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碼識別原理

條碼識別原理

條形碼是由美國的N.T.Woodland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套用的不斷普及,條形碼的套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條形碼可以標出商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電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條碼識別原理
  • 提出人:N.T.Woodland
  • 時間:1949年
  • 相關技術:計算機套用
歷史,概述,簡介,識別原理,系統組成,技術優點,編碼方式,常見碼制,條碼種類,常用條碼,二維條碼,介紹,分類,技術,套用,

歷史

條碼技術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當時美國兩位工程師研究用條碼錶示信息,並於1949年獲得世界上第一個條碼專利。這種最早的條碼由幾個黑色和白色的同心圓組成,被形象地叫做牛眼式條碼。這個條碼與我們廣泛套用的一維條碼在原理上一致,它們都是用深色的條和淺色的空來表示二進制數的"1"和"0"。只是,當時美國印刷工業水平和商品經濟發展還沒有能力使用條碼技術
二十年後的1966年,IBM和NCR兩家公司在調查了商店銷售結算口使用掃描器和計算機的可行性基礎上推出了世界上首套條碼技術套用系統。這個系統把物品價格記錄在物品包裝的磁條上,當物品通過掃描器時,掃描器就讀出了磁條上的信息。
1970年美國食品雜貨工業協會發起組成了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簡稱UCC),UCC的成立標誌著美國工商界全面接受了條碼技術。1972年UCC組織將UPC條碼作為統一的商品代碼,用於商品標識,並且確定通用商品代碼UPC條碼作為條碼標準在美國和加拿大普遍套用。這一措施為今後商品條碼統一和廣泛套用奠定了基礎。
1973年歐洲的法國、英國、聯邦德國丹麥等12個國家的製造商和銷售商發起並籌建了歐洲的物品編碼系統。並於1977年成立歐洲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協會。EAN協會推出了與UPC條碼兼容的商品條碼:EAN條碼。這一新生事物在歐洲一出現,立刻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製造商和銷售商的興趣。世界上許多非歐美地區的國家也紛紛加入了EAN協會。1981年,歐洲物品編碼協會改名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IAN,由於習慣叫法,直到今天仍然稱EAN組織。
我國於1988年成立中國物品編碼協會,並於1991年4月正式加入EAN組織。目前我國商品使用的前綴碼就是EAN國際組織分配給我國的690,691,692,693。
條形碼條形碼
由於條碼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結合使用有很多優點,所以它不但在商品流通領域得到廣泛套用,在其他領域如郵電、銀行、圖書館、物流管理、甚至當今最熱門的電子商務、產、供、銷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中都得到廣泛的套用。所以還有很多用於管理的條碼也應運而生,比如128條碼,39碼、交叉二五碼、CODABAR碼等,這些條碼都是用於管理系統的一維條碼
隨著條碼技術套用領域的擴大,人們對條碼技術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人們不但要求條碼技術能夠解決計算機的數據輸入速度、數據輸入正確性等問題,而且希望條碼技術還能解決將更多信息印刷在更小面積上等等其他一些問題。到了80年代後期,一種能夠在更小面積上表示更多信息的新條碼產生了,這就是二維條碼。由於二維條碼在平面的橫向和縱向上都能表示信息,所以與一維條碼比較,二維條碼所攜帶的信息量和信息密度都提高了幾倍,二維條碼可表示圖象、文字、甚至聲音。二維條碼的出現,使條碼技術從簡單地標識物品轉化為描述物品,它的功能起到了質的變化,條碼技術的套用領域也就擴大了。
條碼識別原理
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研究於60年代,套用於70年代,普及於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的條碼技術,作為一種可印製的計算機語言,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預言,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時代的到來,條碼技術的套用前景將是美好的。

概述

條碼是將線條與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的符號,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數字等資料。在進行辨識的時候,是用條碼閱讀機(即條碼掃描器又叫條碼掃描槍或條碼閱讀器)掃描,得到一組反射光信號,此信號經光電轉換後變為一組與線條、空白相對應的電子訊號,經解碼後還原為相應的文數字,再傳入電腦。
條形碼技術是在計算機套用和實踐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一種廣泛套用於商業、郵政、圖書管理、倉儲、工業生產過程控制、交通等領域的自動識別技術,具有輸入速度快、準確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強等優點,在當今的自動識別技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如今條碼辨識技術已相當成熟,其讀取的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首讀率大於98%,是一種可靠性高、輸入快速、準確性高、成本低、套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碼,每種一維條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規定每個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數字或文數字)是由幾個線條(Bar)及幾個空白(Space)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碼有 39碼、EAN碼、UPC 碼、128碼,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ISSN等。

