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浮冰是指不與海或江河岸、島嶼、海或江河底部等凍結在一起,在海或江河中漂泊不定,能隨風、水流、海浪的影響而漂浮的冰。
浮冰又稱漂流冰或流冰,是表面海水溫度降至一1.8℃(海水的冰點)以下時,形成可浮於海面的稠密油脂狀冰。浮冰在全球熱平衡和熱鹽循環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繼而影響全球氣候。
形成原因
浮冰是海水凍成的海冰。在秋季,當表面海水溫度降至一1.8℃(海水的冰點)以下時,先出現針狀或薄片狀冰晶,冰晶浮上表面,形成稠密的油脂狀冰。經進一步凍結,積聚成薄片狀的
尼羅冰。隨著降溫,海水在尼羅凍的底部繼續凍結,形成向下生長的柱狀冰晶,逐漸增長成為直徑幾米的
冰盤。在風和波浪的作用下,冰盤相互粘結、疊加,最終形成厚度達幾十厘米、連續的海冰層。極地浮冰所覆蓋的面積最大可達地球表面積的13%。即使是在極圈之外的波羅的海(Baltic Sea)、裏海(Caspian Sea)和鄂霍次克海(OkhotskSea),冬季也有浮冰出現。
與淡水凍結成的冰體不同,海冰是一種含大量孔隙和通道的、固一液兩相共生的混合體。在海冰形成過程中,生長的冰晶會排出鹽分,形成高濃度鹽水(滷水)。不含鹽分的多邊形冰晶體,按晶架結構緊密的排列在一起,滷水和空氣被封閉於兩個或多個冰晶體晶壁之間,形成了球形或長筒形的鹽囊或滷水胞。滷水沿著冰晶體之間的縫隙下移,使得多個滷水胞單元彼此相連,既形成所謂的鹽水通道或鹵道(brine channel)。滷水的鹽度可達普通海水的3~5倍,海凍的溫度越低,滷水的鹽度越高。此外,海冰形成的時間越長,由於滷水的外逸,海凍的整體鹽度也會逐漸降低。
分類
冰型分類
①
初生冰是由海水直接凍結或在海面上降雪而成的,多為晶狀、針狀、薄片狀、糊狀和海綿狀。海面呈灰暗色且無光澤,遇微風不起波紋。
②
冰皮是由初生冰或在平靜的海面上直接凍結而成的,其表面平滑而濕潤,色灰暗,面積較餅冰為大,厚度小於5cm,能隨波起伏,遇風浪易破碎。
③
尼羅冰是指厚度小於10cm的有彈性的薄殼層,表面無光澤,在波浪和外力作用下易彎曲和破碎,並能產生“指狀”重疊現象。
④
蓮葉冰是指直徑為30~300cm、厚度為10cm以內的圓形冰塊。由於彼此相互碰撞而具有隆起的邊緣。可由初生冰凍結而成,也可由冰皮或尼羅冰破碎而成。
⑤
灰冰是指厚度為10~15cm的冰蓋層、由尼羅冰發展而成,比尼羅凍的彈性小,表面平坦濕潤,多呈灰色。易被涌浪折斷,受擠壓時多發生重疊。
⑥
灰白冰是指厚度為15~30cm的冰層,由灰冰發展而成,表面較粗糙,呈灰白色,受擠壓過大時多形成冰脊。
⑦白冰是指厚度為30~70cm的冰層、由灰白冰發展而成,表面粗糙,大多呈白色。
⑧
一年冰是指厚度為70~200cm,時間不超過一個冬天的冰,由白冰發展而成。
⑨
多年冰(用My表示)至少經過一個夏天而未融盡的冰,厚度多在2m以上。由於它比一年冰厚且松,露出水面部分較高。
特徵分類
浮冰外貌特徵隨天氣變化的冷暖及所在海區的水文、地形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浮冰表面特徵分平整冰、
重疊冰、
冰脊、
冰丘、覆雪冰、覆水冰及蜂窩冰等七種,簡單介紹如下:
平整冰是指冰面較平整,未受變形作用影響的海冰,或只有冰瘤或冰塊擠壓凍結的痕跡;
重疊冰是指冰層相互重疊,但重疊面的傾斜度不大;
