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網際網路模式)的新的一類網際網路套用的統稱,是一次從核心內容到外部套用的革命。由Web1.0單純通過網路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聯繫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網際網路模式的發展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新的發展趨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web 2.0
- 外文名:web 2.0
- 誕生時間:2003年
簡介,發展,特點,來源,
簡介
“Web 2.0”的概念開始於一個會議中,展開於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國際公司之間的頭腦風暴部分。所謂網際網路先驅和O’Reilly公司副 總裁的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同所謂的“崩潰”迥然不同,網際網路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動的新應用程式和網站正在以令人驚訝的規律性湧現出來。更 重要的是,那些倖免於當初網路泡沫的公司,看起來有一些共同之處。那么會不會是網際網路公司那場泡沫的破滅標誌了網際網路的一種轉折,以至於呼籲“Web 2.0”的行動有了意義?我們都認同這種觀點,Web 2.0會議由此誕生。
在那個會議之後的一年半的時間裡,“Web 2.0”一詞已經深入人心,從Google上可以搜尋到950萬以上的連結。但是,至今關於Web 2.0的含義仍存在極大的分歧,一些人將Web 2.0貶低為毫無疑義的一個行銷炒作口號,而其他一些人則將之理解為一種新的傳統理念。
發展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地接收網際網路信息向主動創造網際網路信息邁進!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信息”發展;從工具上,是由網際網路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運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式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戶發展;套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套用向全面大量套用發展。
總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 icio. us、43Things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套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網際網路新一代模式。
wiki:就是一個可以讓任何人修改、發布的RSS;
六度分割:在不超過六個人的情況下找到人們的關係;
xml:如果說http是編輯網頁的法律,那么xml就是憲法。
特點
Web(在這裡,指代“Web 1.0”)最早的概念包括不常更新(甚至不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固有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擊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來源
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 MacroMedia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頭腦風暴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雙擊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將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套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將Web作為平台;
將數據變成“英特爾 Inside”;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驅動的網路效應;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軟體採購循環的終結(“永久的Beta版”)
軟體凌駕於單一設備的層次之上;
拉動長尾的能力;
這種軟體發布中的版本號的使用從某一方面也暗示了整個Web已經被看作是一種有著重大增值意義的新產品,而且正在被重寫編寫和發布。
也展現著軟體網路化、網路軟體化(此兩者為人機互動),社會網路化、網路社會化(此兩者為人際互動)的技術普及過程對人們生產及生活方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