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交通支

白交通支

白交通支:交感神經節與相應脊神經中間連線的神經纖維,叫白交通支。白交通支內含自脊髓側角細胞發出的具有髓鞘的節前纖維,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入交感乾後終於相應階段的乾神經節;或在乾中上行或下降一段,再終止於乾神經節;或穿出交感乾,止於椎前神經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交通支
  • 外文名:White communicating branch
  • 顏色:呈白色
  • 類屬:內臟運動纖維
概述,解剖結構,灰、白交通支的界定,與白交通支相關的疾病,交感神經阻滯,腰交感神經阻滯,腹腔神經節阻滯,

概述

1、白交通支:由內臟傳入神經纖維和自中樞神經系統直達交感神經系統的節前神經纖維組成。這些由脊髓灰質側柱內細胞的軸突組成的有髓神經纖維因顏色灰白而得名。白交通支經前根離開脊髓,後者與後根一起構成脊神經,這些纖維進入交感乾,構成其上、下行纖維的大部分。白交通支中的內臟感覺纖維,僅經過此乾,其分支布於內臟。節前神經纖維除部分經內臟神經分布外,均止於交感神經節。白交通支僅存在於交感乾和全部胸脊神經及上三對腰脊神經之間。
2、灰交通支:指交感乾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無髓鞘、顏色灰暗的節後纖維。此類纖維返回31對脊神經後,隨其分布至肢體血管、皮膚汗腺及立毛肌等,管理平滑肌收縮和腺體分泌。
3、交通支:交感乾神經節與附近脊神經間的聯繫,這種交通支有兩種,即白交通支與灰交通支,均與脊神經的前支相連。
4、交感神經節:系由交感神經細胞體構成的,為交感神經周圍部之一。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大部分在交感神經節換神經元,然後再發出節後纖維至其支配的器官。交感神經節又分交感乾神經節和椎前神經節。交感乾神經節位於脊柱兩側,參與組成交感乾,並借交通支與相應的脊神經相連線。

解剖結構

1、白交通支:白交通支是內含從脊髓灰質側角細胞發出具有髓鞘的節前纖維,由於髓鞘反光發亮,而呈白色。節前纖維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進入椎旁神經節。因節前神經元的胞體,僅存在於脊髓胸第1~12和腰第1~3節節段的側角中。所以白交支只見於胸第1節~腰第3節脊神經中。
白交通支內節前纖維進入交感乾後,有三種去向:(1)終於相應的椎旁神經節。(2)在交感乾內上升或下降,然後終於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經節。一般來自脊髓上胸段(1~6)側角的節前纖維,在交感乾內上升;中胸段(6~10)的在交感乾內上升或下降;下胸段和腰段(胸11~腰3)的在交感乾內下降。(3)穿經椎旁神經節,終於椎前神經。
2、灰交通支:是由交感乾內椎旁神經細胞發出的節後纖維組成的,多無髓鞘故顏色灰暗。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的分布,有三種去向:1.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隨脊神經分布到軀幹與四肢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等。在31對脊神經中都有灰交通支的聯繫,其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神經節後纖維。2.攀附動脈走行,在動脈外膜處形成神經叢。各叢的名稱,按所攀附的動脈來命名(如頸內、外動脈叢等),並隨動脈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3.由內臟神經節直接分支,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灰、白交通支的界定

某些學者都認為至星狀神經節的白交通支來自第1胸神經,有時還有第2胸神經;星狀神經節發出的灰交通支至第6-8頸神經,有時還有第1、2胸神經。頸上、頸中神經節與脊神經的交通支均為灰交通支。本文對交感乾、臂叢間交通支性質的描述就是依照上述觀點。然而,有研究認為第8頸神經甚至第7頸神經亦可能是白交通支。對椎旁神經節與脊神經之間的灰、白兩種交通支在空間的確切位置,現如今的認識尚不一致。

