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自由邦

剛果自由邦

剛果自由邦(英語:Congo Free State),由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於1884年建立,1908年被比利時政府接管,改成比屬剛果(英語:Belgian Congo)。

“剛果自由邦”還曾行文我國當時的清朝政府,甚至在1898年7月,不遠萬里專門派員來北京簽訂通商條約。雖僅兩款,卻是我國同黑非洲最早簽訂的條約之一。這事已經赫然載入我國史冊(見《清史稿·邦交》之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剛果自由邦
  • 外文名:Congo Free State
  • 建立時間1884年
  • 建立者利奧波德二世
  • 結束時間:1908年11月16日
建國,殖民統治,比屬剛果,

建國

19世紀下半葉,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捲入了爭奪剛果河流域地區的競爭。1878年,利奧波德籌資成立了上剛果研究委員會(1882年改組為國際剛果協會),並僱傭殖民鷹犬斯坦利為其代理人,開始了其在中西非地區建立殖民帝國的活動。他以“國際剛果協會”比利時分會的名義,與斯坦利簽訂了五年的協定,規定斯坦利應從剛果河口向東到上游湖泊地區修建一條200英里的大道,使剛果河下游的酋長們承認並接受國際剛果協會的保護。但比利時議會對這個項目不感興趣,不願意為國王撥款,利奧波德乾脆自己掏腰包資助斯坦利。 從1879年開始,斯坦利以利奧波德二世的代理人身份,在剛果河流域進行了一系列活動,誘使當地的長酋簽訂了450多個條約,建立了22個“商站”。但斯坦利在剛果的活動遭到法、葡、英等國的抵制和反對。
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帝國主義列強召開了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利奧波德利用列強間的矛盾,進行會外交易,爭取到英、法、德等15個國家的同意,將今剛果(金)地區劃歸他個人所有,號稱剛果自由邦,4月30日,比利時議會通過法案,承認剛果為國王的私人領地,同意利奧波德二世就任剛果自由邦國王。8月1日,利奧波德二世通知列強,正式宣布剛果自由邦成立。
柏林會議劃分了利奧波德的統治範圍,但界線不明。這是因為,當時與會者對剛果的地理情況並不十分清楚,許多地區仍是歐洲人一無所知的空白點;加之其他列強對剛果的土地也極感興趣,籠統圈劃範圍便於他們插手。法國和葡萄牙分別覬覦烏班吉和隆達,英國則企圖染指加丹加。因此,利奧波德要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就必須與這些對手做交易。1887年4月29日和1894年8月14日,利奧波德二世與法國簽訂了兩個協定,劃分了雙方在烏班吉地區的邊界;1891年5月,與葡萄牙訂約,確定了剛果自由邦同葡屬領地——卡奔達安哥拉的邊界;1894年5月12日,又同英國簽訂條約,劃定了剛果自由邦同英屬羅得西亞的界線。
利奧波德二世國王陛下利奧波德二世國王陛下
在與列強談判的同時,利奧波德繼續組織許多支武裝探險隊,四面出擊,對剛果自由邦圈定的範圍實行有效占領。早在柏林會議前,斯坦利等殖民探險家的活動已為利奧波德攫取了剛果河下游的大片土地。因而此後的探險多是在邊緣地區進行的:烏班吉—韋累河流域,開賽河—寬果河流域、加丹加及洛馬米河以東地區。