簡介

識別原理

由於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不同,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所以當條形碼掃描器光源發出的光經光闌及凸透鏡1後,照射到黑白相間的條形碼上時,反射光經凸透鏡2聚焦後,照射到光電轉換器上,於是光電轉換器接收到與白條和黑條相應的強弱不同的反射光信號,並轉換成相應的電信號輸出到放大整形電路,整形電路把模擬信號轉化成數字電信號,再經解碼接口電路譯成數字字元信息。
條碼識別原理
白條、黑條的寬度不同,相應的電信號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但是,由光電轉換器輸出的與條形碼的條和空相應的電信號一般僅10mV左右,不能直接使用,因而先要將光電轉換器輸出的電信號送放大器放大.放大後的電信號仍然是一個模擬電信號,為了避免由條形碼中的疵點和污點導致錯誤信號,在放大電路後需加一整形電路,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電信號,以便計算機系統能準確判讀。
整形電路的脈衝數位訊號經解碼器譯成數字、字元信息.它通過識別起始、終止字元來判別出條形碼符號的碼制及掃描方向;通過測量脈衝數字電信號0、1的數目來判別出條和空的數目.通過測量0、1信號持續的時間來判別條和空的寬度.這樣便得到了被辯讀的條形碼符號的條和空的數目及相應的寬度和所用碼制,根據碼制所對應的編碼規則,便可將條形符號換成相應的數字、字元信息,通過接口電路送給計算機系統進行數據處理與管理,便完成了條形碼辨讀的全過程。
條形碼是由寬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條和空,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碼制)編製成的,用以表達一組數字或字母符號信息的圖形標識符.即條形碼是一組粗細不同,按照一定的規則安排間距的平行線條圖形.常見的條形碼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組成的。
一、條碼概述-條形碼識別原理(條碼識別原理) 條碼是由美國的N.T.Woodland在1949年首先提出的。隨著計算機套用的不斷普及,條碼的套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條碼可以標出商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電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二、條碼識別系統的組成-條形碼識別原理(條碼識別原理) 為了閱讀出條碼所代表的信息,需要一套條碼識別系統,它由條碼掃描器、放大整形電路、解碼接口電路和計算機系統等部分組成。

系統組成

為了閱讀出條形碼所代表的信息,需要一套條形碼識別系統,它由條形碼掃描器、放大整形電路、解碼接口電路和計算機系統等部分組成。

技術優點

條形碼是迄今為止最經濟、實用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條形碼技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A.輸入速度快:與鍵盤輸入相比,條形碼輸入的速度是鍵盤輸入的5倍,並且能實現"即時數據輸入"。
B.可靠性高:鍵盤輸入數據出錯率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學字元識別技術出錯率為萬分之一,而採用條形碼技術誤碼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C.採集信息量大:利用傳統的一維條形碼一次可採集幾十位字元的信息,二維條形碼更可以攜帶數千個字元的信息,並有一定的自動糾錯能力。
D.靈活實用:條形碼標識既可以作為一種識別手段單獨使用,也可以和有關識別設備組成一個系統實現自動化識別,還可以和其他控制設備聯接起來實現自動化管理。
另外,條形碼標籤易於製作,對設備和材料沒有特殊要求,識別設備操作容易,不需要特殊培訓,且設備也相對便宜。

編碼方式

條碼是由一組按一定編碼規則排列的條、空符號,用以表示一定的字元、數字及符號組成的信息。
條碼系統是由條碼符號設計、製作及掃描閱讀組成的自動識別系統。

常見碼制

條碼種類很多,常見的大概有二十多種碼制,其中包括:
Code39碼(標準39碼)、Codabar碼(庫德巴碼)、Code25碼(標準25碼)、ITF25碼(交叉25碼)、Matrix25碼(矩陣25碼)、UPC-A碼、UPC-E碼、EAN-13碼(EAN-13國際商品條碼)、EAN-8碼(EAN-8國際商品條碼)、中國郵政碼(矩陣25碼的一種變體)、Code-B碼、MSI碼、、Code11碼、Code93碼、ISBN碼、ISSN碼、Code128碼(Code128碼,包括EAN128碼)、Code39EMS(EMS專用的39碼)等一維條碼和PDF417等二維條碼。

