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以小地老虎為例
成蟲:體長16-23mm,翅展42-54mm。觸角雌蛾絲狀,雙桎齒狀,桎齒僅達觸角之半,端半部則為絲狀。前翅黑褐色,亞基線、內橫線、外橫線及亞緣線均為雙條曲線;在腎形斑外側有一個明顯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亞緣線上有2個尖端向內的黑褐色楔形斑,3斑尖端相對,是其最顯著的特徵。後吃淡灰白色,外援及翅脈黑色。
卵:饅頭形,直徑0.61mm,高0.5mm左右,表面有縱橫相交的隆線,出產時乳白色,後漸變為黃色,孵化前頂部呈現黑點。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7-47mm,頭寬3.0-3.5mm。黃褐色至黑褐色,體表粗糙,密布大小顆粒。頭部後唇基等邊三角形,顱中溝很短,額區直達顱頂,頂呈單峰。腹部1-8節,背面各有4個毛片,後2個比前2個大一倍以上。腹末臀板黃褐色,有兩條深褐色縱紋。
蛹:體長18-24mm,紅褐色或暗紅褐色。腹部第4-7節基部有2刻點,背面的大而色深,腹末具臀棘1對。
生活史和習性
地老虎的一生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蛾子)4個階段。此處以小地老虎為例:
全國各地發生世代各異,發生代數由北向南逐漸增加,東北1-2代、廣西南寧5-6代。該蟲無滯育現象,在我國廣東、廣西、雲南全年繁殖為害,無越冬現象;在長江流域以老熟幼蟲和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蟲在雜草叢、草堆、石塊下等場所越冬;在我國北緯33°以北不能越冬。
成蟲:是一種遠距離遷飛性害蟲,遷飛能力強,一次遷飛距離可達1000km以上;晝伏夜出,白天潛伏於土縫中、雜草從中、屋檐下或者其他隱蔽處,夜間出來活動,進行取食、交尾和產卵,以晚間19-22時活動最盛;具有趨光性和趨化性。
幼蟲:多數為6齡,少數為7-8齡;有假死性,受精後縮成環形。1-2齡幼蟲對光不敏感,晝夜活動取食;4-6齡表現出明顯的負趨光性,晚上出來活動取食。
各蟲態歷期:卵、幼蟲、蛹的發育起點溫度分別為7.89℃、10.98℃和11.2℃。在24℃條件下,卵4.25d,幼蟲21.1d,蛹14.43d,產卵前期3.9d。完成一代需要13.68d。
發生條件
小地老虎成蟲產卵和幼蟲生活最適宜的氣溫為 14 ~ 26℃,相對濕度為80%~ 90%, 土壤含水量為15%~ 20%, 當氣溫在27 ℃以上時發生量即開始下降, 在30 ℃且濕度為100%時,1 ~ 3 齡幼蟲常大批死亡。如果當年 8 ~ 10 月份降雨量在250mm 以上 ,次年 3 ~ 4 月份降雨在 150 mm 以下 ,會使小地老虎大發生 ,而秋季雨少春季雨多則不利於其發生 。小地老虎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條件。因此 , 凡是沿河、沿湖、水庫邊、灌溉地、地勢低洼地及地下水位高、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蟲口密度大。春季田間凡有蜜源植物的地區發生亦重 。凡是土質疏鬆、團粒結構好、保水性強的壤土、粘壤土、沙壤土更適宜於發生, 尤其是上年被水淹過的地方發生量大, 為害更嚴重。
分布與危害
據報導,小地老虎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布, 其中以沿海 、沿湖、沿河及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處, 土壤濕潤雜草叢生的旱糧區和棉糧夾種地區發生最重 ,對其他旱作區和蔬菜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0] 。小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蟲, 寄主多, 分布廣,主要在各類農作物 , 如豆科、十字花科 、茄科、百合科、葫蘆科、菠菜、萵苣、茴香等多種蔬菜以及花生、菸草、麻類、蘆筍等106 種作物的苗期為害, 同時也是果園、花卉苗圃以及草坪的重要害蟲之一。全年中主要以春 、秋 2 季發生較嚴重。小地老虎低齡幼蟲在植物的地上部為害 , 取食子葉、嫩葉,造成孔洞或缺刻(圖 1A)。中老齡幼蟲白天躲在淺土穴中, 晚上出洞取食植物近土面的嫩莖, 使植株枯死, 造成缺苗斷壟(圖1B), 甚至毀苗重播,直接影響生產 。此外, 幼蟲還可鑽蛀為害茄子 、辣椒果實以及大白菜、甘藍的葉球, 並排出糞便,引起產品腐爛,從而影響商品質量。
