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托由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是北元時期土默川首領俺答汗(即阿勒坦汗,1507-1582)的義子,因“脫脫”曾率部駐牧於此,城名亦稱“脫脫城”。
簡介,更多細節,
簡介
“脫脫城”,即明“東勝衛”,今稱“城圐圙”,位於托克托縣新舊城之間,系明代修建的古城遺址。城牆遺存較好,城周長12.5公里,城牆高8米左右,是呼和浩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建有東、南、西、北四門,並築有瓮城,是一座屯軍大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內遷山西。
明嘉靖年間(1522年後),俺答汗義子卡台吉,名脫脫(也有寫成妥妥),率眾駐牧於此,此城即稱為“脫脫城”。
這座古城是在唐代“東受降城”的基礎上擴建的。遼代,為“東勝州”治所,俗稱“大皇城”。金代在“大皇城”東邊興建子城“小皇城”。明朝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命名“東勝左衛”,次年擴建東勝左衛城。
更多細節
·托克托縣是內蒙古人類發祥地之一。內蒙古最早有人類的地方是托克托縣和赤峰,分別被命名為“海生不浪文化”和“紅山文化”。
·托克托縣早在戰國趙武侯時代就有了城池,這座已有近2400年歷史的古城,位於今托克托縣古城鄉,即古“雲中城”,為“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所建,並作為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公元前236年,雲中城被秦軍奪取,兩年後秦國在此設立了雲中郡。秦統一後,劃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雲中郡成為其中之一。漢代雲中郡的轄地雖有變化,但云中城仍是雲中郡的郡治所在地 。
·唐王朝建立後,為了抗擊後突厥的南侵,於公元708年在黃河北岸、陰山以南興築了三座受降城,其中“東受降城”位於今托克托城內。公元825年根據振武節度使的建議,東受降城遷至北魏時期的盛樂城(今和林格爾)。
·遼之初,遷移“勝州城”百姓到黃河東岸進行安置,因為在原“勝州城”東面,故命名為“東勝州”。重新修繕了城垣,作為“東勝州”治所。
·金代、元代沿襲遼制,仍在此設定了“東勝州”。東勝州在元代曾有一定的知名度,中外使臣經過這裡的都記載於他們的著作中。
·明朝洪武25年(公元1392年)命名“東勝左衛”,次年擴建“東勝左衛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內遷山西,城遂空廢。
·明嘉靖年間,俺答汗義子卡台吉,名“脫脫”(也有寫成妥妥),率眾駐牧於此,此城即稱為“脫脫城”。
·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漢族人走西口來到土默川一帶,特別是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後,托克托一帶地方已全部放墾。先是1741年(乾隆6年)在現在的呼和浩特設定歸綏道,同時在托克托城設定協理通判,由歸綏道管領,負責處理漢人事務。1760年 (乾隆25年)改為托克托理事同知廳,簡稱為托克托廳。1884年(光緒10年)又改稱托克托縣。1912年延用原來托克托縣名,簡稱托縣,當地人也叫“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