與白交通支相關的疾病

交感神經阻滯

星狀神經節阻滯:
(一)解剖:
星狀神經節由頸交感神經節及T1交感神經節融合而成,位於第7頸椎橫突與第1肋骨頸部之間,常在第7頸椎體的前外側面。靠近星狀神經節的結構尚有頸動脈鞘、椎動脈、椎體、鎖骨下動脈、喉返神經、脊神經及胸膜頂。
(二)操作:
患者仰臥,肩下墊小枕,取頭部輕度後仰。摸清胸鎖乳突肌內側緣及環狀軟骨,環狀軟骨外側可觸及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過此結節作一條直線平行於前正中線,線下1.5~2cm作一標記,該標記即為第7頸椎橫突結節,取22G5cm長穿刺針由該標記處垂直刺入,同時另一手指將胸鎖乳突肌及頸血管鞘推向外側,進針約2.5~4.0cm直至觸到骨質,退針2mm,回抽無血後注入2mm局麻藥,觀察有無神志改變,若無改變即可注入5~10ml局麻藥。若阻滯有效,在10min內會出現Horner綜合徵,上臂血管擴張,偶有鼻塞。
(三)適應證:
其可用於各種頭痛、雷諾氏病、凍傷、動靜脈血栓形成、面神經麻痹、帶狀皰疹、突發性聽覺障礙、視網膜動脈栓塞症等。
(四)併發症:
(1)藥物誤注入血管引起毒性反應。
(2)藥液誤注入蛛網膜下隙。
(3)氣胸。
(4)膈神經阻滯。
(5)喉返神經麻痹。
(6)血腫。

腰交感神經阻滯

(一)解剖:
交感神經鏈及交感神經節位於脊神經之前,位於椎體前外側。腰交感神經節中第2交感神經節較為固定,位於第2腰椎水平,只要在L2水平注入少量局麻藥即可阻滯支配下肢的所有交感神經節。
(二)直入法
1.定位:
俯臥,腹部墊枕,使腰部稍隆起,捫清L2棘突上、下緣,由其中點作一水平線,中點旁開5cm即為穿刺點,一般位於第2~3腰椎橫突。
2.操作:
取10~15cm22G穿刺針由上述穿刺點刺入,與皮膚呈45°,直到觸及橫突,記錄進針深度。然後退針至皮下,調整方向,使針更垂直於皮膚刺入,方向稍偏內,直至觸及椎體,此時調整方向,使針稍向外刺入直到出現滑過椎體並向前方深入的感覺,即可停針,回抽無血和液體,注入試驗劑量後3min,足部皮溫升高3℃左右,然後注入5~10ml局麻藥。
(三)側入法:
為減少以上操作方法對L2脊神經根損傷可採取側入法。取15cm22G穿刺針由L2棘突中點旁開10cm朝向椎體刺入,觸及骨質後,調整方向,稍向外刺入,直到出現滑過椎體而向前方深入的感覺,即可停針。用藥方法同上。
(四)適應證:
其可用於治療下肢、盆腔或下腹部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
(五)併發症:
其與椎旁阻滯相同。

腹腔神經節阻滯

(1)解剖自T5~12的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前纖維沿自身椎體外側下行,分組組成內臟大神經、內臟小神經,各自下行至第12胸椎水平,穿膈腳入腹腔形成腹腔神經節。
(2)定位:摸清第1腰椎及第12胸椎棘突並作標記,摸清第12肋,在其下緣距正中線7cm處為穿刺點。
(3)操作:取22G15cm長穿刺針自上述穿刺點刺入,針尖朝向第12胸椎下方標記點,即穿刺點與標記點連線方向,與皮膚呈45°,緩慢進針,遇到骨質感後,記下進針深度,退針至皮下,改變針與皮膚角度,由45°增大到60°,再次緩慢進針,若已達前次穿刺深度,繼續進針1.5~2.0cm,滑過第1腰椎椎體到達椎體前方,回抽無血液,即可注入試驗劑量,若無腰麻症狀出現即注入20~25ml局麻藥。由於穿刺較深,最好在X線透視下進行。阻滯完成後,容易出現血壓下降,應做血壓監測,並及時處理。
(4)適應證:可用於鑑別上腹部疼痛來源,緩解上腹部癌症引起的疼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