1886—1892年,自由邦先後派出范熱爾、巴埃和范克爾克霍文三支探險隊滲入烏班吉—韋累河流域,憑藉武力,迫使當地酋長簽訂條約,接受自由邦統治。剛果人民以部落為單位,頑強抵抗殖民者。1888年,亞科馬族武士擊潰范熱爾縱隊;1891年,布賈人大敗范克爾克霍文縱隊,殲滅殖民軍60人。但由於各部落互不聯繫,各自為戰,終被殖民軍各個擊破。
對開賽河—寬果河流域的占領由沃爾夫、維斯曼、勒馬里奈爾和范德維爾德四支探險隊負責。前三支在1885—1889年間考察了開賽河及其幾個支流,修建了盧埃博、盧盧阿堡和盧散博等幾個軍事據點。後一支在1890年建立了東寬果河區。與烏班吉—韋累河地區不同,這些地區是剛果古文明中心之一,庫巴、盧巴和隆達王國雖已衰弱,但仍統治著這些地區。比利時人的征服行動遭到了他們的反抗,其中隆達王國卡松戈的抵抗尤為頑強。1885—1900年,姆韋內·普圖領導人民英勇鬥爭,屢敗殖民軍。最後,比利時人採用分化瓦解的卑鄙手段,勾結當地貴族,殺害了姆韋內·普圖,征服才得以完成。
對加丹加的占領從1890年展開。年底,勒馬里奈爾由盧散博據點出發,1891年4月到達姆西里首都本凱亞,向他提出接受剛果自由邦保護,遭到姆西里的堅決拒絕。4月15日,在利奧波德授意下,一批企業家成立加丹加公司,同剛果自由邦訂立條約,負責占領和開發加丹加,作為交換,剛果自由邦擁有加丹加公司1/10股份。5—10月,公司相繼派出斯太爾斯等率領的武裝縱隊。12月20日,斯太爾斯部下殺害姆西里。22日,姆西里的兒子班達被立為酋長,成為比利時人的傀儡
洛馬米河以東地區是阿拉伯人的天下。在整個19世紀80年代,比利時人懾於阿拉伯人的威力,採取懷柔政策,只不過是緩兵之計。到80年代末,其他地區的綏靖工作接近完成,征服阿拉伯人的任務便提上日程。剛果自由邦以強大殖民軍為後盾,收起懷柔政策,強徵象牙稅。雙方矛盾激化,衝突時有發生。1892年5月,霍迪斯泰探險隊悍然在里巴—里巴升起剛果自由邦旗幟,與阿拉伯人發生武裝衝突。探險隊幾乎全部被殲。此時,阿拉伯人擁兵10萬,剛果自由邦只有3500人,阿拉伯人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
在洛馬米河畔恩岡杜的泰泰拉人的酋長貢戈·盧泰泰是阿拉伯人的忠實夥伴(他曾是蒂波·蒂普的奴隸)。1890年—1892年,盧泰泰率本族人民英勇抗擊比利時人,一度還與盧巴王國的卡邦戈協同作戰,屢敗殖民軍。但在近代化的軍隊面前,泰泰拉武士還是失敗了。1892年9月,盧泰泰投降。泰泰拉人並未屈服,在1895、1897和1901年先後舉行三次起義,堅持鬥爭到1908年,沉重打擊了殖民者。
早在1886年,魯馬利扎的軍隊已同剛果自由邦部隊發生衝突。魯馬利扎聰明能幹,善於指揮,深受戰士愛戴。軍隊戰鬥力頗強,屢敗剛果自由邦軍隊。1892年後,剛果自由邦增調四支遠征隊合力圍剿,經過兩年血戰,到1894年3月才將魯馬利扎趕至德屬東非。
蒂波·蒂普雖在1890年返回桑給巴爾,但其主要力量仍留在剛果,包括駐守在卡松戈的塞富(蒂普之子)、斯坦利瀑布區的拉希德(蒂普之侄)、盧阿拉巴河的基邦熱素丹和里巴—里巴的恩塞勒拉酋長都是他的羽翼。1892年5月,恩賽勒拉一舉消滅霍迪斯泰遠征隊。不久,塞富也在卡松戈殺死剛果自由邦駐節代表。戰爭全面爆發。1893年4月22日,重鎮卡松戈失守。10月20日,雙方在洛馬米河進行決戰,阿拉伯人慘敗,塞富死於此役。1894年12月,基邦熱兵敗被俘。
至此,剛果自由邦完成了對其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實際占領。這是一場自始至終通過無數場血戰完成的真正的軍事征服。
自由邦發行的錢幣自由邦發行的錢幣
剛果自由邦剛果自由邦