條碼種類

國際廣泛使用的條碼種類有EAN、UPC碼(商品條碼,用於在世界範圍內唯一標識一種商品。我們在超市中最常見的就是這種條碼)、Code39碼(可表示數字和字母,在管理領域套用最廣)、ITF25碼(在物流管理中套用較多)、Codebar碼(多用於醫療、圖書領域)、Code93碼、Code128碼等。
其中,EAN碼是當今世界上廣為使用的商品條碼,已成為電子數據交換(EDI)的基礎;UPC碼主要為美國和加拿大使用;在各類條碼套用系統中,Code39碼因其可採用數字與字母共同組成的方式而在各行業內部管理上被廣泛使用;在血庫、圖書館和照像館的業務中,Codebar碼也被廣泛使用。
除以上列舉的一維條碼外,二維條碼也已經在迅速發展,並在許多領域找到了套用。

常用條碼

EAN碼:
EAN碼是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制定的一種商品用條碼,通用於全世界。EAN碼符號有標準版(EAN-13)和縮短版(EAN-8)兩種,我國的通用商品條碼與其等效。我們日常購買的商品包裝上所印的條碼一般就是EAN碼。
UPC碼:
UPC碼是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制定的一種商品用條碼,主要用於美國和加拿大地區,我們在美國進口的商品上可以看到。
39碼:
39碼是一種可表示數字、字母等信息的條碼,主要用於工業、圖書及票證的自動化管理,使用極為廣泛。
庫德巴(Codebar)碼:
庫德巴碼也可表示數字和字母信息,主要用於醫療衛生、圖書情報、物資等領域的自動識別。

二維條碼

介紹

一維條碼所攜帶的信息量有限,如商品上的條碼僅能容納13位(EAN-13碼)阿拉伯數字,更多的信息只能依賴商品資料庫的支持,離開了預先建立的資料庫,這種條碼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條碼的套用範圍。基於這個原因,在90年代發明了二維條碼。二維條碼除了具有一維條碼的優點外,同時還有信息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偽性強等優點。

分類

二維條碼主要有PDF417碼、Code49碼、Code 16K碼、Data Matrix碼、MaxiCode碼等,主要分為堆積或層排式和棋盤或矩陣式兩大類。

技術

二維條碼技術是在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集編碼、印刷、識別、數據採集和處理於一身的新興技術。二維條碼技術的核心內容是利用光電掃描設備識讀條碼符號,從而實現機器的自動識別,並快速準確地將信息錄入到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以達到自動化管理之目的。

套用

二維條碼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存儲和傳遞技術,從誕生之時就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已套用在國防、公共安全、交通運輸、醫療保健、工業、商業、金融、海關及政府管理等多個領域。
二維條碼依靠其龐大的信息攜帶量,能夠把過去使用一維條碼時存儲於後台資料庫中的信息包含在條碼中,可以直接通過閱讀條碼得到相應的信息,並且二維條碼還有錯誤修正技術及防偽功能,增加了數據的安全性。
二維條碼可把照片、指紋編制於其中,可有效地解決證件的可機讀和防偽問題。因此,可廣泛套用於護照、身份證、行車證、軍人證、健康證、保險卡等。
美國亞利桑納州等十多個州的駕駛證、美國軍人證、軍人醫療證等在幾年前就已採用了PDF417技術。將證件上的個人信息及照片編在二維條碼中,不但可以實現身份證的自動識讀,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偽冒證件事件發生。菲律賓、埃及、巴林等許多國家也已在身份證或駕駛證上採用了二維條碼,我國香港特區護照上也採用了二維條碼技術。
另外在海關報關單、長途貨運單、稅務報表、保險登記表上也都有使用二維條碼技術來解決數據輸入及防止偽造、刪改表格的例子。
在我國部分地區註冊會計師證和汽車銷售及售後服務等方面,二維條碼也得到了初步的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