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遺蹟相系賽拉赫1967年提出,原指非海相砂岩和頁岩(常常是紅層沉積)中的一種遺蹟化石組合。到20世紀80年代初,Frey、Pemberton和Fagerstrom(1984)進一步研究了Scoyenia遺蹟相,並對其遺蹟化石的組成特徵和典型環境作了明確限定。即遺蹟化石的組成,以Scoyenia gracilis(細小斯可耶尼亞跡)和Ancorichnus coTonus(彎曲錨形跡)或其他生態上相同的遺蹟為主,其次為cziana(二葉石跡)或Isopodichzmis(等足跡)和歟olithzos(石針跡)等,其他常見遺蹟化石還有Ancorichinus(錨形跡)、Planolites(漫遊跡)、Palaeophycus(古藻跡)、Fuersichznus(福爾斯跡)和蒙椎動物足跡等。這些遺蹟化石往往伴生有波痕、乾裂等物理沉積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scoyenia遺蹟相
- 外文名:Scoyenia ruins
- 起源:賽拉赫1967年提出
- 原指:非海相砂岩和頁岩中的遺蹟化石
- 伴生:波痕、乾裂等物理沉積構造
- 包含:彎曲錨形跡、細小斯可耶尼亞跡等