殖民統治

在剛果自由邦,利奧波德推行一種專橫獨斷和殘酷剝削的制度,史稱利奧波德制度,因其臭名昭著,竟成為“殘暴”的代名詞。其主要內容有二:
第一,在政治上國王極端專權。剛果自由邦的軍隊、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權由他獨掌,政府各部門的高級官員由他任免,並向他一人負責。他本人則不受任何約束與限制。中央政府(設在布魯塞爾)包括中央辦公廳和外交、內政、財政三部及一個最高顧問委員會。地方政府由總督(設於1887年4月,在此之前是行政長官)統領。它包括執行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以及區和分區政府。總督是國王的代表。他有權任免地方官員,有權頒布具有法律性質的命令,必要時有權中止國王的某項命令。整個行政機構的官員全由歐洲人擔任。據統計,1891年白人官員有290名,1897年有684名,1904年達到1424名(其中有900名比利時人)。剛果自由邦軍隊由直屬國王的軍隊司令統領,包括一個教導營和若干正規連。1888年有8個連,1893年增至16個,1907年達到127個連。軍隊人數由1895年的4000人增至1905年的16000人。士兵從非洲人中招募,服役期為5—7年。軍官全由歐洲人擔任。
第二,在經濟上推行租讓制,通過私人壟斷資本對剛果人民進行殘酷剝削和野蠻掠奪。這一制度以剝奪非洲人的土地為前提。1885年7月1日,剛果自由邦頒布法令,規定除土著土地(即法令頒布時非洲人耕種、居住及暫時休耕的土地)外,其他的土地為空地,歸國家所有。1891年9月21日、10月15日和1892年5月又接連頒布三個法令,宣布國有土地上的產品屬國家所有,非洲人不得利用,並明確規定自由貿易為非法。這幾個法令剝奪了非洲人對自己土地的占有權和使用權。在此基礎上,利奧波德推行租讓制,即把大片土地連同土地的壟斷經營權租給私人資本。早在1886年12月27日,以比利時大企業家蒂斯為首成立了剛果貿易和工業公司,首先得到10萬公頃土地。1889年,它的子公司——剛果鐵路公司因承建馬塔迪—利奧波德維爾的鐵路工程又得到大片土地,從而使公司所占土地超過100萬公頃。1891年,租讓制正式推行,私人壟斷財團紛紛湧入剛果。加丹加公司、安特衛普公司、開賽公司、英比橡膠公司等相繼獲得大片租讓地。利奧波德所以要推行租讓制,一是考慮其財政困難。剛果自由邦不是比利時的殖民地,國王得不到政府撥款;比利時大多數金融資本家對剛果自由邦的價值持懷疑態度,他們不願為風險投資枉花一分錢。利奧波德獨木難支。至1885年,剛果各項事業的投資已花去他1000萬法郎,1890年增至1900萬法郎,這使他負債累累。二是考慮到租讓制對自己最有利。作為出租者,利奧波德可以分享各公司紅利。一般公司上交25%利潤,個別例外。如加丹加公司因負擔占領費用,只交10%利潤;而剛果鐵路公司則因其產品出口稅被免20%,需上交利潤的40%。同時,他又是最大的承租者,許多公司有他的股份(他占有英比橡膠公司、安特衛普公司50%資本),因此,股份分紅又是他一大收入。據莫雷爾估計,1904—1905年,單這一項就為他帶來36萬英鎊收入。1896年,他通過一項密令,將11.2萬平方英里的好地劃為王室領地。十年內,這一領地生產橡膠11354噸,獲得1500萬美元。租讓制帶來的巨額收入,使利奧波德迅速擺脫財政危機,並揮霍無度。他向皇室成員發放大筆津貼;購置大批地產;修築離宮別墅;收買報刊輿論為他宣傳,美化他在剛果自由邦的統治。各租讓公司也都獲得巨額利潤,大發其財。英比橡膠公司在六年中獲純利72萬英鎊,每一股的價值竟由46先令6便士增至35英鎊。
剛果人民在利奧波德統治下遭受巨大災難。當時剛果自由邦的經濟收入主要靠象牙、橡膠、棕櫚和花生出口。殖民政府為了最大限度地掠奪這些物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1)實物稅——即強迫非洲居民向政府和公司交納實物,主要是橡膠和象牙;在不產橡膠的地方,以棕櫚和花生代替。稅額由行政人員確定,各地不一。如蒙加拉地區,每人每月交橡膠9公斤,東方省為2—4公斤。殖民政府為鼓勵多收橡膠,對稅吏實行獎罰制度。據有關資料記載,稅吏報酬分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工資,另一部分是從他收集的橡膠中提取2%的佣金。若完不成稅額定量,不足部分則從其佣金中扣除。收集橡膠的多少直接與稅吏的利益掛鈎,促使他們隨意提高稅額。