其它亞種
茴香地老虎
成蟲 體長16~23毫米,翅展42~45毫米,體翅暗褐色,前翅前緣及外橫線至中橫線呈黑褐色,其中有腎形斑、環形斑及劍形斑,各斑均環以黑邊。在腎形斑外,內橫線里有1個明顯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亞緣線內側有2個尖端向內的黑斑,3個楔形黑斑尖端相對,易於識別。後翅灰白色,腹部灰色。 卵 扁圓形,高0.38~0.5毫米,寬0.58~0.61毫米,表面有縱橫隆脊線。初產時乳白色,漸變淡黃色,孵化前呈褐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37~50毫米,頭寬3~3.5毫米。體色較深,由黃褐至暗褐色不等,體背面有暗褐色縱帶,表皮粗糙,布滿大小不等的小顆粒。頭部黃褐至暗褐色。腹部1~8節,背面各節均有4個毛片,呈梯形排列,後2個比前2個大3倍左右,氣門後方的毛片也較大,至少比氣門大1倍多。臀板黃褐色,有2條較明顯的暗褐色縱帶。
黃地老虎
成蟲體長14~19毫米,翅展32~43毫米;前翅黃褐色,腎狀紋的外方無黑色楔狀紋。卵半球形,直徑0.5毫米,初產時乳白色,以後漸現淡紅斑紋,孵化前變為黑色。老熟幼蟲體長32~45毫米,淡黃褐色;腹部背面的4 個毛片大小相近。蛹體長16~19毫米,紅褐色。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及甘肅烏鞘嶺以西地區及黃河、淮河、
海河地區;也見於蘇聯、非洲、印度和日本等地。華北和江蘇一帶年發生3~4代,新疆2~3代,內蒙古2代。
大地老虎
成蟲體長20~23毫米,翅展52~62毫米;前翅黑褐色,腎狀紋外有一不規則的黑斑。卵半球形,直徑1.8毫米,初產時淺黃色,孵化前呈灰褐色。老熟幼蟲體長41~61毫米,黃褐色;體表多皺紋。蛹體長23~29毫米,腹部第4~7節前緣氣門之前密布刻點。分布也較普遍,並常與小地老虎混合發生;以長江流域地區為害較重。中國各地均一年發生1代。
白邊地老虎
成蟲體長17~21毫米,翅展37~45毫米;前翅的顏色和斑紋變化大,由灰褐至紅褐色,一種為
白邊型,前翅前緣有白色至黃色的淡色寬邊;另一種是暗化型,前翅全部深暗無白色寬邊。卵半圓球形,直徑0.7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孵化前呈灰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5~40毫米,體表光滑無微小顆粒; 頭部黃褐色有明顯“八”字紋。蛹體長18~20毫米,黃褐色,腹部第4~7節前緣有許多小刻點。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和黑龍江的部分地區,全年發生1代。
警紋地老虎
成蟲體長16~20毫米,翅展33~37毫米;前翅灰白至灰褐色,環狀紋與腎狀紋配置似驚嘆號。卵半球形,直徑0.75毫米,初產時乳白色,孵化時呈黑色;表面有隆起的縱橫線。老熟幼蟲體長38~42毫米;頭部黃褐色有1對八字形黑褐色條紋。蛹體長14~18毫米,紅褐色,腹末有臀棘 1對。主要分布於中國新疆、內蒙古、西藏一帶,並常與黃地老虎混合發生。在新疆每年可發生2代。地老虎在全國各地均以第1代發生為害嚴重,春播作物受害最烈。
防治方法
對小地老虎的防治應以第 1代的防治為重點, 採取以預防為主 ,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
預測預報和調查方法 防治小地老虎 , 關鍵是要在 3齡幼蟲以前撲滅, 此時的幼蟲未能擴散為害, 且抗藥性較小 。為能有效地進防治, 做好蟲情測報和調查工作十分必要。
物理防治
