注說明,對歷代地理志的訛誤進行補正。地圖用黑色表示古地名,用紅色表示今地名,古今對照,令人一目了然。直到本世紀70年代中期《歷代輿地圖》仍是中國歷史地圖中最重要、最全面、最富學術價值的一種。譚其驤稱《歷代輿地圖》為歷史地圖繪製史上的里程碑。
《歷代輿地圖》由傳統沿革地理學的集大成者、清代學者楊守敬主編,繪製了自春秋至明代的歷代疆域政區,並輔以山川形勢,歷代正史地理志中的縣級以上地名基本全收,並繪製了一級政區的界線,是歷來歷史地圖中最詳備的一種。
光緒三十二年(1M)宜郝觀誨堂楊氏朱墨重校本。本圖集分總圖和分固兩部分。總圖即(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共71幅。分圖則依朝代和所據材料加以標題,自春秋至明代共45幅,包括春秋列國圖、戰國疆域圖、明地理志圖等。本圖集是以清代實測的4大清一統輿酚為底本繪製的。古今地名以朱墨二色套印。
墨色為古地名,朱色為今地名。
建國初期,曾經有構想按現代地圖模板重印《歷代輿地圖》但由於其中錯誤較多,最後決定重新編纂一部歷史地圖集,也就是後來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楊子器跋

原圖無名,因圖底部有楊子器跋文,今稱“楊子器跋輿地圖”。該圖是一幅反映明代中國疆域政區的地圖。原圖繪於明正德七——八年(1512-1513),已佚。明嘉靖五年(1526)重繪,現藏大連市博物館。所述之圖是嘉靖本的摹繪本。
該圖圖向為上北下南,所繪範圍:東到大海,西抵黃河源頭,北達長城以北的蘇溫、兀禿一帶,南至海南島。圖上詳細繪出了當時全國兩京十三省、府、州、縣分布位置、名稱和數目。地圖內容採用了中國古代地圖的傳統製圖方法表示,地物、地貌用形象的寫景法,居民地採用了規格化的圖形符號。其中標繪府、州、縣、衛、所行政建制多達1600餘處,名山、大山500餘座。河道表示尤詳,特別是黃河源是現存古地圖中表示得最為詳細準確的一幅圖。雖然該圖沒有畫方,但海岸線輪廓、江河位置、形態以及府、州、縣等地理分布均較準確,證明此圖是按一定比例和方位繪製的。
輿地圖
該圖畫工精細,並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等級的居民地,名稱標註在符號內。用不同的顏色分別表示各種地理要素:省界用紅色標示,特別醒目;黃河為黃色,非常直觀;山丘、島嶼底部為棕色,頂部為綠色,立體感較強;湖泊、海洋為藍色並繪有波紋線,具有很強的動感;名勝古蹟多以真形表示,並趨向規格化。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以西的長城,如同一條巨龍蜿蜒于山嶺之間。為彌補地圖繪畫之不足,圖下又用跋文及其他文字說明,詳細記載了全國行政建置的名稱、繪圖目的和參考資料。尤其是圖下部注有“凡例”,用文字敘述的方式,將圖中所用的居民地符號一一列出,可謂地圖“圖例”之雛形。
這幅絹繪輿地圖不僅是一幅內容豐富、科學性較強的地圖,也是一幅反映古代中國壯麗山河的藝術珍品。這種形象直觀、色彩艷麗的藝術地圖符合宮廷和官府的需要,因而這類地圖能得到發展,並得以長期流傳。這幅地圖對後世地圖的繪製影響極大,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制的《皇明一統地理之圖》、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王泮題識的《輿地圖》、崇禎辛未年(1631)孫起樞重刻的《皇明輿地之圖》等,其內容和繪法無不效仿這幅輿地圖。這是一幅地形、地物用傳統的形象畫法繪製的地圖的代表作。

宋代拓本

現存日本京都栗棘庵的中國宋代拓本《輿地圖》。由左、右兩幅拼合,圖縱207厘米,橫196厘米。圖上沒有註明製圖人和製圖時間。根據圖上行政區名建置的最晚時間是南宋度宗淳元年(1265),推測此圖為度宗(1265~1274)初年繪製。原圖已佚,圖的拓片是由日本僧人佛照禪師於祥興二年(1279)帶至日本。此圖正上方刻“輿地圖”三字、左上方刻“諸路州府解額”(即科舉人數),圖中府、州、軍的名稱及數量大體與左上方刻記一致。圖的範圍以宋代政區為主,東及日本,西到蔥嶺(今帕米爾),南涉印度及印度尼西亞一些島嶼,北達蒙古高原。山脈用寫景法表示,並繪有森林。河流用單曲線表示。湖泊用水波紋表示。地名均括以方框。在許多州、縣間繪有道路。西南地區繪有少數民族分布情況。北和東北兩處,有數百字的註記,主要說明其歷史與地理情況。
輿地圖

山海輿地圖

山海輿地圖,又名《坤輿萬國全圖》,1584年由利瑪竇製作並印行,介紹天下有五大洲:亞細亞、歐羅巴、利未亞、亞墨利加、墨瓦臘泥加.這是中國人首次接觸到了近代地理學知識。
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圖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圖
萬曆三十六年(1608)由明宮廷藝人摹繪12份。現存本即此12份之一,南京博物院收藏。此本原是六幅條屏,今裝裱為一大幅。通幅縱 168.7厘米,橫380.2厘米。圖首右上角題“坤輿萬國全圖”6字。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此外並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右上角有九重天圖,右下角有天地儀圖,左上角有赤道北地半球之圖和日、月食圖,左下角有赤道南地半球之圖和中氣圖;另有量天尺圖附於主圖內左下方。各大洋繪有各種帆船共 9艘,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共15頭,南極大陸上繪陸上動物共8頭,有犀牛、象、獅子、鴕鳥等。
摹繪本大體上只用了3種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極洲為粉紅色,亞洲為土黃色,歐洲和非洲近於白色。少數幾個島嶼的邊緣暈以朱紅色,山脈用淡綠色勾勒,海洋用深綠色繪出密密的水波紋,顯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紅色書寫,其他地名包括國名均為墨書,以字型大小作為區別。
儘管利氏地圖在圖形輪廓和文字說明方面還有很不精確甚至錯誤之處,但在當時已不失為東亞地區最詳盡的世界地圖。
明朝時期利瑪竇在中國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之摹本的發現,足以證明當時明朝已經知道了全世界地圖
而同時期明朝地理學家的一系列著作也說明,當時明朝的知識分子已經看到了《坤輿萬國全圖》,並且知道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義大利、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具體位置。與利瑪竇同時期的明末著名理學家章潢(1527-1608)編輯的《圖書編》收錄有《輿地山海全圖》和《輿地圖》;明末學者馮應京(1555-1606)編著的《月令廣義》收入了一幅《山海輿地全圖》;明末學者潘光祖(生平不詳)編輯的《彙輯輿圖備考》錄入兩幅《纏度圖》等等。
《輿地山海全圖》、《輿地圖》、《山海輿地全圖》、《纏度圖》這些明代“世界地圖”里包括五大洲在內的許多地理名稱有採用了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痕跡,但卻在地理圖形和觀念上又和利瑪竇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有所區別。由此可見,當時中西地理學家有曾過相互參考、相互參照的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