(2)強迫勞動——它有兩種形式,一種與實物稅相結合,強迫非洲人為政府和公司收割野生橡膠。1903年,殖民政府頒布法令,規定土著居民每月必須為國家勞動40小時,名為人頭稅(又稱勞動稅)。地方政府常任意將這40小時的勞役折成實物稅,其稅額高到驚人程度。據資料記載,剛果人實際上每月要勞動20—25天才能完成定額。另一形式是各種名目的徭役,如為政府打雜當差、運送貨物、修築公共工程。後兩項勞役十分沉重,往往造成大量死亡。例如,修建馬塔迪—利奧波德維爾鐵路的工人1890—1892年死亡900人,而鐵路才修9公里,每一公里就有100人付出生命。服徭役的剛果人幾乎是無償勞動,所獲報酬微乎其微,往往是發給一些毫無用處的物品
(3)雜稅和其他負擔——除實物稅和各種徭役外,剛果居民還被迫承擔一些額外雜稅和負擔,如為軍隊提供食宿,向殖民官員送野味、家禽。以有一百間茅屋的奔巴村為例,該村除人頭稅外,還要上交5頭羊或豬、或50隻雞、125擔木薯、15公斤玉米或花生、15公斤山薯。
(4)嚴刑峻法——為防止非洲人怠工或反抗,殖民者制定了極其殘酷的懲罰措施。他們扣押土著婦女和兒童作為人質,迫使男子完成稅額。人質集中營生活條件極差,死亡率很高。剛果人只有交足了稅收,才被準許以貨物贖回人質。在一般情況下,剛果居民若完不成稅額,輕則處以鞭笞,重則砍手、砍足、割耳朵乃至槍殺。殖民當局常常派出武裝討伐隊,竄入村寨,燒殺搶奸無惡不作。討伐隊返回時,除滿載的劫掠物外,常帶上一筐筐被砍下的、經煙燻烤的手臂,作為向當局邀功請賞的物證。有的殖民者閒極無聊,竟以土著為靶子,比試槍法。種種暴行令人髮指。
殖民者竭澤而漁的掠奪,在當地造成嚴重的惡果。第一,天然橡膠林大面積被毀。非洲人為完成重稅,被迫採用快而省事辦法,將橡膠樹砍下來,或者剝下橡膠的皮,這是一次性使用。而租讓公司只顧眼前利益,從不培植新橡膠樹。因此橡膠林逐步趨於枯竭,產量成倍下降。以英比橡膠公司為例,1903年生產橡膠951噸,1905年便減至358噸。第二,象牙產量急劇下降。據統計,1903年剛果自由邦輸出總額為218.4萬鎊,其中橡膠占了190萬英鎊。第三,青壯年勞動力都去割膠、服徭役,農業被忽視,大片土地荒蕪。第四,更嚴重的是,土著居民人口銳減。剛果自由邦建立時有2500萬人,到利奧波德統治末期,據官方的樂觀估計人口已不超過1000萬。
這就是血腥的利奧波德制度。其全部內容可歸結為一句話:運用全部現有的專制機器壓榨居民,使他們把最後一點東西交出來,把最後一點勞力貢獻出來。它混合了16世紀海盜式殖民主義者的野蠻和殘酷以及20世紀金融資本的狡猾和貪婪,是殖民史上空前黑暗的制度。
剛果人由於無法承受而大量逃入人跡罕至的密林或法屬赤道非洲,許多地區發生武裝暴動。1885—1905年,剛果河下游地區出現不下12次暴亂。其中布迪亞和博瓦橡膠種植園的非洲勞工暴亂一度達到5000人。這些暴動最終引發了外界關注。
1890年,傳教士格拉特恩·吉納斯在英國首次披露了剛果自由邦的真相,但影響不大。進入20世紀後,國際壟斷組織的矛盾激化,剛果問題開始受到各界重視。1903—1904年,英國人莫雷爾和凱斯門特發表一系列文章,淋漓盡致地揭露了在剛果的暴行,引起國際社會的震驚。人道主義者首先起來猛烈抨擊這種極端醜惡的隱蔽的奴隸制;歐美一部分資產階級出於自己的經濟利益反對這一制度;英美等國政府也對比利時施加壓力。面對指責,利奧波德絞盡腦汁,負隅頑抗。1904年,他派出一個調查團,以應付國際輿論;1906年,他大批引進外資,力圖堵住投資國的嘴;同時在剛果自由邦進行一些剜肉補瘡的改革。但這些措施在強大的反對浪潮面前均無效果。1908年,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說,剛果自由邦已經在道義上喪失了受國際承認的任何權利。國際社會一致要求結束利奧波德制度,比利時資產階級或因沒能從租讓制的紅利中分得一杯羹,或因對利奧波德向外資讓步不滿,都認為由議會控制剛果要比國王單獨控制好得多,紛紛要求政府兼併剛果自由邦。1908年8月20日,比利時議會通過由國家接管的法案。在移交之前,利奧波德急忙將23000萬公頃的土地租給五家他擁有股份的私人公司。通過這一形式,他保留了大量的地產。這五家公可都有大量外資。如上加丹加採礦聯合公司,英國資本擁有50%的股份。外國壟斷資本的大量湧入,為以後各帝國主義國家爭奪剛果準備了條件。不管怎樣,利奧波德在剛果長達24年的獨裁統治結束了。剛果人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死亡1000—1500萬人。

比屬剛果

在國際輿論壓力下,1908年10月18日,比利時政府頒布《殖民地憲章》,規定剛果殖民地歸國王和議會組成的宗主國當局管理,從而在法律上終止了國王的寡頭政治。1908年11月16日,監察官吉蘭在博馬市升起比利時國旗,正式宣布剛果自由邦由比利時政府接管,改稱比屬剛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