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漢語漢字)

火(漢語漢字)

火,漢語常用字,讀作huǒ,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指物體燃燒時產生的光焰,後引申為產生光焰的爆炸或射擊、怒氣、中醫學上的燥熱之氣、熱烈的、紅色的等含義。

“火”也常用來做漢字偏旁,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灬”。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
  • 拼音:huǒ
  • 注音:ㄏㄨㄛˇ
  • 字碼:倉頡F;鄭碼UO;五筆OOOO
  • 部首:火
  • 總筆畫:4
  • 結構:獨體字
  • 筆順:丶ノノ丶
  • 異體字:夥灬煷𤆄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二十哿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演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字形演變
火,象形字。火的甲骨文字形(圖1、圖2)像物體燃燒時光、焰迸射之形。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兩點構成,兩點表示火苗中有東西向兩旁散發,整個字是向四周發光發熱的東西的示意圖,由此產生火的含義。戰國文字(圖3、圖4、圖5)將火形拆成了四筆,但還保留了一點光、焰上冒的樣子;其後的小篆(圖6)與戰國文字一脈相承,楷書寫作火,一直沿用至今。
金文金文
在上下結構的漢字中作偏旁時,“火”被寫成“灬”。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huǒ
名詞
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fire
火之為言委隨也,故字人散二者為火也。——《春秋·元命苞》
離為火。——《易·說卦》
火,日氣也。——《論衡·詰術》
人火曰火,天火曰災。——《左傳·宣公十六年》
國曰災,邑曰火。——《穀梁傳·昭公九年》
火鏈、火厝、火筒
火災,發生火災。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火兵、火事、火殃
燈火,指燈燭或火把。
lights
江船火獨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擁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鼓、漁火、火燎
光芒。
brilliant rays
智以目見,而目以火見。——《墨子·經說下》
一見大悅,曰:此兒目中有火,它日可大用。——《元史·孟速思傳》
火眸
熱,熱氣。
heat
趙大人吃酒吃的火上來了,把小帽子、皮袍子一齊脫掉。——《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
火流、火風
中國古代哲學的五個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
fire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書·洪範》
火欲殂、火位
中國古代兵制單位,十人為“火”。
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火星之簡稱。
Mars
七月流火。——《詩·豳風·七月》
大火謂之大辰。——《爾雅·釋天》
火為口舌之象。——《論衡·言毒》
火角、火官
比喻戰爭。
war
交火、開火、停火
指陽性、熱性一類的物象或亢進的狀態(中醫)。
internal heat
陰虛火動難治。火郁當發……凡氣有餘,便是火。——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六》
浙有士人,一指忽痛……醫謂火所致。——明·謝肇浙《五雜俎·人部一》
上火、敗火
指槍炮彈藥。
firearms
軍火
古代指雷電,電光。
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莊子·外物》
指古代服飾中的火焰形圖案。
予欲觀古人之象……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書·益稷》
火、龍、黼、黻,昭其文也。——《左傳·桓公二年》
古時通“伙”。
火家、同火、合火
喻怒氣。
趙姨娘直進園子,正是一頭火。——《紅樓夢》第六十回
指寒食節。
火前、火後
猶年、歲。
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鄉人謂一年為一火。——《廣東通志》
姓。
三國蜀有火濟。——《正字通·火部》。
動詞
焚燒,燒毀。
burn down
火,毀也。——《說文》
火,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釋名·釋天》
火人、火庫、火隊
用火燒物使熟。
cook
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山海經·北山經》
火灶
生氣。
anger
我聽說這孩子打了金八爺一巴掌,金八爺火了。——曹禺《日出》第一幕
他火了、火冒
用火光照視。
定移時,始覺在成榻。駭曰:‘昨不醉,何顛倒至此耶!’乃呼家人。家人火之,儼然成也。——《聊齋志異·成仙》
指茶葉的熏焙。
茶事起於驚蟄前,其采芽如鷹爪,初造曰試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同出於三火前者為最佳。——宋黃儒《品茶要錄·一采造過時》
形容詞
形容像火那樣的顏色,一般指紅色的。
red
朱鱗火鬣。——唐·李朝威《柳毅傳》
火雲、火采
緊急。
pressing
我覺得現在以襲擊敵人為第一火,但此說似頗孤立。——魯迅《書信集·致胡風》
火牌兵符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火部】
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從火。

說文解字注

【卷十】【火部】
火,𤈦也。
𤈦各本作毀。今正。下文曰:𤈦,火也。為轉注。
南方之行。炎而上。
與木曰東方之行、金曰西方之行、水曰北方之行、相儷成文。
𧰼形。
大其下。銳其上。呼果切。古音在十五部。
凡火之屬皆從火。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古文:𤆄
《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並貨上聲。《說文》:火,毀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玉篇》:𤆄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又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又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又《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又《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又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為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又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
又《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又《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雲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鹹雲聖火。
又《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為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為火,五火為團。《通典·兵制》:五人為烈,烈有頭目,二烈為火,立火子,五火為隊。
又《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又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為君火。包絡為相火。
又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又山名。《山海經》:崑侖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又《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又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又寒火。《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又火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又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又《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又火䑕。《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又姓。《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又《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為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為喜,或為之化,乃喜之變音。
又葉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為喜,故灰字從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於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於亳社。如曰譆譆,則為火之徵也。是直以為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又葉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又葉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qʰʷaːlʔ
廣韻
呼果
戈一合
上聲
蒙古字韻
xwɔ
上聲
中原音韻
歌戈合
歌戈
上聲
洪武正韻
虎果
十四哿
上聲
(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