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馬鈴薯

原州馬鈴薯

原州馬鈴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固原市原州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海拔高度1470-2920米,年平均氣溫5.7℃-7.5℃,≥10℃積溫2160℃-2560℃,無霜期135-160天,光照時數2400-2600小時,適宜種植馬鈴薯。馬鈴薯按皮色分為白皮、黃皮、紅皮和紫皮等品種;按薯塊顏色分為黃肉種和白肉種;按形狀分為圓形、橢圓、長筒和卵形等品種。原州區馬鈴薯具有品質優良,澱粉含量高、薯塊均勻一致、芽眼淺等特點。

2008年11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原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州馬鈴薯
  • 產地名稱: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
  • 品質特點:薯塊均勻一致、芽眼淺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08年第1107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08年11月03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馬鈴薯為茄科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洋芋、土豆,生產上一般以無性繁殖為主,但也有利用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的。馬鈴薯用塊莖種植和用種子種植時,根部形態不相同。馬鈴薯按皮色分為白皮、黃皮、紅皮和紫皮等品種;按薯塊顏色分為黃肉種和白肉種;按形狀分為圓形、橢圓、長筒和卵形等品種。在栽培上常依塊莖成熟期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種,從出苗至塊莖成熟的天數分別為50-70天、80-90天、100天以上。

藥用價值

原州區馬鈴薯具有品質優良,澱粉含量高、薯塊均勻一致、芽眼淺等特點,營養成份豐富,每100克產品中含能量337千卡、蛋白質7.2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77.4克、膳食纖維1.4克、維生素A20毫克、胡蘿蔔素120毫克、尼克酸5.1毫克、維生素E(T)0.28毫克、鈣171毫克,還含有人體所需的鈉、鎂、鐵、鋅、硒等十多種微量元素。產品用途廣泛,既可食用、飼用,澱粉又是多種工業原料。
原州馬鈴薯原州馬鈴薯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固原市原州區地形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土壤以黑壚土、湘黃土為主,pH7.8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1.0-1.5%,全氮含量0.021-0.111%,全磷含量0.10-0.215%全鉀含量2.19-2.53%。

水文情況

固原市原州區境內河流主要有清水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腦,由南向北流經原州區、三營等城鎮,到七營鎮的高崖出境,經同心、中寧入黃河。清水河上游開城至固原縣城一帶,河水礦化度為0.7克/升屬淡水,三營為2.6克/升,七營為6克/升。

氣候情況

固原市原州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海拔高度1470-2920米,年平均氣溫5.7℃-7.5℃,≥10℃積溫2160℃-2560℃,無霜期135-160天,光照時數2400-2600小時。年降雨量350-650毫米,降水受地形影響,自南向北隨地勢低而降水逐漸減少,南北較差300毫米。農業灌溉用水有井灌、庫灌和引黃灌溉,空氣品質好,無工業污染源,馬鈴薯主產區主要分布在南部陰濕區和東部乾旱區,依靠天然降水生產。
原州馬鈴薯原州馬鈴薯

歷史淵源

原州區在古代曾為遊牧區,明代中葉以後,由於戊邊、屯墾,人口增長較快耕墾日增。晚清以來,種植業迅速擴大,畜牧業相應縮小。馬鈴薯自十七世紀傳入中國,在原州區約有300多年的種植歷史。
原州馬鈴薯原州馬鈴薯

生產情況

2008年,原州馬鈴薯總生產面積20000公頃,年總生產量36萬噸。
2018年,原州馬鈴薯繁育原種5000萬粒,建設原種基地4700畝、主食化基地500畝,馬鈴薯綜合試驗示範基地2個,全區種植馬鈴薯16萬畝。
原州馬鈴薯原州馬鈴薯

產品榮譽

2008年11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原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原州馬鈴薯原州馬鈴薯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原州馬鈴薯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固原市原州區,位於黃土高原西部,六盤山東麓,東鄰甘肅省的環縣、鎮原縣;南接甘肅省的平涼市和寧夏的涇源、隆德兩縣;西與西吉、海原兩縣接壤;北與同心縣相連。地跨東經105°58′-106°30′,北緯35°34′-36°38′。

