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斯坦利的探險
1881年7月,一支由美籍
探險家斯坦利帶領的
比利時遠征軍,經過近兩年的艱苦跋涉,踉踉蹌蹌地趕到了距離
剛果河河口400公里的馬萊博湖左岸。但他們沮喪地發現,一面
法國國旗已在右岸的恩古瑪上空飄揚。一個班的法軍士兵正守衛著那面三色旗。這表明由布拉柴率領的法國遠征軍,已在深入剛果內陸的競賽中搶先了一步。
就是這位斯坦利,四年前剛完成了從東向西橫貫赤道非洲的探險,發現了剛果河的主河道和入海口,從而在
歐洲掀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剛果熱”。斯坦利所著的《穿過黑暗大陸》一書成為轟動歐美的暢銷書。他的有關修建鐵路、開發富饒的剛果黃金資源的宣傳,引起歐洲王公大臣、富商巨賈的極大關注。
利奧波德二世與“國際剛果協會”
擁有私人財產達1500萬金法郎的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是個對外擴張野心十分強烈的人。考慮到比利時是個小國,他便打出了“國際開發”的旗幟,在1876年成立了“國際考察和開發中非協會”,後又改名為“國際剛果協會”,積極籌劃非洲探險活動。
1878年7月,
利奧波德同斯坦利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契約,斯坦利將率領一支比利時遠征軍,在“國際協會”的旗幟下,開闢一條可以進入剛果內地的200英里長的道路。斯坦利並要負責“勸導”當地酋長,簽訂承認國際協會“保護”的條約。
利奧波德的這項計畫實施不久,就同法國發生了嚴重衝突。原來法國早在1875年就計畫占領富饒的剛果河下游。
法國遠征軍捷足先登
1876年國際剛果協會成立後,法國遠征軍在“法國分會”名義下,由
義大利人布拉柴率領進入剛果,同巴帖克人國王馬科科簽訂了條約。馬科科“承認”法國對其全部領土的“保護”權。
1880年10月,布拉柴在馬萊博湖右岸建立了據點,升起了法國國旗。
比利時遠征軍緊隨其後
1881年7月,斯坦利率領的比利時遠征軍趕到馬萊湖左岸後,立即宣稱布拉柴簽訂的條約無效。後又誘使馬科科國王同他簽訂了另一份條約,同意讓比利時人的“國際協會”駐紮在馬萊博湖左岸。這樣便形成了比利時遠征軍同法國遠征軍在剛果河下游的尖銳對峙局面。
英葡條約不甘落後
正與法比衝突鬧得難解難分之時,
葡萄牙人也出來對斯坦利占領剛果河出海口提出抗議,
葡萄牙政府宣稱,它自15世紀起就對這片土地擁有權利。英國看到剛果河流域有利可圖,利用英葡的同盟關係,與葡訂立條約:
英國承認葡萄牙對剛果河岸地區的主權,葡萄牙則保證英國可在這一地區享有同自己相同的商業和航運權利。
法國政府對英葡條約的簽訂表示抗議,與英國有矛盾的德國立即公開支持法國的抗議照會。
美國也寧願這一富饒的地區控制在力量較弱的比利時手中。
會議召開
這次會議是專門討論非洲事務的,但卻沒有任何一個
非洲國家參加。在這次歷時104天的國際會議上,剛果問題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會場以外解決的。利奧波德利用各大國都想染指剛果,相持不下的局面,通過各種外交手段,使柏林會議最後同意成立“
剛果自由邦”,並同意利奧波德作為該邦的元首。由利奧波德分別與有關國家簽訂協定,各國則承認他在剛果的“主權”。根據這個決議,法國被迫把馬萊博湖左岸讓給比利時,葡萄牙則放棄了對剛果河口北岸的要求。比利時協會終於為自己取得了剛果河口北岸的土地。
這樣,
歐美列強第一次在遠離非洲的
柏林,在地圖上劃定了他們各自在熱帶非洲地理上的界限。為了避免各國在非洲的爭奪中兵刃相見,柏林會議還著重討論了“有效占領”的問題。經過各國與在非洲占有最多領土的英國的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措詞極為含糊的決議:與會各國今後凡占據非洲沿海上地,必須分別通知其他國家;兼併同在所占領的非洲沿岸地區,有責任保證建立足以保護現有各項權益的統治權力。在討論剛果河流域自由貿易問題時,柏林會議把比利時協會的領地,法屬剛果和安哥拉北部都劃入自由貿易區。關於內河航行自由問題,最後通過在剛果河流域實行國際監督下的自由通航。柏林會議最後簽訂的議定書共38條,洋洋6萬字,但大多是官樣文章,都沒有得以實施。會議所企圖解決的因瓜分中部非洲所引起的衝突問題,反倒沒有正式拿到會議桌上討論,而是在會下通過政治交易來獲得解決。議定書中並沒有包括這些內容。這次會議的有限成果,就是顯示了歐洲列強在非洲業已形成的力量對比,標誌著它們瘋狂爭奪非洲的新起點。柏林會議後,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步伐大為加快。1876年,歐洲列強僅占有非洲土地的10.8%,1885年增加到25%,柏林會議後的1900年更猛增到90.4%。到1912年,非洲大陸已全部被瓜分完畢,只剩下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國保持著表面上的獨立。在空前激烈的非洲爭奪戰中,英國制訂了從
開普敦到
開羅的所謂“二C計畫”,企圖建立縱貫非洲南北大陸的
殖民帝國。法國制訂了從
塞內加爾到
索馬里的“二S計畫”,企圖橫斷非洲東西大陸。德國制訂了從東非洲到西南非洲的斜穿
非洲大陸計畫。利奧波德的比利時協會仍在極力占領整個剛果河流域。葡萄牙和義大利也各有自己的擴張計畫。歐洲列強都想實現自己在非洲大陸的擴張計畫,因而引起了嚴重的糾紛和衝突。這些糾紛和衝突,成為導致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條約內容
此次
會議,西方列強劃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勢力範圍,確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準則,從此掀起瓜分非洲的高潮。會議最後形成了長達6萬多字、包括38項條款的《總決議書》。決議書中核心的一條是第36條款,規定今後列強在非洲沿岸占領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時,必須通知其他在本協定書上籤字的各國,以便它們必要時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要保證建立足以保護現有各種權利的統治權力,並在必要時保證遵守規定條件的貿易自由與過境自由,只有這樣才能被認為是有效占領,才會被其他列強確認,也就是說《總決議書》公開承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和最後瓜分非洲提供依據,各簽字國在不影響其他列強利益的情況下,對那些還沒有被瓜分的地區誰先占領了,就屬於誰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