冰脊是指碎冰在擠壓力的作用下,冰塊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形成的山丘狀的
堆積冰;
冰丘是指在風、浪、流的作用下,冰塊雜亂地重疊在冰面上,呈直立或傾斜狀態;覆雪冰是指表面有積雪的冰;覆水冰是指冰面上覆有融水的海冰;蜂窩冰是指處於融化階段後期的冰,其中有許多因融化而成的水孔。
密集度分類
根據海區中浮凍的密集度(海冰覆蓋面積與海區總面積之比)分為:開闊海面(海冰密集度<1/10,可自由航行的海區),稀疏浮冰(密集度為4/10~6/10,
浮冰塊一般彼此不連線,有水道和冰間湖),密集浮冰(密集度為7/10~8/10,大部分浮冰互相聯接)和密接浮冰(密集度為1)。如浮冰彼此凍結在一起,稱密結浮冰。從大陸冰川或陸架冰分離出來的、高出海面5米以上的各類巨大冰塊稱冰山,高度可達數十米(其中露出水面高度約為總高度的1/5~1/7),長度一般數百米至數十公里,分桌狀(平頂)與尖頭冰山,以及面積巨大的冰島。
浮冰觀測
浮凍的主要觀測可分為密集度、冰狀和速度觀測這三類。
密集度觀測
浮凍的密集度觀測,是將整個能見海面分成十等份,估計十等份中的浮冰所覆蓋的成數,用0~10和10,共12個數字和符號來表示,習慣上叫做“級”。如浮冰量6級表示浮冰占能見海面的60%。記錄時,只記整數。海面無冰,記錄空白;海面有少量冰,但其量不到海面的1/20時記“0”;冰占整個能見海面的1/10記“1”;占2/10記“2”;海面全部被浮冰覆蓋記“10”,若有少量空隙可見海水,則記10,其餘類推。
在進行浮凍的密集度觀測時,若浮冰分布海面內有超過此海面1/10以上的完整水域,則該水域就不應算做浮冰分布海面。若海面上只有微量(不足能見海面的1/20)初生冰或只有零散分布的幾塊浮冰,則密集度記“0”。
由此可見,浮冰密集度的大小不僅與凍的多少有關,還與能見海面的大小有關。當海面能見度差,能見海面的視程就小;若能見海面很好,浮冰密集度就顯得大,這時浮冰密集度也就失真了。所以,當海面能見度小於4km時,不應進行冰量觀測。
需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冰占的面積是把所有的冰(包括根據浮冰密集度計算出的冰)集中起來計算的,而不是“散布”的面積。故浮冰密集度還受凍的遠近、外形、光照、反射等因素的影響。觀測時應注意排除這些因素所產生的誤差。
冰狀觀測
浮冰冰狀觀測是指浮凍的大小尺度。分巨冰盤、大冰盤、中冰盤、小冰盤、冰塊和碎冰六種。巨冰盤是指水平尺度大於2kin的海冰,大冰盤是指水平尺度在0.5~2km的海冰,中冰盤是指水平尺度在100~500m的海冰,小冰盤是指水平尺度在20~100m的海冰,冰塊是指水平尺度在2~20m的海冰,碎冰是指水平尺度小於2m的冰塊。
沿岸冰狀觀測時,應根據冰塊特徵,以量的多少用符號記錄,當量相同時依碎冰到平整冰順序記錄。
速度觀測
海上浮冰和冰山的漂流,主要取決於風和流的共同作用。一般在弱潮流海區,由風引起的冰塊漂流速度約為風速的1/50。浮凍的運動過程,包括離散、集聚和剪下。浮冰塊大小是指單個冰塊的最大水平尺度。初生冰不觀測冰塊大小。浮冰塊按大小分級,先確定最多浮冰塊水平尺度,按等級用符號記錄。量相同時取其最大者並測定單個最大冰塊的水平尺度。以米(m)為單位,取整數。觀測時,不分其形狀,只按其水平尺度大小確定,冰塊出現時往往是多種,甚至五種冰塊全部出現。遇到這種情況,應選主要的、比較突出的一二種記錄。