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選擇在土壤質地較輕、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透性好的小麥、胡麻或豆茬地種植。輪作年限3年以上,切忌連茬對茬,以免晚疫病、早疫病的侵染為害。入選田塊前作收後要適時深耕,熟化土壤,白露及時收耱,冬春打碾保墒,為播種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品種選擇:選用抗病抗蟲、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當地栽培條件、商品性好且通過省級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品種。南部陰濕區以寧薯8號為主,搭配種植中心24號、隴薯3號、青薯168;東部丘陵區以晉薯7號為主,搭配種植內薯7號;北部川水區以克新1號為主,搭配種植大西洋、費烏瑞它。種薯質量應符合“GB18133馬鈴薯脫毒種薯”和“CB4406種薯”的要求。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規定:
田間管理:適時播種:為了保證馬鈴薯在夏旱來臨之前全部出苗,雨季來臨時處於塊莖膨大時期,北部川區和東部丘陵區在4月上中旬播種,陰濕區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種。在乾旱嚴重不能適時播種時,可推遲播期、搶墒播種。
鋤草:全生育期一般鋤草2次以上。第一次在苗齊後株高約10厘米鋤草,第二次在現蕾期結合中耕鋤草,以後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隨時拔除大雜草。
培土:馬鈴薯出苗後及時查苗補苗,並進行中耕鬆土。現蕾前培土起壟,結合培土進行追肥,培土時先將化肥施於窄行中間,再在寬行處開溝取土,培於窄行之間。
合理施肥:依據馬鈴薯需肥較多,喜鉀肥及對農家肥特別敏感的特點,施肥方法採用基肥、追肥結合。旱地結合播前耕翻基施腐熟農家肥45噸/公頃,現蕾期結合中耕培土追施尿素1次,使用量為75千克/公頃;水澆地結合播前整地,每畝基施腐熟農家肥75噸/公頃,生育期間結合灌水追肥2次,每次追施尿素75千克/公頃。
病蟲害防治:
①物理防治
普遍採用選用抗病品種、播前嚴格淘汰病薯、輪作倒茬、深耕翻曬等農業措施進行預防。
②化學藥劑防治: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晚疫病、黑脛病、蚜蟲、蠐螬、螻蛄、金針蟲。
(4)及時收穫:當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變黃,達到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易與植株脫離時達到生理成熟,此時為收穫的最佳時期,即可及時收穫。收穫前一周殺秧,收穫的鮮薯先要充分攤晾,待薯皮木栓化後方可運輸、貯藏。
(5)生產記錄要求:真實、準確記錄馬鈴薯從選地到收穫貯藏的生產全過程。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選用全國農技中心推薦的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使用的農藥品種。科學合理的使用化學農藥,嚴格控制農藥殘留不超標和嚴格控制農藥的安全使用間隔期。
對本產地的產品採取分點、分戶抽驗的辦法,將被抽檢的產品用塑膠袋包裝運送到區農科院質檢中心,按照NY5221-2004《無公害食品馬鈴薯》檢驗標準進行檢測。
  • 包裝標識等相關規定
(1)分級:
一級馬鈴薯:有該品種典型薯形,薯形一致,芽眼淺且少,完整塊莖比率≥90%,表皮較光滑,雜質≤1%,商品薯率≥90%。
二級馬鈴薯:有該品種特徵,薯形較一致,芽眼淺且較少,完整塊莖比率≥85%,表皮輕度粗糙,雜質≤1%,商品薯率≥85%。
三級馬鈴薯:有該品種類似特徵,無明顯畸形,芽眼深度中等,芽眼較少,完整塊莖比率≥80%,表皮較粗糙,雜質≤2%,商品薯率≥80%。
(2)包裝:每一包裝件必須是同一品種、同一品質、同等級的馬鈴薯。包裝容器應符合衛生要求,清潔乾燥,無毒、無異味。保證適合馬鈴薯包裝、運輸和儲存。
(3)標識:符合國家規定。還應在包裝外部印刷、貼上或吊掛商品標誌,標誌應清晰、不易脫落或褪色。商品標誌應註明以下內容:
——商品名稱、品種;
——產地、生產者名稱、地址、商標;
——包裝規格、淨重、等級;
——包裝日期、質檢人代號。
(4)儲藏:
①適於儲藏的質量要求分類、分品種、分等級儲藏,成批儲藏的馬鈴薯塊莖不得帶有傷痕、凍害、腐爛、發芽和真菌感染。
②最適宜的儲藏條件:
最適宜的溫度:馬鈴薯收穫後應儘快進入儲藏,入庫後10天內,應保持在13-18℃和較高的相對溫度,以利於傷口的木栓化和癒合。此後必須儘快降低溫度質3℃-5℃之間。儲藏的最後兩周,將儲藏溫度提高到12℃-20℃之間。
最適宜的濕度:最適宜的濕度在85%-95%之間。
空氣環流:堆放馬鈴薯的容器和堆放方式應使空氣得以自由流通。
(5)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衛生,有防雨和通風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