①減少蟲源。根據小地老虎的發生特點, 在各種農作物收穫之後(或冬閒田), 及時進行翻耕曬田, 可大量殺死土中的幼蟲和蛹 ;同時, 做好田間清潔衛生 , 清除田邊雜草, 可有效地減少成蟲產卵寄主和幼蟲食料, 還可減少部分卵和低齡幼蟲;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實行水旱輪作, 或結合苗期灌水,能有效控制該蟲的發生。
②集中滅卵。用稻草或麥稈紮成草把, 下加竹竿, 插於田間引誘成蟲產卵, 每隔 5 d 換 1 次, 將草把集中燒毀以滅卵。
③人工捕捉幼蟲。在高齡幼蟲盛發期, 每天早晨認真巡視田間, 找剛出現的萎蔫苗、枯心苗, 撥開萎蔫苗周圍泥土,挖出小地老虎的大齡幼蟲處死。另可採用新鮮泡桐葉、萵苣或菸葉, 用水浸泡後, 於幼蟲盛發期的傍晚放置於菜田內(約 750片葉/hm2), 次日清晨翻開葉片 ,人工捕捉葉下小地老虎幼蟲。也可採用鮮草或菜葉(400 ~ 450 kg/hm2), 在菜田內撒成小堆誘集捕捉 。
化學防治
抓住小地老虎3齡以前,最好是2 齡始盛期至高峰期尚未入土為害的時期, 在地面上進行藥劑防治, 此期幼蟲抗藥性差, 用藥效果最好。
①撒施毒土。用50 %辛硫磷乳油(4.50 kg/hm2)拌細砂土(749 .63 kg/hm2),在作物根旁開溝撒施藥土, 並隨即覆土,以防小地老虎為害植株。
②毒餌誘殺幼蟲。將鮮嫩青草或菜葉(青菜除外)切碎,用 50%辛硫磷0.1 kg 兌水 2.0 ~ 2 .5 kg 噴灑在切好的100kg 草料上, 拌勻後於傍晚分成小堆放置田間, 誘集小地老虎幼蟲取食毒殺。
③藥劑灌根。可用80%敵敵畏或50 %辛硫磷(3.0 ~ 4.5kg/hm2)兌水 6 000 ~ 7 500 kg 灌根。
誘殺防治 根據小地老虎具有趨光和趨化性的特點,在成蟲盛發期,利用黑光燈或糖醋液(糖6 份、醋 3份 、白酒1份、水 10份、90%敵百蟲晶體1 份混合調勻)進行誘殺 。也可用毒餌誘殺成蟲, 藥量為餌料的0 .5%~ 1.0%, 先將餌料(麥麩、豆餅 、秕谷 、棉籽餅或玉米碎粒等)5 kg 炒香, 用90%敵百蟲30 倍液拌勻, 加水拌潮為度。毒餌用量約為 30 kg/hm2 。
生物防治
小地老虎天敵種類豐富,根據近20 年國內外文獻記錄, 其天敵種類至少有 120 多種,主要有天敵昆蟲和病原微生物2 大類群, 包括捕食和寄生性昆蟲、蜘蛛 、細菌 、真菌、病原線蟲、病毒、微孢子蟲等。天敵昆蟲中捕食性種類分屬於 4 個目(螳螂目、革翅目 、鞘翅目、半翅目)7 個科(螳螂科、蠼螋科、虎甲科、步甲科、隱翅蟲科、蝽科、姬蝽科), 共有 29 種。代表種類有廣腹螳螂(Herodola paleifera Som)、中華虎甲(Cicindelachinensis De Geer)、細頸步甲(Brachinus scotomedes Bates)等。寄生性天敵昆蟲分屬於雙翅目寄蠅科和膜翅目姬蜂科、繭蜂科、小蜂科 、細蜂科、赤眼蜂科等。代表種類有灰等腿寄蠅(Isomera cinerascens Rondani)、小地老虎大凹姬蜂(Ctenichneumonsp .)、螟蛉絨繭蜂[ Apanteles ruficrus(Haliday)] 、廣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 Westwood)、擬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asum Viggiani)等, 它們均為小地老虎卵寄生蜂。據報導 ,蘇雲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有9 個亞種對小地老虎有殺蟲活性, 其中以鮎澤亞種毒性最強。對小地老虎有侵染毒性的真菌有5 大類群, 如白僵菌[ Beaureriabassiana(Borls)Vuill] 、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 Sorolcin] 等。病毒有質多角體病毒(CPV)、核型多角體病毒(NPV)和顆粒體病毒, 病原線蟲有斯氏線蟲科、索科 、異小桿科。微孢子蟲有 4 種, 其中國外記述 3 種,代表種為殺蛾多形微孢子[ Vairmorpha necatrix(Krane)] 和具褶微孢子(Pleistophora schuberg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