浮冰運動方向是指浮凍的去向,以度或16方位表示;浮冰速度為單位時間內浮冰移動的距離,以m/s為單位。浮冰運動方向和速度的觀測,分海濱觀測和海上觀測。海濱觀測用測波儀進行,若無測波儀用指南針測定。流速按“目測浮冰速度參照表”估計,乘船在海上觀測時還需觀測冰區邊緣線。
用測波儀測浮冰方向和速度時,先將物鏡對準選定的冰塊特徵點,在距離標尺上對準冰塊與海面交界線讀取開始距離標度,同時啟動S表,並在分度盤上讀取方位,記錄距離標度和方位。當冰塊移動距離達到開始距離的1/3,或者冰塊移動方位超過20°時,即停止觀測。止住S表,記錄冰塊終了距離標度和方位,如果冰塊移動很慢,10m後仍未達到上述要求,即停止觀測。根據冰塊開始和終了距離標度,乘以測冰儀的高度訂正係數,求出實際距離,然後由實際距離、方位和時間間隔,用矢量方法計算或用計算圓盤求浮冰方向和速度。
目測浮冰方向和速度時,方向以十六方位記錄,速度按“目測浮冰速度參照表”估計,以m/s為單位,取一位小數。
乘船在海上觀測時,應首先環視冰區邊緣,確定幾個特徵點(一般不少於3個,遠離冰區的少量冰塊不能選作特徵點),然後用測距儀和羅經或雷達測出各點相對於測站的方向和距離,並記入表中,冰區邊緣線觀測不到時,應在備註欄內說明。
觀測浮凍的方向和速度應在船隻錨定後進行。首先選一具有代表性的冰塊,用羅經和測距儀或雷達測定其方向和至測站的距離(起點位置),然後用秒表計時。當所測冰塊移動越過原離船距離的1/3或其方向改變20°時,讀取時間間隔,同時測定其方向和距離(終點位置)。最後,根據起點位置和終點位置的方向和距離,用矢量法計算或用計算圓盤求得浮凍的方向和移動距離。再由距離和所需時間求得浮冰速度。
分布
浮冰及冰山的漂移主要取決於風和海流的共同作用。浮凍的漂流方向,在北半球偏於風向右方30~40°,在南半球偏於風向左方;在強潮流海域,冰塊漂流方向和速度較複雜。在
北冰洋,浮冰多為厚3~4米的多年冰,其次是厚2.5~3米的一年冰,它們主要繞洋盆邊緣流動;在南半球,浮冰大多為厚2~3米的一冬冰,浮冰冰界分布較規則:在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分別在南緯50~55°和南緯45~55°間;南大西洋為南緯43~55°間。
套用與影響
1、浮冰對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質具有鮮明的影響,因為其高的反照率和對海氣之間動力、熱量及物質交換的影響而改變了海洋表面的輻射平衡。在冬天,浮冰還可以導致海冰覆蓋區表面比無冰區表面具有更低的溫度。浮冰凍結過程釋放的鹽分可加深海水表面混合層,並通過對流影響南北半球的海水底部和頂部的組成。相反,融化時釋放的淡水可使海水表面成層(例如,混合層退卻至較淺的深度)。和低緯度相反,在極地海區混合層的發展受控于海水表面的鹽和淡水的通量。通過這些影響,浮冰在全球熱平衡和熱鹽循環方面起到關鍵的作用,繼而影響全球氣候。
2、在波浪-浮冰共同作用下,浮冰與船模的相互作用加劇,從船首沒入水中並沿船底向尾部滑行的浮冰數量明顯增多,可能會對螺旋槳的推進效率產生不利影響。同時,由於波浪-浮冰-船模三者的耦合作用,船模在該工況的總阻力並等於靜水阻力、波浪增阻和碎冰阻力的簡單加和,還需要考慮三者耦合作用的阻力增量。波高以及浮凍的密集度等參數都會對耦合增阻的大小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